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长江
论汉英互译中动词与非动词的语法范畴与语义特征
——与连淑能先生商榷
连淑能(2014)认为, 英语常常采用非动词的形式表达动词的意义,因而表达呈静态; 汉语动词用得多,因而表达呈动态。连淑能尝试用伦道夫· 夸克、西德尼·戈林鲍姆、杰弗里·利奇、简·斯瓦特威克的《当代英语语法》中一段论述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实际上那段论述是对连淑能观点的证伪。本文认为,“动词”、“非动词”是语法范畴,“动态”、“静态”描写词语的语义特征。作为语义特征,不管是“动态”还是“静态”,都不可能成为一类实词的普遍特征。动词可能是静态,非动词可能是动态。翻译时,一个句子可能经历词类与结构转换,而不是动态与静态之间的转换。
《英汉对比研究》第七章,非动词,动词,静态,动态
连淑能的《英汉对比研究》(连淑能 2014)(以下简称《英汉对比研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自1993年初版以来,该书风行于中国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其原因,是该书“旁征博引,论述与实例并茂”。(同上)
但说到论述,却不是那么令人信服。比如说,该书第七章(连淑能 2014: 104-127)开头第一句就说:“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ve);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但对这种因果关系,《英汉对比研究》并未进行任何证明。
2.1 英语静态倾向的表现
《英汉对比研究》)认为, 英语静态倾向有如下表现: 名词化、用名词表示施事者、用名词代替形容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名词优势造成介词优势、动词的弱化与虚化、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
该书用一段概括性的话加以总结:“总之,英语常常通过动词的派生、转化、弱化和虚化等手段,采用非动词的形式(如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表达动词的意义,因而表达呈静态。”这是对本章开头的“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的扩展,实际上,只是对前半句“英语倾向于多用非动词(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进行描写,而不是证明“因而英语叙述呈静态”。
2.2 汉语动态倾向的表现
《英汉对比研究》说,汉语的“动态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动词连用、动词(词组)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动词)重复或重叠。
事实上,以上三点都与“汉语叙述呈动态”无关。
“动词连用”(指汉语中的连动句与兼语句)是英汉两种语言共有的现象,只不过英语连用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语法形式:限定与非限定形式;汉语里没有这种区别:
(1)我把她请来 打字。I asked her here to do some typing.
(2)你去教室把他叫回来。Go to the classroom and call him back.(连淑能 2014: 120)
《英汉对比研究》提供的汉英两种文本中都是两个动词连用。
“动词(词组)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也是英汉两种语言共有的现象。《英汉对比研究》所用的例句就说明了这一点:
(3)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进行调查研究。The best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is to conduct investigations.
(4)他不停地来回走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He kept on walking back and forth,being too excited to say a single word.
(5) 他们喜欢乘火车旅行。They enjoy traveling by train.
以上三句原文与译文都是动词对动词。以下两句的两种文本有点不同,但只要改一下译文就行了:
(6)实现理想境界要靠辛勤劳动。To translate ideals into reality needs hard work/working hard.
(7)革命不是请客吃饭。Revolution is not a dinner party/holding a dinner party.(连淑能2014: 105)
区别是:英语动词充当谓语以外的成分时必须使用非限定形式,汉语没有这个要求。
“动词重复或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现象,的确是汉语用动词比英语多的表现。但是,“动词重复或重叠”不等于“动态强烈”,反而是动态微弱的表现。例如:“谈谈 / 谈一谈 / 谈了谈”都表示谈的时间很短,在动态方面远远不如“畅谈”;“笑笑”表示“稍微笑一下”,在动态方面远远不如“大笑”、“狂笑”;“讨论讨论”表示“稍加讨论”,在动态感方面远远不如“热烈讨论”。
再说,汉语中除了动词可以重复或重叠之外,许多非动词也都可以重复或重叠,如: 形容词: 高高(的个子)、白白(的皮肤)、高高大大、干干净净、平平坦坦、雪白雪白、贼亮贼亮、碧绿碧绿等。名词: 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枝枝叶叶、风风雨雨、坛坛罐罐、条条框框、坎坎坷坷、角角落落、星星点点、年年岁岁、日日夜夜、姊姊妹妹、婆婆妈妈、男男女女等。方位名词: 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等。量词:件件、颗颗、个个、家家、队队、人人等等。按照《英汉对比研究》的逻辑,以上情况证明汉语的静态倾向比英语强得多,而不是相反。
《英汉对比研究》的作者似乎忘记:英语基本每个句子都有动词,而汉语有许多句子没有动词,如“这孩子聪明”、“她心情愉快”、“他这人就这样”、“我湖南邵阳人”、“那个人黄头发、钩鼻子”、“他二十三岁”、“歌声阵阵,白云朵朵”等等。
总而言之,《英汉对比研究》在这一部分所做的,充其量只是重复了本章开头的那句话的前半句:“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并未证明“因而汉语叙述呈动态”。
就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进行对比之后,《英汉对比研究》说:“英汉互译的过程往往是静态与动态互相转换的过程:英译汉时,静态转换为动态,汉译英时,动态转换为静态。”其他几乎没有进行任何论证。
可以看出,在本章中,作者只是以实例证明了英汉用词倾向的两个前半句:“英语倾向于多用非动词”与“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而没有证明“英语倾向于多用非动词”与“英语叙述呈静态”之间、“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与“汉语叙述呈动态”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如果《英汉对比研究》想要证明“英语多用非动词”与“英语叙述呈静态”、“汉语多用动词”与“汉语叙述呈动态”,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光数一数英语用的非动词比汉语多,汉语用的动词比英语多,是毫无意义的。
3.1 “凡动词都呈动态”,“凡非动词都呈静态”
按形式逻辑学的观点,这是两个全称肯定命题。其公式是“所有S都是P”(关老健2002: 65)。
假如这两个全称肯定命题都是假命题,那么光数一数动词与非动词的数目,是无法证明“英语叙述呈静态”、“汉语叙述呈动态”的。原因是:假如英语里所用的非动词都呈动态,汉语所用的动词都呈静态,那么结论就会恰好相反:“英语表达呈动态”、“汉语表达呈静态”。
3.2 “动态”、“静态”与词语意义无关
连淑能(2014)认为,英语句子“采用非动词的形式表达动词的意义”,这句话本身就意味着非动词的形式与相应的动词形式具有同义关系,例如:
(8)The doctor arrived extremely quickly and examined the patient uncommonly carefully; the result was that he recovered very speedily.
(9)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
这两句可以译为同一个汉语句子“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连淑能2014: 105)。这表明在意义方面,arrived quickly = quick arrival;examined carefully = careful examination;the result of A was B = A brought about B; recovered speedily = speedy recovery。
可是《英汉对比研究》认为这两个句子在“动态”、“静态”方面截然相反,那么就必须证明,即使两个句子完全同义,它们的意义也不包括“动态”特征与“静态”特征。也就是说,“动态”、“静态”并非词语的语义特征。
《英汉对比研究》引用了《当代英语语法》中一段话:
Broadly speaking, nouns can be characterized naturally as ‘stative’in that they refer to entities that are regarded as stable, whether these are concrete (physical) like house, table, paper, or abstract (of the mind) like hope, botany, length.At the opposite pole, verbs can be equally naturally characterized as ‘dynamic’: they are fitted (by their capacity to show tense and aspect, for example) to indicate action, activity and temporary or changing conditions.(Quirk et al.1973: 48)
在王中浩等人的译本中,这段话的中文译文如下:
总的来讲,名词自然地被定为‘静态’,因为不论具体(物质)名词如house, table, paper, 还是抽象(精神)名词,如hope, botany, length, 都是指的实体。它们被看作是稳定的东西。相反,动词自然地被定为‘动态’;动词适合(例如它们有表示时和体的能力)表示动作、活动、暂时的或变化的情况。(夸克等(上)1985:58-59)
这段引语只是夸克等人关于stative与dynamic的论述中的一小部分。他们的论述不是《英汉对比研究》第七章的理论基础,而是对这一章的证伪。即使从这一小部分来看,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全部观点的端倪。
4.1 “总的来讲”暗示特称命题
首先,开头的“总的来讲”就表明后面所说的不是绝对真理,不是说凡非动词都呈静态,凡动词都呈动态;而只是说多数非动词呈静态,多数动词呈动态。这是特称命题。
4.2 按《英汉对比研究》的逻辑,这段话自相矛盾
其次,上面所引用的“动词自然地被定为‘动态’;动词适合(例如它们有表示时和体的能力)表示动作、活动、暂时的或变化的情况”这句话里的“动作、活动”是名词,“暂时的或变化的情况”是名词词组。按《英汉对比研究》的观点,名词都呈静态,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动词同样自然具有‘动态’的特征:(因为)动词适合于表示‘静态’的动作,‘静态’的活动与‘静态’的短暂、变化着的状态。”这样的言辞岂不是自相矛盾?
4.3 夸克等人论述是对《英汉对比研究》的论伪
再看夸克等人所说,但是,我们看到有些动词,如know,通常不能用来说明正在进行中的某些东西,我们称动词的这种用法为‘静态’。它们应被视为动词种类中的例外。名词也有例外,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必须是‘静态’的,例如一个孩子在一分钟内可能是规规矩矩的,而在下一分钟却可能成了淘气鬼了。其余的开放类词,如形容词,也是这样。尽管它们主要是静态的(tall, red, old),某些形容词在指举止或活动的暂时情况时,如淘气或傲慢(as naughty or insolent)——和动词相似。(夸克等(上)1985:59)
笔者认为,夸克等人的论述恰好证明“凡动词都呈动态”,“凡非动词都呈静态”是两个假命题。
夸克等人在另一本书《综合英语语法》中重复了本文第四节所介绍的论述之后接着写道:
Indeed, in spite of their associative connection with word classes, these semantic distinctions are not to be treated as criteria diagnostic of membership of those classes…(Quirk et al.1985: 75)
其中的these semantic distinctions指的就是dynamic与stative。这是说,“动态”与“静态”是语义特征。问题是,“动态”、“静态”为什么是语义特征,而不是语法特征?
5.1 “动态”不是书写、语音或语法特征
我们说某个词是动态,比如说,《英汉对比研究》中的英文句子中:
(10)He quarreled with his boss.(连淑能2014: 117)
quarreled这个动词呈“动态”,首先不是因为“动词”与“动态”中都有个“动”字。汉语中的“动词”与“动态”的确都有个“动”字,但英语中的verb与dynamic在拼写与读音方面毫无共同之处,所以从verb与dynamic这两个术语本身的语言符号是推导不出verb就必然是dynamic的。其次,虽然不同的人抄写quarreled中的字母或朗读这个词中的音素时各有特点,但他们写出的是同一串字母而且顺序相同,读出的是同一串音素而且顺序相同,所以quarreled具有动态特征,不是因为它的字母与音素的排列顺序在时刻变化着,也就是说,其书写方式或发音方式不是变化不定的。
第三,quarreled这个词也不会在其余四个词(he, with, his, boss)之间跳来跳去,弄得它们之间的句法关系变化不定。总而言之,“动态”不是quarreled这个词在书写、语音、语法方面的特征。
5.2 “动态”、“静态”是人类思维从语言符号的指称对象中概括出来的语义成分
那么为什么单单说quarreled呈动态?这是因为quarreled这个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指称对象(即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此处是“吵架”这种行为)具有“动”的特征:“quarreled”的意义成分——互相“大声指责”、“叫骂”、“指手划脚”、“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无不具有“动”的特征,这种特征反映到人们的思维中,就成了quarreled的语义特征。这是用奥格登与理查兹的“语义三角论”来解释“动态”或“静态”的来源,可用下图表示:
作为语义特征,不管是动态还是静态,都不可能成为某一类词甚至几类词的普遍的特征。也就是说,认为每一个动词全都呈动态,每一个非动词全都呈静态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实际情况是: 动词多半是动态的, 但也可能是静态的;非动词多半是静态的,但也可能是动态的。如何辨别一个词是动态还是静态呢?办法就是看这个词的意义中是否具有“移动”、“活动”、“变化”、“过程”等成分。以下以静态动词与动态非动词为例。
6.1 静态动词
多数动词是动态的, 但也有许多动词呈静态。这些动词不表示“移动”、“活动”、“变化”、“过程”等意义,而表示:
6.1.1 事物之间的静态关系
如apply to, be, belong to, concern, consist of, contain, cost, depend on, deserve, designate, equal, fit, have, include, involve, lack, look like, matter, need, owe, own, possess, remain (a bachelor), require, resemble, seem, sound, suffice, surpass, tend等;
6.1.2 非活动性的感觉与认识
如abhor, adore, astonish, believe, desire, detest, dislike, doubt, feel, forgive, guess, gate, hear, imagine, impress, intend, know, like, love, mean, mind, perceive, please, prefer, presuppose, realize, recall, recognize, regard, remember, satisfy, see, smell, suppose, haste, think, understand, want, wish等。(夸克等(上)1985:118-119)
此外还有少数表示事物稳定的存在状态的动词,如exist, lie, live, rise(高), stand / tower (矗立)等。
人们虽然称“动态”动词和“静动”动词,但是更精确地说,应称之为动词的“动态”用法和“静态”用法。因为同一个动词往往既可能具有动态意义,也可能具有静态意义,如:
(11) The smoke rose into the sky.烟升上了天空。
(12) The reef rises 2.1 meters above the sea.礁石高出海面2.1米。
6.2 动态名词
这种名词有三个来源:
6.2.1 本来就是名词,但具有动态意义
这种动态名词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所谓“自然现象”,就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停止了运动之后,同样的物质就只是物质,而不是现象。以wave为例:起伏着的水面才叫做wave,一旦停止起伏,就只有water,而没有wave。这样的词必然具有动态特征。如aftershock, avalanche,bellows, breeze, current, cyclone, disaster, earthquake, fire, flood, hurricane, landslide, lightning, meteor , mud avalanche, rainstorm, ripple, sandstorm, spark, storm, thunder, tide, tornado, typhoon, wave, wind, whirlpool, 等。
人类的有些活动首先是用名词表示的,即使后来出现表示进行这种活动的动词,也是派生动词,如breakfast, class(课), dinner, lawsuit, (football) match, meeting, parade, riot, supper, trade, war, warfare等。
心理、精神活动,如anger,dream,panic,terror等。
6.2.2 词具有动态特征的方法
如果有人以这些不是动词而是名词为由否认上述三种名词的动态特征,那就请台风多发地福建的老百姓说说typhoon给他们的感受。如果还不行,就请他亲自到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去体验war的动态特征, 或者跳进flood里去体验flood的动态威力。这是人们对这种名词指称的事物的切身感受,或者说直觉。语言学家有责任解释这种直觉,而不能否认这种直觉的存在。
6.3 由动态动词派生而来的抽象名词
这种动态名词占动态名词的大多数。以前面提到过的例句(9)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为例。其中的arrival,examination,recovery分别由动词arrive、examine、recover派生而来。这是通过添加名词性后缀产生的派生名词。还有不加任何词缀(或零词缀)的派生名词。这派生方式叫转成法(conversion):a blow, a go, a laugh, a quarrel, a shake, a shout, a smile, a try, a walk等。
6.3.1 由动词派生的抽象名词的动态特征的来源
朱德熙(1993)说:“从语义的角度看,谓词性成分的名词化有两种。第一种单纯是词类的转化,语义保持不变。……第二种除了词类的转化以外,词义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前一种名词化造成的名词性成分与原来的谓词性成分所指相同,这种名词化可以称为自指:后一种名词化造成的名词性成分与原来的谓词性成分所指不同,这种名词化可以称为转指。”
朱德熙所举的“谓词性成分”的实例是形容词kind。动词也是一种谓词性成分,当然也是如此。可以看出,朱德熙所说的自指的名词化造成的名词性成分,就是由形容词或动词派生而来的抽象名词。这些抽象名词在词汇意义方面与原来的动词或形容词没有区别。具体地说来,即原来的动词或形容词是动态的,派生的名词就是动态的,原来的动词或形容词是静态的,派生的名词就是静态的。
这样的动态抽象名词前往往再加一个动词,即《英汉对比研究》所说的“把动词转化或派生成名词,置于虚化动词 (如have,make,take,do等) 之后作其宾语”。按《英汉对比研究》的观点,“虚化动词+名词”当然呈静态,如:
(13)After he had a quarrel with his boss,Jack quit.(连淑能2014: 117)
其实,had a quarrel跟had a book完全不同:had a book表示静态的关系,而had a quarrel跟quarreled一样,也呈动态,原因是a quarrel是动态名词。
6.4 动态指人名词
连淑能说,“(英语)用名词表示施事者,以代替动词”,言下之意这是动态转化为静态的实例,这样的名词都是静态名词。如:
(14)You must be a very bad learner.你一定很不善于学习。(连淑能2014: 108)
但是,learner与表示职业的worker, teacher大不相同,后者的确是静态名词。但世界上没有以learn为职业的人。所以learner不是静态的职业名词,而仍然保留着learn的动态意义的名词,如learner = a person who learns in the stated way; a bad learner = a person who learns in a bad way
这种指人名词同样具有动态特征。
6.5 动态形容词与动态形容词派生的动态名词
6.5.1 动态形容词
“动态形容词”是本身具有动态意义的形容词,不等于“能表示动词意义的形容词”。如:
(15)He was unaware of my presence.他当时不知道我在场。(连淑能2014: 119)
was unaware of 等于did not know。know是静态动词,unaware也是静态形容词,不是动态形容词。
大多数学者都采用夸克等人的观点来确定动态形容词是什么形容词。夸克等(1985)说:“特别是大多数能自我衡量的形容词能处于动态。”这样的形容词“能同进行体或祈使语气用在一起。”可用于动态的形容词有:abusive, adorable, ambitious, awkward, brave, calm, careful, careless, cheerful, clever, complacent, conceited, cruel, disagreeable, dull, enthusiastic, extravagant, faithful, foolish, friendly, funny, generous, gentle, good, greedy, hasty, helpful, impatient, impudent, irritable, irritating, jealous, kind, lenient, loyal, mischievous, naughty, nice, noisy, obstinate, patient, playful, reasonable, rude, sensible, serious, shy, slow, spiteful, stubborn, stupid, suspicious, tactful, talkative, thoughtful, tidy, timid, troublesome, unfaithful, unscrupulous, untidy, vain, vicious, vulgar, wicked, witty等。(夸克等(上)1985:333)
“动态形容词表示人的内在特征,包括人所固有的心理状态或暂时的情感变化,它们能够自我衡量,并在语义上往往表示某种意向、企图、决心等感情变化” (王逢鑫1989)。
上述形容词都是描写人的内在性情、心境的形容词,与人的外在行为无关,与非人主体(动物、植物、无生命物质)更是风马牛不相及。笔者认为,动态形容词还应当包括指称行为、活动、过程、现象本身并在意义方面能取代动态动词的形容词,如: be cooperative = cooperate well; be productive of = produce; be expressive of = express; be available = can be obtained / used; be eatable = can be eaten。
还应当包括对指称行为、活动、过程、现象的动态抽象名词进行描写,并表示其进行或变化方式的形容词,如buoyant(manner), fast (movement), fierce (struggle), furious (attack), forceful (rescue action), quick (advance), momentous (development), slow (progress),swift (flight), tidal (current), turbulent (riot), vigorous (growth), violent (storm)等。
6.5.2 与动态形容词有关的动态名词
这种动态名词,多数是从动态形容词派生出的名词,也有的是派生出动态形容词的名词,前者如awkwardness, bravery, calmness, cleverness, complacence, cruelty等; 后者如abuse, ambition, care, cheer, greed, haste等。
6.6 动态副词
由 “动态形容词+ly” 派生的副词都是动态副词,如abusively, adorably, ambitiously, awkwardly, bravely;quickly; carefully; furiously;swiftly; slowly; violently 等。
6.7 动态介词、小品词
描写运动方向的小品词、介词是动态小品词与动态介词。
黄子明、崔盈达(1990)对动态介词,或者说介词的动态用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正向位置移动(方向、目的地),常用的介词有to,towards,for, against,at,on,behind 等,和背向位置移动,常用(away) from,beyond等。 表示从一个点向一条线或一个面上的正向移动,如用on,onto;背向移动,如用off, from。 表示从一个点进入或出自一个区域或一个立体物,如用in,into,inside,out of,outside等。 表示运动的不同途径、通道或方式,如用across,through,along,past,by,under,over,up,down,behind,beyond等。表示围绕一个中心而转动或在一个点附近或一个范围内的不定向运动,常用round(多用于英国),around(多用于美国)等。
7.1 夸克等人的观点
夸克等人的观点同时说明,《英汉对比研究》关于“英汉互译的过程往往是静态与动态互相转换的过程”这一论断是站不住脚的。只要承认“动态”与“静态”是语义特征,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在原文与译文中动态与静态特征是互相对应的,并无语义上的动静转换,只有语法上的词性转换与结构转换。例如前面所提到的一对英文句子:
The doctor arrived extremely quickly and examined the patient uncommonly carefully; the result was that he recovered very speedily./ 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
《英汉对比研究》的作者将其译为同一句汉语译文:“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连淑能2014: 105)。这说明作者在潜意识中承认两个英语句子只是结构不同,意义,包括“动态”与“静态”特征是完全相同的。
7.2 乔姆斯基的观点
其实,根据乔姆斯基(1992)的转换生成语法,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的深层结构就是The doctor arrived extremely quickly and examined the patient uncommonly carefully; the result was that he recovered very speedily.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只是句法上不同,二者表达的意义,包括静态特征与动态特征,是一致的。
假如句法结构转换会使意义变得截然相反,人们就会认为下面的中文文本与英文文本是毫不相干的话,不会承认二者是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16)It came not as a Nixon revelation,but rather as a confirmation of the “New York Times” story.这不能算是尼克松透露了什么新东西,而是证实了“纽约时报”的报道。(连淑能2014: 125)
(17)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都要求全面禁止核武器,彻底销毁核武器。All peace-loving people demand the complete prohibition and thorough destruction of nuclear weapons.(连淑能2014: 136)
连淑能承认二者是原文与译文的关系,说明连淑能本能地认为二者在意义上是一致的,包括在动态与静态方面的一致。
“动态”与“静态”是词语的语义特征。同一类别的词有些可能具有动态特征,有些可能具有静态特征,还有些在一定语境中具有动态特征,在另一语境中具有静态特征。词语语义方面的动态或静态特征不会因其句法方面的词性转换而不翼而飞或无中生有。翻译时即使要进行词类或结构转换,译文意义在动态或静态特征方面仍然忠实于原文。
Quirk R, S.Greenbaum, G.Leech & J.Svartvik.1973.AGrammarofContemporaryEnglish[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Quirk R., S.Greenbaum, G.Leech & J.Svartvik.1985.AComprehensiveGrammaroftheEnglishLanguage[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Ogden C.K.& I.A.Richards.1923.TheMeaningofMeaning[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关老健,2002,《普通形式逻辑》[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黄子明、崔盈达,1990,英语介词短语的动态与静态含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1):121-125。
夸克、戈林鲍姆、利奇、斯瓦特威克著,王中浩等译,1985,《当代英语语法》(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18-119。
连淑能,2014,《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乔姆斯基著,徐烈炯等译,1992,《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逢鑫,1989,《英语意念语法》[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1991,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16-31。
(彭长江: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退休教授)
通讯地址:410081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
H0
A
2095-9648(2017)02-0039-07
201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