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翠芳
【摘 要】阅读理解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障碍,笔者认为是朗读不到位所导致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在“研学后教”语文课堂中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有计划、有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逐步达成训练目标。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训练
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提倡新课程改革,倡导“先研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研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在我区开展得如火如荼,遍地开花。区教研室提出了“研学后教”课堂必备的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学案;二是小组合作学习;三是具有学科特征。语文的学科特征是什么?在笔者看来是具有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堂上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如何在“研学后教”语文课堂中对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笔者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研学,读准课文
初读,落实朗读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笔者对学生初读课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不可多读、不可漏读,读得不流利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流利为止。为了落实要求、养成习惯,初时还进行个别检查。学生课前研学要过好朗读关。笔者是这样布置课前研学任务的:(1)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读音障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家长倾听孩子朗读课文再进行评价并签名;(3)学生边读课文边在体会深刻的句子旁作批注,再试着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4)提三个有价值的问题(有研讨价值的)。课前,倘若每一位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地按这四个要求朗读课文,使其成为一种习惯,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研学,训而有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提出: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教师备课时依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情,合理地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确地定好研学问题,化繁就简,保证课堂上不少于15分钟的朗读时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朗读训练的渐进性。
(一)研学铺垫,把好朗读关
在课前研学交流时,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地朗读,朗读中做到读准字音,不多读、不漏读,句子读流利,确保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二)课堂研学,深化朗读
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是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的。《朱作仁谈朗读》中提到:“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文课堂朗读训练要突出重点、内化升华。
1. 突出重点
文本体裁的不同,朗读训练的重点也不一样。写景的文章,要抓住优美的句子,感受景物的美好,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如笔者在教《草原》一课时,抓住这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先是让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读后你知道(感受到)什么?再让学生个别读,读后谈体会。笔者接着说:“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句子,老师也想读,你们想听吗?”学生说:“想。”“那么请闭上眼睛跟老师去草原走走看看,边听边想象。听完后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笔者配上草原的音乐,读到羊群的时候语调轻快,读到小丘的时候语速稍放缓,语调轻柔。学生都陶醉于其中。“你们刚才走进草原看到了什么?”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发言。“你们想读吗?能把你看到、感受到的像老师一样通过读来告诉大家吗?”学生都跃跃欲试,个别读、齐读,课堂的气氛活跃,学生感受深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品读后,笔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应该积累下来,能背诵吗?”立刻有学生站起来背,而且一个比一个流利、有感情。写人写事的文章,笔者抓住最能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人物情感的句子进行朗读训练,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抓住句子“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通过个别读,抓住关键词理解“雪中送炭”。师生配合讀,男女生分角色读,让学生感受到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那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朗读训练中,突出重点内容,既可以避免平均用力、浅尝辄止,又可以促进学生对重点段落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品味积累,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内化升华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把握朗读的语气,注意轻重、缓急、重音、停顿、呼吸等技巧的灵活运用。通过范读、学生评读、读者讲读,抓住关键词及句子表达的情感,灵活运用朗读的技巧。运用学生练读、展示读、评读等形式,在读中理解文本,内化情感,以情感支撑朗读,使得感情得以升华。最美的朗读注重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文本交流,与作者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愉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阅读是对文本理解与情感的内化,朗读则是这种个性体验、自我感受的外化与升华,教师要借助朗读让学生抒发自我真实的情感,尽情表达自己独特的体味。
三、形式丰富、恰当、扎实
学生借助反复朗读来感知文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一味地机械重复,不但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读的情绪。指导朗读的形式丰富多样,常见的有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自由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接龙读、表演读、开火车读、轮读、比赛读、配乐读、齐读等。教师在设计朗读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朗读的形式,以达到全体参与、全程参与的目的。初读课文可采用自由朗读。整体认知,了解课文内容,可范读或放课文朗读录音,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可采用默读。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用默读,边读边圈圈点点作批注。故事性的课文可表演读,如《将相和》一课,在角色的扮演中学生感受到秦王的霸道;蔺相如的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大局为重、爱国;廉颇的直率、知错能改。每次读书的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效果事半功倍。
四、合理评价,提升朗读质量
教学评价具有导向、诊断、激励、调控等功能。朗读评价亦是如此,学生在朗读之后,教师、同学给予恰当的评价,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升朗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评价具有激励引领的作用。如笔者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快回家休息吧!”,老师评价:“我感受到大娘对志愿军依依不舍的感情。我看到了大娘没日没夜地为志愿军洗补衣服……你是怎么读的呢?”在评价中给予学生朗读及评价的技巧的指导,重读关键词突出某一内容,难过时要读得慢而轻;愉快时要轻快;激动时要快而重;抒情时要柔。引导学生互相评价,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充满激励的评价为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把金钥匙,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朗读中,学生能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积累大量精彩优美的句子。教师只要在平时教学中扎扎实实地指导,坚持不懈地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效地提高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益.小学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
[2]陈灶梅.语文课因朗读而精彩[J].成才之路,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