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下《红楼梦》的章回目录德译

2017-07-06 18:30王晓宁
牡丹 2017年15期
关键词:回目译本红楼梦

王晓宁

《红楼梦》的章回目录在作品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而章回目录的翻译则直接影响到目的语读者对该部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接受程度。释意理论对《红楼梦》章回目录的德译具有相当的适应性,在施华慈和沃斯勒的合译本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释意理论关照下,这种注重传递原文“意义”的翻译处理。

在《红楼梦》外译的研究中,学界大多集中探讨其英文译本,对其德文译本则缺少关照。《红楼梦》最早的德文节译本由德国人弗兰茨·库恩(Franz Kuhn)于1932年完成,这个译本在欧洲具有一定影响,多年来不断修订和重印,并被转译成英、法、意、荷兰等多国文字。2007至2009年,欧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红楼梦》最新的德文译本,由德国汉学家莱纳·施华慈(Rainer Schwarz负责前八十回)和马丁·沃斯勒(Martin Woesler负责后四十回)共同完成,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德语全译本。笔者以該德译本的章回目录翻译为研究对象,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讨论该理论对章回目录德译的适应性,探究译者翻译章回目录时使用的翻译策略,并试图对形成的翻译效果进行评价。

一、《红楼梦》章回目录的特点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每回皆以八字的对句构成,形式整齐划一,同时兼具音韵美,运用叠音、叠韵等手法使之平仄协调,读来朗朗上口,如“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十九回)。

除其形式特征外,其章回目录还有上下句意群分段处一致的特点。基本句型为“3+2+3”“3+3+2”“3+1+4”“4+2+2”“4+4”,且上下句对仗工整,词性到词义皆相对或相近。“3+2+3”的意群划分句型为《红楼梦》章回目录的基本格式,如“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第十二回),该句型每句三顿,每顿字数为两个字或三个字,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此外,大量运用借代、谐音、双关、典故等多种修辞手法是《红楼梦》回目的又一特点,如“滴翠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二十七回)。这无疑是章回目录中增色添彩的部分,但对于译者而言却是个艰巨的任务。如何将在一种文化中不言而明的东西,在无法加注、也无法进行文外翻译的条件下将其丰富的寓意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受众读后并且能领悟其中的蕴藏之美,这无疑非常考验译者的翻译功底。

二、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

1968年,法国著名口译专家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率先提出“释意理论”这一概念,1984年,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合作出版了《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标志着释意理论的正式确立。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译者应脱离原语外壳,抓住意义实质。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其理解、翻译和表达的对象不是原语的语言形式,而是原语的意义和思想,实现“得意忘形”。

释意理论从语言层次的角度出发,将翻译分为词义层次、话语层次和篇章层次。其中,篇章层次将注意力集中于在两种不同语言表达的篇章间建立交际意义的等同性,只有“意义对等”才是翻译表达追求的效果,也是衡量翻译的标准。释意派区分了“词语对应”和“意义对等”两个概念,“词语对应”只适用于数字、称谓、专有名词等少数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对翻译来说是行不通的。释意派同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人的认知参与的交际行为,基于此诞生了释意理论的核心思想:释意理论将“意义”作为翻译行为中的核心对象。释意和翻译都要围绕意义展开,如果不经历这一阶段,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转换只是语言间的机械代码转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三、释意理论下对《红楼梦》章回目录德译的评价

古典小说的章回目录的主要功能是概括全章的内容或本章的主要事件,使读者在读到回目标题时就能了解本章大意,引起阅读兴趣。此外,回目翻译与小说的正文翻译也不尽相同,回目作为标题,所占篇幅不应过长,也不宜进行加注等文外翻译。

(一)释意理论对《红楼梦》回目德译的适应性

虽然回目的翻译也强调对形式的要求,但当内容与形式发生冲突时,由于回目的篇章概括性特点,《红楼梦》德译本的译者在必要的时候舍弃了形式,为内容作出让步。在施华慈和沃斯勒的合译本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释意理论关照下,这种注重传递其原文“意义”的翻译处理。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第19回)

译: Zu traulicher Nachtstunde spricht Hsi-j?n ein ernstes Wort; in stiller Nachmittagszeit entstr?mt Dai-yü ein sü?er Duft

在这一章回中,宝玉偷跑到花袭人家去探望她,凸显袭人善解人意的性格,古时也有用“解语花”来形容聪慧可人的美女一说;而后一句对应宝玉和黛玉在潇湘馆中玩闹,宝玉闻到黛玉袖中有奇香,便闻个不停,尽显宝、黛初恋的柔情蜜意。从该回目的德译来看,施华慈的翻译明显抓住了本回的意义核心,花袭人的劝诫和林黛玉的自生奇香。原文用“花”和“玉”分别代指花袭人和林黛玉,可能是考虑到“解语花”和“软玉生香”的双关之义,而施华慈在译本中直接用音译的方式道出了二人的姓名,直接表明了本章的两位主要角色和她们所实施的行为,并用两个带有形容词且相对应的时间状语zu traulicher Nachtstunde和in stiller Nachmittagszeit表明事件发生的情境,即“情切切良宵”和“意绵绵静日”,在传达回目本来意义的同时,打破了原文的语言结构外壳,这对缺乏中国古典文化背景的德国读者而言,无疑更容易去理解和接受,自然带来更流畅的阅读体验。

例2: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第45回)

译: Zwei Freundinnen wechseln Freundesworte; in einer Regennacht entsteht ein Herbstdicht

本回讲黛玉秋日里犯病,宝钗前去探望,黛玉心生感动,不再对宝钗心怀芥蒂,两人互诉真心,成为真正的知己,之后两人的相处便情同姐妹。宝钗走后,独自一人的黛玉在秋霖脉脉里不禁黯然伤怀,拟《春江花月夜》而作《秋窗风雨夕》。“金兰”在汉语中指牢固契合的友情。后也用作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成语“义结金兰”。在施华慈对本回目的翻译处理中,将“金兰”译为朋友,“金兰语”用一个自造的组合词“Freundesworte”,即“朋友间所说的话”来代替,将德语回译回来可以译为“两位挚友互诉衷肠”,这也圆满地传达了原文的核心要义。笔者认为,施华慈对“风雨词”的翻译处理则更为巧妙,此处他没有强行将“风雨词”直译为“Regengedicht”来与前面的风雨夕“Regennacht”作语言形式上的对应,而是考虑小说原文中黛玉的秋思之苦,译作“Herbstgedicht”,即“秋辞”,如此一来,更渲染了秋日寂寥和黛玉内心孤寂的氛围,使本章回目真实的意境呼之欲出,也体现了对原文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尊重。

释意理论中同样强调了翻译过程中人的认知参与的重要性。释意学派认为,意义的形成不仅要依靠对原语语言含义的理解,更需要译者的认知补充(complements congnitifs)。释意学派认为,意义是语言含义和人的认知知识融合的结果。例3可以看出在《红楼梦》章回目录的翻译中译者的认知参与的价值。

例3: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第27回)

译:Beim Pavillon Tropfendes Grün jagt eine Yang Guee-fee nach schillernden Schmetterlingen; am Grab der Blüten weint eine Dschau Fee-y?n um die welkende Pracht.

本回讲述了《红楼梦》故事中两个经典的场景“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而在回目中分别用中国古代两位著名美女杨贵妃和趙飞燕来指代她们,薛宝钗和林黛玉在体态和气质上的差别立刻跃然纸上,《红楼梦》书中常有“钗肥黛瘦”的具体描写。译者在处理此回目的翻译时,分别将“杨妃”和“飞燕”的音译名补全成“Yang Guee-fee”和“Dschau Fee-y?n”,说明译者自己的认知知识库中有与此相应的背景知识,杨贵妃和赵飞燕是中国古典美人的代表,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对她们的全名进行音译,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来说,显然比只音译“杨妃”和“飞燕”更有助于内容的理解。在《红楼梦》的回目中,出现了很多黛玉和宝钗的别名。译者并不是只用音译法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不同别名所蕴含的意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翻译,在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此处将“林潇湘”译为“Die Kaiserfrau vom Hsiau-hsiang-Flu?”,是译者考虑到林黛玉的雅号“潇湘妃子”进行认知补充的结果,此处运用了字译加阐释的方法,补足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欠缺,笔者认为这同样是恰当妥帖的翻译。

(二)释意理论下对《红楼梦》部分回目德译的批评

施华慈和沃斯勒在处理《红楼梦》的某些回目翻译时,更偏向异化的翻译,他们尽可能保留了异己的文化因素,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了新的文化体验,满足了对原语言文化的异质性期待,但同时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学误读及文化冲突的现象,从而影响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4: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琼卿夭逝黄泉路(第16回)

译:Yüan-tschun wird für ihr Talent in den Ph?nixmusterpalast aufgenommen; Tjin Dschung mu? in der Blüte seiner Jahre den Weg zu den Gelben Quellen antreten

笔者认为,此处施华慈对“黄泉路”的翻译还有待商榷。“黄泉路”在中国的神话和道教典籍中指人死后通往黄泉地府的路,属于中国文化专有项,在德语中并无此意象。所以,施华慈将黄泉路字译成“den Weg zu den Gelben Quellen antreten”,即“踏上通往黄色泉水之路”,这明显只是释意理论所批评的语言含义层面机械的代码转换,并未用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传达原语的真正含义,实现“意义对等”。德语读者无此背景知识,其在阅读完该回目的标题后,并不会立刻如中国读者一样,想到秦钟的夭亡,只有在通读完整章内容后才会理解。这就造成回目内容和意义的缺失,降低译本的可读性。

释意理论主要产生和应用于口译领域,在该理论视角下进行《红楼梦》的回目翻译分析时,重点是追求其“得意忘形”,但是在回目形式的美学翻译上有所欠缺。

例5: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第34回)

译:Von Gefühlen bewegt, rührt Bau-yü seine Kusine; im Irrtum befangen, r?t Bau-tschai ihrem Bruder.

在本回目中,“情”和“错”分别重复出现了三次,不仅字词对仗工整,更传达了音韵上的美感,体现了非常缠绵的艺术效果。此处译者的翻译过于简单直白,建议本回可以译为“Eine wortlose Mitteilung trifft auf stummes Verst?ndnis; eine grundlose Zurechnung führt zu unverdienten Taten”。笔者用两对近义词(wortlos和stumm,grundlos和unverdient)来表示原文反复出现的“情”字和“错”字,并且wortlos 和grundlos 后缀相同,在形式上也有一定的对应,回译过来即为“无声消息更遇无言理解,无端非难导致无谓指责”,如此一来,在传递意义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本章回的形式美。

汉语和德语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汉德翻译间出现一些具体的翻译困难。优秀的译者在译介过程中始终处在“走钢丝”阶段,其极力维持这种平衡,尽量缩短译文与原文的韵味之差,让目的语读者不仅把握原文意义实质,也能够体悟到原语文化的独特气韵和美学价值。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回目译本红楼梦
谈如何通过“回目名”提升名著阅读效果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试论《红楼梦》百廿回蒙译本回目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别样解读《红楼梦》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从回目看杨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版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