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一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遗传性分析

2017-07-05 14:30赵胜瑜耿曼英王利利汤文学赵九州王志中郭景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杂合家系高通量

赵胜瑜 耿曼英△ 王利利 汤文学 赵九州 王志中 张 慧 郭景玉

1)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郑州 450014 2)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实验室 郑州 450000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一个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遗传性分析

赵胜瑜1)耿曼英1)△王利利1)汤文学1)赵九州2)王志中2 )张 慧1)郭景玉1)

1)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郑州 450014 2)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实验室 郑州 450000

目的 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一个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家系进行基因测序,探讨该家系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 调查该耳聋家系成员的病史并进行相应检查,抽取外周血并提取DNA,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129个已知的与综合征型耳聋及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的基因进行测序,经计算机分析系统进行碱基读取,获得DNA序列。结果 该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3例患者均携带GJB3 c.375C>T杂合突变、KCNQ4 c.777T>C杂合突变、ILDR1 c.1545T>G纯合突变、GJB2 c.1277C>T、c.1152G>A及c.1067G>T纯合突变、线粒体DNA m.1121T>C突变,Ⅱ6携带ILDR1 c.1545T>G杂合突变、GJB2 c.1277C>T、c.1152G>A及c.1067G>T纯合突变,Ⅰ3携带GJB2 c.1277C>T纯合突变,Ⅱ3、Ⅱ7、Ⅱ11均携带GJB2 c.1277C>T杂合突变。结论 该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致病基因可能为线粒体DNA m.1121T>C突变,也可能为GJB2与GJB3双基因致聋。

非综合征型耳聋;高通量测序;遗传分析

耳聋作为最常见的感觉缺陷性疾病之一为人类所熟知,新生儿中听力损失≥40 dB HL的发病率为1∶1 000,且有约相同数目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发展为耳聋[1]。2006年我国第2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听力言语残疾者达2 780万人,居各类残疾之首[2]。耳聋的病因可归纳为遗传和环境两大类,遗传性因素占60%以上,其中70%以上属于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3]。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可将遗传性耳聋分为以下4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染色体连锁(X连锁隐性遗传和Y-连锁遗传)及线粒体突变母系遗传[4]。NSHL通常为感音神经性聋,15%~20%为常染色体显性聋,80%为常染色体隐性聋,1%为X-连锁耳聋,而线粒体性聋不足1%[5]。线粒体DNA(mitochondria DNA,mtDNA)突变率高,损伤修复能力较差,且mtDNA突变与临床多种疾病相关,因此吸引众多学者对mtDNA突变所导致耳聋的研究。本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一个NSHL家系进行129个已知的与耳聋相关的基因(http://www.otogenetics.com)测序,结果显示,该NSHL家系成员携带多种基因的同义突变,而3例患者除携带有多种常见突变外,还携带mtDNA m.1121T>C,考虑mtDNA m.1121T>C可能为致病基因,或其耳聋为多基因联合致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来自河南南阳市的1个NSHL家系,绘制家系图(图1)。本研究所采集信息及血样均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纳入研究的人员均填写基本信息登记表,详细调查耳聋患者的发病年龄、诱发因素、伴随症状、耳聋的进展情况、有无耳毒性药物应用史、头部或耳部外伤史、噪声接触史、母亲孕育情况及新生儿黄疸史等。所有纳入研究的人员均进行相应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听觉诱发电位、颞骨CT、头颅MRI、内听道水成像等,排除颅脑占位性病变及智力障碍。

图1 耳聋家系主要成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采集所有纳入研究人员的外周静脉血5 mL,EDTA-K2抗凝。

1.2.2 DNA提取:应用DNA提取试剂盒(购自苏州云泰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提取DNA,提取方法及步骤严格参照试剂盒提供的说明书进行,Qubit dsDNA HS定量待建库样本,样本纯度A(260 nm/280 nm)为1.7~2.0,调整投入量/投入体积至80 ng/2 μL。 保存于-20 ℃冰箱备用。

1.2.3 DNA文库建立:将样本基因组DNA随机打断成200~300 bp的DNA片段,在所获得的DNA片段两端分别接上已知序列的接头构建杂交文库。纯化后进行PCR富集(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分别见表1、表2),将降至室温的DNA反应产物再次进行纯化。Qubit dsDNA HS准确定量所获得的文库总量,总量500~750 ng。

表1 PCR反应体系

表2 PCR反应程序

1.2.4 杂交捕获:将文库DNA与杂交探针(杂交探针试剂配制见表3,由Otogenetics corporation提供)混匀在PCR仪上反应后用带有链霉素的磁珠捕获,经洗涤后在DNA片段两端添加已知序列的Index(由Otogenetics corporation提供),经PCR扩增后纯化得到双Index文库。Qubit dsDNA HS法准确定量所获得的双Index文库。

表3 杂交探针试剂配制

1.2.5 上机测序:稀释文库DNA至8 pM,加入已准备好的Flow cell中,应用Illumina next 500平台测序。

1.2.6 碱基读取:原始图像文件经计算机分析系统进行碱基读取,获得DNA序列。 以上实验过程均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实验室完成。

2 结果

2.1 病史及听力学检查 本研究中所收集的耳聋家系来自河南省南阳市,先证者Ⅱ548岁,无言语能力,5岁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双耳听力下降,现已发展为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纯音测听结果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声导抗无异常,耳声发射双耳未通过。患者Ⅲ44岁,Ⅲ52岁,家长发现患儿8月龄时对声音无反应就诊,Ⅲ4听觉诱发电位示V波阈值:左耳100 dB,右耳95 dB。Ⅲ5听觉诱发电位示V波阈值:双耳均为95 dB。二者耳声发射双耳均未通过。余成员相关听力学检查未见异常。所有成员均否认头部及耳部外伤史、耳毒性药物应用史、噪声接触史、新生儿黄疸。

2.2 影像学检查 所有家系成员颞骨CT、头颅MRI、内听道水成像均未见颅内占位、外耳、中耳、内耳等结构异常表现。

2.3 基因检测 测序结果与http://genome.ucsc.edu/,参考版本GRch37/hg19进行比对后发现3例患者均携带GJB3 c.375C>T杂合突变、KCNQ4 c.777T>C杂合突变、ILDR1 c.1545T>G纯合突变、GJB2 c.1277C>T、c.1152G>A及c.1067G>T纯合突变、mtDNA m.1121T>C突变,Ⅱ6携带ILDR1 c.1545T>G杂合突变、GJB2 c.1277C>T、c.1152G>A及c.1067G>T纯合突变,Ⅰ3携带GJB2 c.1277C>T纯合突变,Ⅱ3、Ⅱ7、Ⅱ11均携带GJB2 c.1277C>T杂合突变。

3 讨论

根据图1及遗传规律分析该家系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线粒体突变母系遗传,因此,基因分析对于明确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确定遗传方式至关重要。目前已知的与耳聋相关的基因数目多达100余种,常用的基因检测方法有Sanger测序、基因芯片测序、高通量测序。Sanger测序被认为是诊断基因突变的金标准,准确性高,能提供被检测基因的全部序列信息,但无法同时检测多个基因多个突变位点,存在成本高、耗时长等缺点。基因芯片测序法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但目前已开发的遗传性聋基因诊断芯片,仅能同时检测个别常见耳聋基因中的突变,无法检测少见或未知的突变,存在漏诊风险。高通量测序具有快速、准确、灵敏、高效、覆盖度广等特点[6-7]。因此,我们选择高通量测序方法,并应用美国Otogenetics corporation的试剂盒,该试剂盒可对129个已知的与综合征型耳聋及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的基因进行测序。

国内大规模耳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国人非综合型耳聋多由GJB2、SLC26A4、12SrRNA、GJB3等基因突变引起[8]。该家系成员除携带有常见的GJB2、GJB3突变外,还发现有KCNQ4、ILDR1及mtDNA突变,未发现SLC26A4突变。根据https://www.ncbi.nlm.nih.gov/网站数据可知GJB3 c.375C>T、KCNQ4 c.777T>C、ILDR1 c.1545T>G、GJB2 c.1277C>T、c.1152G>A及c.1067G>T均为同义突变,碱基发生改变后所翻译的氨基酸未发生改变,因此,以上基因不存在单独致病性。mtDNA m.1121T>C未见报道。

Liu等[9]曾提出GJB2基因与GJB3基因可能以双基因模式遗传共同致聋的观点,他们认为GJB2与GJB3虽不在同一染色体上,但都编码缝隙连接蛋白,在内耳离子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中发现除3例患者同时携带GJB2和GJB3突变基因外,其余家系成员不携带或只携带单一基因突变,因此,该家系有可能为GJB2与GJB3双基因共同致聋,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线粒体DNA突变是导致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研究明确的有mtDNA m.1555A>G突变及m.1494C>T突变,此突变位于线粒体核糖体小亚基(12SrRNA)的氨基酸结合位,也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Aman)的作用位点,突变后12SrRNA更易结合Aman,导致耳聋的发生[4]。此外,Lu等[10]研究发现了其他可能与Aman相关的突变位点,包括mtDNA m.745A>G、m.792C>T、m.801A>G、m.839A>G、m.856A>G、m.1027A>G、m.1192C>T、m.1310C>T、m.1331A>G、m.1374A>G、m.1452T>C等,这些突变位点均位于线粒体12SrRNA高度保守的核苷酸上,且在449个正常对照者中未出现以上突变。

本研究发现,3例耳聋患者携带mtDNA m.1121 T>C突变,该位点位于线粒体12S rRNA高度保守的核苷酸上,与Lu等[10]发现的m.1027A>G、m.1192C>T相邻,且在同一功能区,因此该位点可能是与Aman相关的突变位点。虽该家系否认有Aman应用史,但Guan[11]及Goto等[12]的研究显示,在未应用Aman的家系中也可能出现迟发性或渐进性耳聋,使用Aman后可诱发或加重耳聋表现。因此,我们推测mtDNA m.1121T>C突变可能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但其机制并不明确,需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我们的团队将继续跟踪调查该NSHL家系,并深入研究mtDNA m.1121T>C突变引起耳聋的具体致病机制。

[1] Parker M,Bitnerglindzicz M.Genetic investigations in childhood deafness[J].Arch Dis Child,2014,100(3):271-278.

[2] 杨爱利,耿曼英,张慧,等.河南省100例非综合征型聋患者聋基因突变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22):1 959-1 962.

[3] Piatto VB,Nascimento EC,Alexandrino F,et al.Molecular genetics of non-syndromic deafness[J].Baz J Otorhinolaryngol,2005,71(2):216-23.

[4] 张雪溪,张杰,陈敏,等.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性耳聋[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5,13(3):454-457.

[5] 代志瑶,戴朴.非综合征型耳聋的基因型与表型关系[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11(1):151-155.

[6] 袁永一,戴朴.遗传性聋的精准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30(1):1-5.

[7] 刘莉扬,张学工.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6):2 971-2 973.

[8] 王国建,戴朴,韩东一,等.基因芯片技术在非综合征性耳聋快速基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8,6(1):61-66.

[9] Liu XZ,Yuan Y,Yan D,et al.Digenic inheritance of non-syndromic deafness caused by mutations at the gap junction proteins Cx26 and Cx31[J].Hum Genet,2009,125(1):53-62 .

[10] Lu J,Li Z,Zhu Y,et al.Mitochondrial 12S rRNA variants in 1642 Han Chinese pediatric subjects with aminoglycoside-induced and 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J].Mitochondrion,2010,10(4):380-390.

[11] Guan MX.Mitochondrial 12S rRNA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aminoglycoside ototoxicity[J].Mitochondrion,2006,4(2):170-178.

[12] Goto Y,Nonaka I,Horai S.A mutation in the tRNA(Leu)(UUR) gene associated with the MELAS subgroup of 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ies[J].Nature,1990,348(6 302):651-653.

(收稿2017-01-12)

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普通项目(No:20130384)

R764.43

A

1673-5110(2017)10-0044-03

△通讯作者:耿曼英,E-mail:manying66@126.com

猜你喜欢
杂合家系高通量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新一代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诊断耐药结核病的临床意义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高通量血液透析临床研究进展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中草药DNA条形码高通量基因测序一体机验收会在京召开
湿地松种子园家系生长表现
长白落叶松生长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研究
文化趋同下的翻译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