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幕后到台前:翻译家戴乃迭研究综述

2017-07-03 15:42:19黄勤,刘晓黎
外语与翻译 2017年2期
关键词:戴乃迭杨宪益译作

黄勤

从幕后到台前:翻译家戴乃迭研究综述

本文根据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有关戴乃迭翻译研究的期刊论文,从合译作品研究、独译作品研究和译者研究三个方面回顾了翻译家戴乃迭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研究中存在混淆其与杨宪益的译作与翻译观、对其独立译介作品关注不多、对其作为译者的研究相对滞后等问题,以期对后续戴乃迭翻译研究有所裨益。

戴乃迭,译作研究,译者研究,问题

1.引言

汉学家比尔·詹纳尔(W.J.F.Jenner)曾称赞,戴乃迭是当世寥寥可数的中文外译大家,她的译作无论是独立完成的,还是跟她丈夫杨宪益合作完成的,其数量和质量都令人叹为观止(杨宪益 2003:153)。然而,目前译学界的研究多集中于她和杨宪益合译的作品,对其独立译介活动关注不多。事实上,独译的戴乃迭脱离合译者、翻译助手的身份,从幕后走向台前,大胆实践其长期被隐匿的翻译观,以独立审慎的文化立场来解读历史巨变中的中国,试图将华夏土地真实鲜活的生活图景还原给世界。因此,适时对戴乃迭的翻译实践,尤其是其独译实践进行回顾与反思,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拟对翻译家戴乃迭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求可以继续挖掘的空间,以期对今后的翻译家戴乃迭研究有所启示。

2.翻译家戴乃迭研究回顾

为概述关于戴乃迭其人其作的研究全貌,笔者于2016年5月25日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戴乃迭”为检索词、以“全文”为检索范围,共检索到相关期刊论文4155篇。笔者按照以下标准对这些论文进行筛选:(1)该文必须为学术性研究论文;(2)该文必须关乎戴乃迭译作的研究或其作为译者的研究;(3)关于戴乃迭某一译作的研究综述不计入内。最后共得到满足上述条件的论文1531篇,其中1522篇涉及对戴乃迭具体译作的探究,余下的9篇是针对戴乃迭作为译者的研究。

笔者首先从研究主题与研究视角两方面来分析对戴乃迭合译作品和独译作品的研究状况,其次考察其译介事业、文化身份与翻译思想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2.1 有关戴乃迭与杨宪益合译作品的研究

戴乃迭与杨宪益的合作译介模式贯穿两人译介生涯的始终,译品达140余种,涵盖古典诗词、传奇、小说、戏曲,现当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史及文学理论等众多门类(付文慧 2011:16),夫妇二人也因此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蓝颜 2010)。在二人所有合译作品中,《红楼梦》堪称扛鼎之作。正因如此,《红楼梦》杨氏译本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厚,相关研究论文高达954篇。具体情况参见表1:

笔者将研究主题分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两个层面。从宏观研究看,由于杨译本与霍译本是《红楼梦》所有译本中少有的全译本,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研究价值,因此在译本研究中,杨译本与霍译本的总体对比研究占主导地位,成果斐然。在微观研究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研究所占比例高达93.6%。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文化专有项翻译应区别于宏观研究中的文化翻译。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研究涵盖词语翻译、诗词曲翻译和修辞翻译等具体内容,收入的论文仅对其中某一专项翻译进行研究;文化翻译研究则是宽泛地对译本中的多种文化现象进行考察,所涉面甚广。但无论是宏观把握还是微观深入,对文化翻译的探索无疑是《红楼梦》英译研究的重头戏,这与《红楼梦》文备众体、饱含丰盈的文化因子密不可分。

丰富的研究视角也是《红楼梦》译学研究的显著特点。30多年来,《红楼梦》英译研究已从纯文本赏析过渡到被置于翻译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多学科视角下探讨。值得一提的是,与三美论等研究视角也占较大比重,展现出中国传统译学绵延的生命力。

“信、 达、 雅” 表1 杨氏《红楼梦》英译研究状况 (单位:篇)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研究方法上,语料库等新兴工具的开发为红楼译学由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提供了可能。在所收集的这些论文中,我们发现借助语料库进行文体分析、考察译者风格等的论文有17篇。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对《红楼梦》英译的考察大多流于主观性的个案分析,定性研究和赏析性论文成为红译研究的主要范式。“如何更多地采用定量方法、实证方法,如何将更多的跨学科理论运用于《红楼梦》英译研究以及进一步深入已经采用过的理论等,是本领域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文军、任艳 2011:91)。

除《红楼梦》外,杨氏夫妇还倾力翻译了大量其他古典文学作品。对其研究论文共计310篇,囊括了古典诗词、楚辞选、《文心雕龙》、唐传奇、宋元话本、元杂剧、清代小说等。此处清代小说包括《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老残游记》三部作品。其中研究最多的当属对于古诗词和清代小说译本的研究,所涉论文分别为162篇与66篇。由于对这些译作的研究较为分散,本文不拟深入讨论。

现当代文学也是杨氏夫妇合译的重要阵地,最突出的莫过于对鲁迅作品的英译,因此相关研究论文也占了较大篇幅,共计159篇,涵盖了对《阿Q正传》、《孔乙己》、《狂人日记》、《故乡》、《一件小事》、《祝福》等16部作品英译的讨论,其中尤以对前三部作品的英译研究居多,具体统计见表2:

表2 杨氏鲁迅作品英译研究状况 (单位:篇)

由上表可知,在研究主题上,宏观研究尤其是译本研究所占比重最大。正因如此,系统功能语言学、文体学等直接以译本为依托的研究视角颇受青睐。由此可见,尽管译学历经数次“转向”,文本研究至今仍占据着不可撼动的中心地位。但问题在于,首先,一篇论文的篇幅是否能详尽客观地阐释一个译本,甚至是多个译本总体对比研究的结果?其次,不少研究为了使例证能够趋向于理论预设,不惜罔顾文本的总体架构与语境,任意肢解和抽取文本材料,不免有片面阐释之嫌。因此,如何对译本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如何客观公允地选取文本例证,将成为接下来该类研究的重要思考命题。

在研究方法上,基于语料库的文本研究崭露头角,相关研究论文共计8篇。这与鲁迅作品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建立不无关系。在当今翻译研究注重描写和实证的趋势下,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不失为一种较为可靠的手段。

除鲁迅作品外,夫妇二人还合力译介了大量现当代文学作品,如《屈原》、《当代中国小说选》、《五十年代小说选》等,但是对于此类译作的研究论文数量较少,仅38篇,且大多是考察毛泽东诗词、朱自清散文。此处不赘述。

2.2 关于戴乃迭独译作品的研究

在与杨宪益合作翻译间隙,戴乃迭还独自译介了诸多现当代文学作品,据考证多达80余部(付文慧 2011)。但目前讨论较多的,只有《边城》一部。除《边城》外,仅有少量戴乃迭的独译作品引起了译学研究者的注意,这包括《沉重的翅膀》、《芙蓉镇》、《荷花淀》、《湘西散记》、《阿诗玛》等15部译作。总之,相较于丰富翔实的合译作品研究,独译作品的研究主题较为单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具体统计见表3:

戴乃迭独译作品的研究重心依然停留于译本研究。但总体来看,研究视野较为狭窄,重复研究比较严重,导致有深度的论文不多。部分论文(如杨宏 2014)对译作进行蜻蜓点水式赏析,缺乏系统研究。这类论文往往将大量篇幅用于对某一理论或是对戴乃迭生平的介绍,忽略文本分析。还有少许论文(如李艳荣 2004)缺少考证,将戴乃迭的独译作品视为夫妇二人合译作品,尤以《边城》为甚。此外,还有很多独译作品鲜有研究,更谈不上系统观照。例如,对于在现当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芙蓉镇》、《荷花淀》等重要作品的英译本的研究论文不过区区数篇,且未见上乘之作。其他优秀作品如《日出》、《丈夫》、《萧萧》等译本的研究更是聊胜于无。

表3 戴乃迭独译作品研究状况 (单位:篇)

总之,在研究数量上,目前已被研究的作品仅为戴乃迭独译作品总量的冰山一角;在研究深度上,当前研究还颇为浅显狭隘,亟待研究者们进一步向纵深拓展。

由上述对研究视角的归纳整理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对戴乃迭合译还是独译的作品进行研究,翻译目的论均以较高频次出现。这不由得让人疑惑:研究者们是如何得知译者的翻译目的?以《红楼梦》译本为例,大家动辄就谈杨译本的翻译目的是为了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霍译本则是为了迁就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体验,由此解释杨译本重“异化”,霍译本重“归化”。然而,这一几乎已成定律的思维范式似乎无法找到确切理据。难道杨氏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就不曾考虑过受众?或是霍克斯当时辞去教职、埋首译事,就无半点仰慕并希望传播中国文化的意念?洪涛(2010:288)指出“关键在于,翻译目的论‘是谁的’目的论?是译者给自己定下的,还是评论家自己定下的?”切中肯綮。

2.3 译者研究

在对戴乃迭进行研究的1531篇期刊论文中,仅9篇论文是针对戴乃迭作为译者的研究。其中4篇论文是对戴乃迭作为译者的译作介绍,2篇论文是对戴乃迭译者文化身份的考证,2篇论文关乎戴乃迭翻译思想及翻译精神,还有1篇论文是对戴乃迭合译与独译实践的对比研究。此类论文大多局限于对史料的钩沉和整理,难免有拾人牙慧之嫌,但其中也不乏精彩之作。例如付文慧(2011)从文化身份的视阈观照戴乃迭的英译活动,考察了多重文化身份下戴乃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为戴乃迭的译者身份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付智茜(2014)立足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生涯,探求其译者精神,丰富了译家研究的维度和广度。韩丽丽(2012)别有见地,通过考察杨氏夫妇合译与戴乃迭独译的译作,发掘其在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等方面存在的“和而不同”之处,是将戴乃迭合译与独译进行对比研究的第一人。但总体而言,有关戴乃迭译者身份的研究相当薄弱。这与目前国内翻译家研究现状不太相符。张汨、文军(2014)通过对国内16家外语核心期刊30余年来所发表的关于翻译家研究的论文进行检索并设置论文数据库,探讨了我国翻译家研究的现状特点和流变趋势,指出翻译家研究一直都具有较高的关注度,近年更是呈上升趋势。从该研究梳理的有关国内翻译家研究的研究主题中,我们推断今后还可以从对戴乃迭翻译观的考证、翻译影响的研究与不同翻译家进行对比等方面入手。赵军峰(2006:40)指出,翻译家研究应该在一定的理论思想指导下进行才能避免盲目和肤浅,因此在研究中除了发现和整理翻译家的译作成果外,研究者重点应该探索他们成功的内在动因、心路历程、外部环境、社会需求和素质准备上,了解他们的翻译观、研究翻译家的选题和翻译过程、翻译策略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这对今后针对戴乃迭的译者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3.翻译家戴乃迭研究中的问题与修正

纵览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目前翻译家戴乃迭研究存在以下三处认识误区。

第一,混淆戴乃迭与杨宪益的译作,认为戴乃迭始终隐身于幕后躬耕译事,并由此宣称戴乃迭与其夫的翻译信条高度一致,是“忠实”的恪守者。

毛永冰(2012:154)在探究《边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时,指出“杨氏将忠实原则置于翻译的首要位置,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在译文中加入太多的解释”。这里面包含两条信息:(1)《边城》为夫妇二人合译;(2)戴乃迭也是“忠实”的拥趸。

事实上,在合译阶段,戴乃迭主要充当翻译助手的角色,其译者主体性尚未凸显。杨宪益曾回忆道:“我们合译中国文学名著时,一般是由我翻译初稿,然后由乃迭修改英文,成为定稿”(杨宪益 2003:80)。此时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占据支配地位。杨宪益“强调译者克制,忠实传达原文内容,反对对原作的改写和操纵”(欧阳友珍 2014:102)。他指出,“过分强调创造性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在翻译,而是在改写文章了”(王佐良 1989:84)。然而,合作者戴乃迭却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她直截了当地指出二人合译作品时灵活性太小、太死板、读者不爱看,译作拘泥于原文、译文平庸,应该更富有创造性(杨宪益 2010a)。这种翻译理念在戴乃迭独立翻译《边城》时得到了初步体现。王惠萍(2014)自建语料库,收录了《边城》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英译本,即项美丽译本(1936)、金隄译本(1947)、戴乃迭译本(1962)和金介甫译本(2009),考察了四个英译本的词汇和句子,并结合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实例分析,得出戴译本用词丰富、句式结构更贴近母语、译文优美流畅、可读性强的结论。

第二,缺乏对戴乃迭独译实践的整体观照。9篇有关译者研究的论文无一例对其独译实践展开系统深入的历时研究并梳理其发展脉络,导致目前对于其独译实践的认识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的特点。

事实上,戴乃迭的独译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在戴乃迭独译的第一个阶段,中国文学的显著特点是政治性凌驾于文学性之上,为政治服务的文艺政策和推广中国新形象的外宣政策成为这一时期的国家宏观话语,译者的选材自由度较小。这一阶段戴乃迭的译作多为解放区文学和“17年”文学作品,如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梁斌的《红旗谱》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由于社会历史语境的限制,这一阶段戴乃迭的翻译思想较为保守,与杨宪益的翻译实践路径基本吻合,即强调译者克制与忠实,对原作亦步亦趋,偏向于直译。但翻译《边城》却是个例外。1962年3月,中宣部副部长林默涵提出《中国文学》增选一些“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作品有好处,因为这类作品对国外读者可能更亲近些(戴延年、陈日浓 1999:41)。戴乃迭便抓住这一政治气氛的松动间隙,翻译了与政治无关而具有浓厚文学底蕴的《边城》。

戴乃迭独译的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也是其翻译生涯的高峰期和集大成期,原因有三:首先,由于改革开放和政治氛围的松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其次,杨宪益开始主持《中国文学》的编务工作,给予戴乃迭独扛大旗的机遇,由幕后走向台前。再次,随着“文革”的结束,新时期文学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蕴含深刻思想内核、反映新时期人民生活和心声的优秀作品。这一时期戴乃迭的译作多体现出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对男权社会的鞭笞,以便让西方读者了解在世界女权主义浪潮中中国女性的真实生存状况与困境。戴乃迭好友、女性主义学者狄利亚·达文(Delia Davin)曾提及:“80年代,她(戴乃迭)对妇女运动产生了兴趣,大量翻译了从文革中成熟起来的一批中国当代女作家的作品”(杨宪益 2003:152),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爱,是不能忘记的》,新凤霞自传《新凤霞回忆录》和王安忆的《流逝》等。究其原因,自20世纪50年代至此,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无性化”的绝对政治时代,宏大的国家主题成为统治性叙事话语,制造出一种“男女平等”的假象。而随着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逐渐揭开了男女实质上的不平等,使女性从“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迷雾中醒悟过来。因此,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创作开始萌芽。然而,“这一时期的女作家们仍习惯将女性个人的悲剧隶属于社会政治的悲剧,而没有去深入挖掘造成女性困境的根本原因”(于东晔 2003: 53),女性问题往往被一些更为宏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所掩盖。戴乃迭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讯号,通过对具体译本的操控,凸显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呈现出译、介并重的特点。以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沉重的翅膀》为例,这是一部以工业经济体制改革为题材的中性文本,而在戴乃迭1987年的英译本中,通过对副文本的操纵和对女性角色的显化,如撰写译者序、邀请其好友、女性主义学者达文为译本作跋和添加主要人物列表等,小说的女性维度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拓展(张生祥 2015)。需要指出的是,戴乃迭的女性干涉并不是强硬专横的,她不像西方女性主义译者那样极端地“劫持”(hijacking)文本,相比而言,“其女性关照姿态更为中庸圆融”(付文慧 2011:18)。

由“忠实克制”到“大胆干涉”,戴乃迭由隐匿的翻译助手蜕变为显身的自主个体。除了社会历史语境的变化、外宣政策的放宽和女性主义者好友的影响,或许还有一个更为隐蔽的因由,那就是个人际遇。细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在戴乃迭独译期的两个阶段之间,还有一段空白期。在此期间,由于“文革”波及,夫妇二人先后入狱,戴乃迭因其英国国籍,一度被怀疑为“间谍”。杨氏夫妇唯一的儿子杨烨因此精神失常,最后纵火自尽。这对戴乃迭是个极为沉重的打击。新时期女性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的隐忍与坚韧契合了戴乃迭历经历史浩劫、家庭变故之后独立旷达的心境。

第三,片面指责戴乃迭英译文的失误,却很少深掘其原因和解释,也未将其质疑置于戴乃迭译作的整体接受风貌下审视,从而易给读者造成戴乃迭译文多疏漏、接受度欠佳的武断印象。

刘壮冲(1994)指出,由于戴乃迭不熟悉湘西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和方言土语,英译文多有失误。杨春泉(2011)考察了当代汉语小说中的西北方言英译现状,纠正了戴乃迭《绿化树》英译文中的方言翻译失误。路思遥(2015)提出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家口方言英译中,戴乃迭采取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国读者的文化障碍,但是也损害了原作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更有研究者(如卢国荣、张朋飞 2016)将《边城》戴乃迭译本与金介甫译本作比较,认为戴译本总体比金译本略逊一筹。

首先,针对戴乃迭中国历史文化功底薄弱的质疑,或许可以这么理解:戴乃迭自7岁返回英国,21岁才重返中国,在此期间浸润于西式博雅教育,中文功底自是不如中华本族学者。但也正是这种文化经历造就了戴乃迭的双重民族文化身份,使其能够跳脱单一文化的阈限,以一种更为客观、敏锐的视角去审度这两种文化,同时能够通过对更高层次的文化传播的考虑来看待翻译的作用。其次,关于方言翻译问题,这里有两点解释:(1)关于方言误译,除了译者知识储备原因,或许也由工作量太大所致。杨宪益曾回忆道:“‘大跃进’期间,我们没日没夜地译书,快得像发了疯似的。这当然会影响翻译的质量”(2010b:226)。而且,“我俩实际上只是受雇的翻译匠而已,该翻译什么不由我们做主……我们(这时候)翻译的很多作品并不值得我们为它浪费时间”(同上:225)。上文提到的《边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译作便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当然,《边城》是由戴乃迭自发翻译,但是紧张的工作时间无疑会让译文质量大打折扣。(2)关于方言直译或作平淡化处理,由于当时《中国文学》的受众除了欧美国家读者外,还有广大亚非拉兄弟国家的读者。戴乃迭也曾慨叹译作的读者群无法预料(王佐良 1989:89)。因此,或许为了照顾更多的读者,戴乃迭不得不将方言译成标准英语。最后,关于《边城》戴译本与金译本的比较,实质上是专业译者与学人译者的交锋。金介甫是著名汉学家、沈从文研究专家,而学人译者与非学人译者最大的区别有两点:一是“细译”(close translation),二是“厚译”(thick translation)(徐敏慧 2010:224)。金介甫在翻译《边城》之时结合自己对沈从文的多年研究成果,将文本置于一个丰厚的语言和文化的语境之中,大大增强了译作的丰满度。而身为职业译者的戴乃迭,自然无此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需要肯定的是,“在非学人译者中,成就最大的当推专业译者戴乃迭”(同上:222)。

戴乃迭与杨宪益合译的作品至今仍被屡屡提及、反复讨论,其接受度不言自明,以上数据统计也可作为佐证。至于独译作品,汉学家李欧梵曾夸赞道:“我个人的印象是,在阅读了'熊猫丛书'的一些译本后,最好的翻译还是出自戴乃迭之手”(Lee 1985: 566)。“熊猫丛书”1983年推出的《中国当代七位女作家选》在英美的销量很好,80年代重印了2次,总印刷量达到3万册左右(耿强 2010:97)。《中国当代七位女作家选》、《边城与其他》、《芙蓉镇》等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中国当代七位女作家选》、《爱,是不能忘记的》、《老残游记》等被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收藏(耿强 2013)。由此可见,戴乃迭译作口碑颇丰。以《中国当代七位女作家选》为例,戴乃迭为该译本撰写了长达五页的序言,其间不仅详细介绍了七位女作家及其作品,更是对中国女性的实际状况与处境展开了讨论,而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正经历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这本译作恰好为西方女性主义者了解遥远神秘的东方国度的女性真实生存状况提供了一个窗口。

4.结语

戴乃迭与杨宪益合译作品的研究成就颇丰。然而,对戴乃迭独译作品的研究却严重滞后。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将戴乃迭从杨宪益妻子、助手的身份中剥离开来,在历史背景中还原和考证其译者主体的身份。其次,亟需编纂译介目录、扩充语料范围、拓展研究视角,避免无价值的重复研究,将目光投向诸多目前尚无人问津的译作,进行细致深入的考察。再次,还需加大实证研究力度,通过建立汉英平行语料库等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力求改善其译作研究的零散性、片面性与主观性。最后,应当在社会视阈下充分描写其译者行为,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有机结合,兼顾语言性与社会性,揭示其翻译行为深层次的形成机制,让戴乃迭作为翻译家的形象真正走向台前。

Lee, L. O.1985.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A Review Article[J].TheJournalofAsianStudies(3): 561-567.

戴延年、 陈日浓编,1999,中国外文局50年大事记(一)[Z]。北京:新星出版社。

付文慧, 2011,多重文化身份下之戴乃迭英译阐释[J],《中国翻译》(6):16-20。 付智茜, 2014,翻译家精神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为例[J],《上海翻译》(3):45-47。

耿强, 2010,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耿强, 2013,“熊猫丛书”英译本的跨文化传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83-88。

韩丽丽, 2012,珠联璧合,和而不同——戴乃迭的合译和独译的对比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学报》(12):150-151。

洪涛, 2010,《红楼梦》翻译研究与套用“目的论”、“多元系统论”的隐患——以《红译论坛》为论析中心[J],《红楼梦学刊》(2):283-305。

蓝颜, 2010,他翻译了整个中国——记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J],《国学》(1):30-32。

李艳荣, 2004,运用比较美学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民族色彩——对小说《边城》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4-16。

刘壮冲, 1994,《湘西散记》英译文的一些失误[J],《中国翻译》(2):36-39。

卢国荣、 张朋飞,2016,《边城》金介甫英译本的成功之道[J],《当代外语研究》(1):71-77。

路思遥, 2015,析英译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方言直译[J],《语文学刊》(4):41-42。

毛永冰, 2012,《边城》杨氏译本翻译策略研究[J],《市场周刊》(11):154-155。

欧阳友珍, 2014,论杨宪益文学翻译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12):100-104。

王惠萍, 2014,后殖民视域下的戴乃迭文化身份与译介活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佐良, 1989,《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文军、 任艳,2011,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回眸(1979-2010)[J],《中国外语》(1):84-93。

徐敏慧, 2010,沈从文小说英译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3):220-225。

杨春泉, 2011,当代汉语小说中的西北方言英译现状思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87-91。

杨宏, 2014,意识形态和赞助人视角下沈从文《丈夫》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6):17-20。

杨宪益, 2003,《我有两个祖国:戴乃迭和她的世界》[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宪益, 2010a,文明国编,《从〈离骚〉开始,翻译整个中国:杨宪益对话集》[C]。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杨宪益, 2010b,薛鸿时译,杨宪益自传[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于东晔, 2006,《女性视阈——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女性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汨、 文军,2014,国内翻译家研究现状与流变趋势[J],《中国外语》(4):97-104。

张生祥、 汪佳丽,2015,女性译者主体性探究——析戴乃迭英译《沉重的翅膀》[J],《当代外语研究》(8):63-69。

赵军峰, 2006,论翻译家研究的理论模式[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4):40-42。

(黄 勤: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晓黎: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

通讯地址:430074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晓黎

华中科技大学

H059

A

2095-9648(2017)02-0001-07

2017-03-05

猜你喜欢
戴乃迭杨宪益译作
例说文言文中常见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what用法大搜索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34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新青年(2015年4期)2015-05-18 12:59:29
《金丝小巷忘年交》
新青年(2015年4期)2015-05-18 12:59:29
发愤抒情,以情译诗——杨宪益、戴乃迭《楚辞选》英译析评
Chinese Television Fan
SOME汉译初探
职业技术(2012年2期)2012-08-15 00:44:25
读者(2011年9期)2011-05-14 16: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