陈辉
摘 要:学习的终身化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教育的生态平衡。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就生态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中的运用来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生态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构建
一、生态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生态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而言,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化的学习形势下,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需要更多地去关注教育的生态平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地位上,学习语言并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产生交流的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学生、知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复杂且多变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的教育意义在于,是否能够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更多的是要从生态化的角度展开,着眼于未来,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空间,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态教育。新课程理念明确要求,教学活动的一切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情绪,创造生动的课堂生态环境。
二、生态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中的运用
1.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
生态教育讲究的是学习效率,但它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安排语文课堂的节奏要求教师要张弛有度,将教学中的快节奏与慢节奏相结合,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对于相对简单的或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加快教学节奏,而对于内容复杂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就需要腾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思考,并在讲授过程中采用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掌握语文知识。
2.亦庄亦谐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格外重视的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亦庄亦谐。教学语言的庄,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则是要带有一定的诙谐和幽默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到好处的诙谐语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知识点的学习中来,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达到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则需要符合逻辑的语言讲解,宜庄,但用词的准确性及逻辑性时间过长,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疲惫感。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讲解应该是亦庄亦谐,并寓庄于谐的。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一文,在学到“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一句时,学生表示难以理解为什么郑和已经六十岁了还要下西洋,这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宜庄,向学生讲解郑和远航的目的,使学生感受郑和与我们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3.于情于理的教学风格
有的教师教学风格擅长于情,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爱上学习并乐于学习。而有的教师教学风格则擅长于理,即通过逻辑性较强的讲述教学程序安排,使学生充分掌握知识并学会学习。学生学习的两个心理系统分别是: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等,再就是认识系统,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两者联系起来,形成情理相结合的教学风格。
4.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采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来,并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多元化且能够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以此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使他们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知识,并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共同达到学习目标。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其中《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这首诗写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为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两种学习方式供学生选择:一是“说”,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提出自己的疑难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把自己联想到的情境用语言描述出来。二是“画”,让学生对教材中所提供的画面加以想象,并将自己联想到的画面画下来。只见学生都变得异常活跃,由此一来,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创设的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特点和学习层次有所差异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不同的学习方式还能促使学生相互交流和借鉴,在互帮互助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把握自己的教学节奏,运用亦庄亦谐的教学语言及于情于理的教学风格,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此构建生态语文课堂教育。
参考文献:
[1]葛晔雯.探讨小学生态英语课堂及其构建[J].新课程学习(中),2013(12).
[2]安明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6.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