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宽红
河南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新乡 453000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与预后的关系
王宽红
河南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新乡 45300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15-09-2016-09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将其作为研究组。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研究组病情进展情况,将其分为进展组(NIHSS评分≥1分,n=27)、未进展组(NIHSS评分<1分,n=35)。按照改良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量表(Rankin)评估研究组发病1个月后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Rankin评分≤2分,n=37)、预后不良组(Rankin评分>2分,n=25)。以同期到本院体检的6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知情同意。对所有对象的凝血纤溶指标进行检测,主要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等。并分析其水平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2组INR、APTT、D-二聚体、t-PA、PAI-1水平差异显著(P<0.05);进展组与未进展组INR、APTT、D-二聚体、t-PA、PAI-1水平差异显著(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INR、APTT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但2组D-二聚体、t-PA、PAI-1水平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凝血纤溶指标检查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进行判断,且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变化直接影响患者预后,需引起高度关注。
急性脑梗死;凝血纤溶指标;预后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病人数以每年8.7%的速度不断提升,而病死率约为30%,且多数存活者伴不同程度功能障碍,预后较差[1]。一般来说,急性脑梗死主要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脑内血液循环出现异常,致使其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的一系列血管损伤及病变[2]。有研究认为,患者自身血液的高凝状态,在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而作为血栓性疾病主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在判断患者病情、进展及预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临床上仍缺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与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关系的研究[4]。基于此,本研究以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62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探讨凝血纤溶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对2015-09-2016-09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将其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到本院体检的6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研究组男32例,女30例;年龄33~85(66.8±11.8)岁。对照组62例,男31例,女31例;年龄35~85(67.0±11.9)岁。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研究组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将其分为进展组(NIHSS评分≥1分,n=27)、未进展组(NIHSS评分<1分,n=35)。按照改良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Rankin)量表评估研究组发病1个月后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Rankin评分≤2分,n=37)、预后不良组(Rankin评分>2分,n=25)。本研究排除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的患者;近期服用叶酸、维生素B12或口服避孕药的患者;合并其他血液疾病的患者;近期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本研究所用仪器与试剂包括美国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仪、sysmex CA-550型全自动凝血仪、购自上海长岛的凝血纤溶相关指标试剂盒等。严格按照仪器与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1.2.2 方法:检查前,指导所有对象空腹12 h,抽取其8 mL空腹肘静脉血,将其置入含3.8%枸缘酸钠0.5 mL的硅化玻璃管中,实施3 000 r/min离心处理,持续10 min。抽取上清液,置入-80 ℃冰箱内保存。随后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凝血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等。并分析这些指标水平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2.1 研究组、对照组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对比 研究组、对照组INR、APTT、D-二聚体、t-PA、PAI-1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对比±s)
2.2 进展组与未进展组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对比 进展组与未进展组患者INR、APTT、D-二聚体、t-PA、PAI-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进展组与未进展组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对比±s)
2.3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对比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INR、AP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D-二聚体、t-PA、PAI-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相关凝血纤溶指标对比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患者自身血液的高凝状态发挥重要作用。而作为血栓性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凝血纤溶指标在疾病发生与发展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5]。当前,临床上大量实践表明,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现象[6-7]。但仍缺乏对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研究。
当前,临床上常见的凝血纤溶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等[8]。其中,D-二聚体能对机体的纤溶状态进行反应,为交联纤维蛋白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纤溶酶原为纤维蛋白水解酶无活性的前体,一旦被激活,会生成纤溶酶,从而对机体内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进行降解[9]。一旦机体出现凝血及纤溶反应的亢进,也会促使大量的纤溶酶原被消耗。有研究认为,血栓及栓塞形成的脑血管闭塞,是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因素,且多数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异常现象[10]。
多数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较急,且病情进展较快,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这就需要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寻找有效、简便的检测指标,提升对患者疾病恶化判断的准确性,从而尽早对其实施对症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等凝血纤溶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11]。提示凝血纤溶指标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发生的重要指标应用于临床。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进展组与未进展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等凝血纤溶指标差异显著(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12]。由此可知,相较于急性脑梗死未进展患者,急性脑梗死疾病进展患者的凝血纤溶指标异常程度更为突出。提示凝血纤溶指标可以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差异显著(P<0.05),与文献结果相符[13]。提示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较小,而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则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判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凝血纤溶指标检查发挥重要作用,能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进行判断,且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变化直接影响患者预后,需引起高度关注。
[1] 代凌.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检测及意义[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5):713-716.
[2] 熊兰,凡子莲,代东璟,等.凝血纤溶指标及同型半胱氨酸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0):9-11.
[3] 姚艳霞,葛艳玲.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检验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6):2 365-2 366;2 368.
[4] 王赞鑫.个体炎症反应、凝血功能状态与冠心病外科治疗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4.
[5] 王少博,邓裕朋,邹志才,等.炎症及凝血指标与急性脑梗死预后关系的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1,22(13):106-108.
[6] 袁晓阳.影响脑梗死预后的血清标志物组合的研究探讨[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
[7] 梁栋,赵扬,聂时南,等.凝血及纤溶指标与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5, 16(1):1-4;8.
[8] 李武,谢小兵.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283-286.
[9] 臧召霞,刘志强,刘永丹,等.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8(2):189-191.
[10] 王洪刚.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检测在冠心病、脑梗死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2):6-8.
[11] 邓斌,杜小鹏.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77-78.
[12] 梁伟,刘光金,杨红兵.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2014,20(3):544-546.
[13] 孙晓燕,谢炳玓.不同梗死部位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6,56(15):51-53.
(收稿2016-11-05)
R743.33
B
1673-5110(2017)10-00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