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晶晶
摘 要:重点探讨开展建构游戏过程中,教师从建构游戏的价值出发,分析不同阶段幼儿建构游戏特点,从游戏前准备积累经验到游戏中的观察、引导、支持;游戏后评价提升,通过有效策略的介入指导,推动游戏发展。
关键词:大班幼儿;主题建构游戏;指导策略
在开展了主题活动《我们上小学啦》之后,孩子们纷纷提出在建构区内搭建一所小学,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最后确定了建构的主题名称,教师始终是引导者、支持者,在有效的互动中我们的主题建构游戏“我心目中的小学”拉开了帷幕。
一、引子:走走看看——对主题进行平面设计并确定可行方案
搭建小学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并不轻松,我组织孩子们进行了第一次集体讨论。“小学的搭建顺序是什么?”每组的小朋友在一张图画纸上画出讨论完后的主题构造,最终我们确定了小学的搭建顺序:大门、行政楼、教学楼、自由舞台、教学楼之间的草坪、操场的主席台、小池塘、食堂。我试图通过搭建之前的集体讨论,增强孩子们的兴趣,唤起更多幼儿对于小学的關注,通过同伴之间的有效互动,巩固幼儿处于萌芽阶段的自主搭建计划。
二、思考:寻寻觅觅——分组搭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一)降低难度,依次搭建
区域时间结束后,建构区内一片狼藉,经过讨论我们决定,通过分组合作,依次搭建。首先一个星期内只搭建大门,并为幼儿搭建的大门拍照,呈现在环境中,最后请大家来评一评“我喜欢的大门”,在共同建构中,相互交流、学习和进步。
(二)“我不知道怎么样合作”
一天,南南和天天一人搭建了一个行政楼。一旁的欣欣忍不住说:“你们搭的也太矮了吧!”南南做了一个无奈的手势:“没有白酒瓶了,材料不够,怎么办?天天也不肯借给我。”天天不悦地说:“关我什么事,我自己也要用的。”丝毫没有支援同伴的意思。
南南和天天的行为反映了幼儿典型的自我中心特点,如果不能走出自我中心,与同伴合作也没有可能。区域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到了,南南和天天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其他孩子听完,开始为两人支招。
三、探究:做做想想——如何支持大班幼儿的主题建构
建构游戏的材料是幼儿进行建构游戏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可以激起幼儿进行建构游戏的兴趣,还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
(一)家园合作,收集辅助材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充分挖掘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做挖掘资源的有心人,充分挖掘我园周边环境的建构材料。如纸砖、塑料、大积木等,接着利用热心家长收集许多纸盒、废旧的画片、红酒瓶等丰富了游戏内容,满足了幼儿突发奇想的需要,更能激发幼儿游戏的灵性,还可在寻找替代品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主体性的体验。
(二)组合材料,形成新的游戏,新的活动方法
组合材料是指教师将原有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游戏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游戏,引起幼儿新的活动的方法。
建构区和美工区的组合使两个单一的游戏变成了有联系的活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我们换了一种角度思维,便跳出了原先的视野局限,通过一些材料调整的技术手段,不断赋予材料新的面貌和价值,使游戏焕发出新的生命。
四、前行:试试放放——适度点拨提升幼儿的经验
(一)自然介入,合理指导
如何适度介入、点拨才能有效地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呢?我认为以伙伴身份、游戏角色融入幼儿游戏中进行点拨,比较自然、有效。
建构区里孩子们拼搭游戏正玩得热闹,这时,铭铭把雪花摞起来,并大声地喊起来:卖饼干楼!其他小朋友看见了没有人理会她。铭铭气的用手推开雪花片,准备放弃游戏。我灵机一动,跑过去问她:“你的饼干怎么卖?多少钱?”她正在低头算的时候,有个幼儿说4块。这时有的幼儿也学着吆喝起来:卖椅子喽,20块钱。于是我充当起了顾客,孩子们也不断地用桌面玩具创造性地做出了很多桌子、花卉。
教师的适时介入解决了铭铭卖饼干没有人理会的尴尬局面。用积木拼插出的花样代替实物,不但使幼儿继续进入游戏的探索过程,同时也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且还能点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二)交流经验,分享快乐
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观看保留的作品实物,也可以将幼儿的作品照下来。评价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小组的形式,内容可围绕搭建的主题、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等。在评价的时候要让孩子们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观察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建构游戏的开展,我班幼儿已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建构技能,合理地选择材料,搭建较为复杂的造型或组合有主题的造型,合作水平有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