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与立命

2017-07-06 07:20王云菲
牡丹 2017年15期
关键词:立命知人辩证唯物主义

王云菲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更是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的“天命”思想是其对天地与人生、外在与内在、物质与意识之间辩证关系的凝练总结,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倾向。本文主要从“知命”“立命”两个角度,分析孔子的“天命”思想及其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力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实现实践的成功。总的来说,就是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坚决承认存在的第一性,承认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也承认客观规律是能够被人所认识和利用的。孔子“知命”思想内涵的两个方面恰恰就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两个角度有异曲同工之妙:既要“知命”,又要“立命”。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天命”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本身也是孔子天命观的重要诠释和体现。“知命”而后“立命”,不轻言委于命。孔子的天命观是一种源于天而又高于天,“知命”而不“畏命”的人生境界,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所以,可以说孔子是早期的朴素唯物论者。

一、知命:知天道,知人道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很多人讲,人到五十便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要做儒家所推崇的君子,知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先决条件。而何谓命?关于命的注解古往今来不外乎三种解释,除了最为常见的寿命一意以外,还具有两层含义。其一为“命运”,朱熹有云:“既安于命,又当修其在己者。”康有为说:“命者,人受于天也。人生富贵贫贱,寿夭穷达,皆有定命,非人力所能为。”意思就是人的命运皆有天定,不可强求,且非一人之力可以改变,所以应当顺受安之,可谓天道。其二为“使命”,所谓“天命不可违”,命者,虽受之于天,然立于己。儒家认为,人就是天之使命的接收者,虽受之于天,但掌控权仍然在个人,可谓人道。因此,可以说,孔子所说的知命,即知天道,知人道。

(一)天道

孔子云:“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礼记·哀公问》)孔子在这里所说到的“天”,就是自然的天。囿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孔子不可能知道天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此他主张要敬畏上天。敬畏之外,孔子也相信,天具有某种意志,笃信天道,就可以靠着对天的景仰和信任,度过人生的低谷和困顿时期。

(二)人道

孔子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孔子认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就在于,“天之道”具有某些品德,而如何发扬显现,则在于“人之道”。“人之道”的任务就在于达成和弘扬“天之道”,实现天人合一。因此,可以说,人道更多是在于洞察天道,洞悉命运之后,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的使命,什么是个人顺天道,尽人道的最佳方式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的问题。从孔子对此的各种表述来看,儒家思想同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那就是认识到时势和天道对人生使命的决定作用。例如,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想成为乱世枭雄,那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从以上来看,人们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孔子所讲的“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必然性。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孔子所理解的必然性是否有科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否经得起推敲。但至少他认识到这种必然性,就是在唯心主义盛行的时期,对于哲学基本问题思考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而反观孔子如何看待这种必然性,人们也可以看到,孔子思想中所蕴含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那就是“知命”更要“立命”。

二、立命:遵循天道人道,为我所用

上文提到,知命就是知天道,知人道。然而,这种认识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而实践才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就是儒家思想对于“立命”最简练和准确的阐释。要认识天命,但又不轻言委于天命,积极主动地为己立命,就能做到利用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

孔子所提出的“立命”并不是唯心主义所指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不是机械唯物主义所指出的“天命不可违”,而是在朴素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在承认天道和人道的前提下,变被动“俟命”为主动“立命”。这是一种内心的超越,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这就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的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某种一致性。

对于什么是立命,应当如何立命,儒家学说也有一定的论述。知命在于知天道,知人道。同样地,立命也包括两方面,即个人和社会。儒家学说主张入世,即“学而优则仕”。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大儒士无一不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齐治平”也就成了大儒知命而后立命的必由之路。

三、结语

本文从“知命”和“立命”两个方面大体介绍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为什么要知命而后立命?对此,孔子也有一定的论述。按照孔子的说法,知命是为了成为君子,而成为君子便能“不忧不惧”。何晏有云:“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从“至于学”到“不惑”是求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要通过学习和掌握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个人的发展规律,知天道;从“知天命”到“耳顺”是求善的过程,要具体到个人,认识自己命运的过程,知人道;“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求美的过程,达此境界,则实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中国哲学简史》的作者——冯友兰所提出的人生四种境界中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们从知命到立命的过程,就是求真、求善和求美的过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话语体系来说,这就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人从人的依赖性到物的依赖性再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飞跃,是人本质、本性的真正解放。

(長安大学)

猜你喜欢
立命知人辩证唯物主义
立足传统 立命时代——贺绿汀声乐作品创作研究
2023元宵观灯
知人论史,法史交融——读陈新宇《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增订版)
指点迷津
谈班级管理中的“知人善任”
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试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观视角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苍茫朝圣路 立命以安身——鲁枢元文学跨界研究略谈
怪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