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峰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中学)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中流行开来,但很多教师受到自身素质所限,在教学设计处理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对所存在的问题展开叙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阅读课堂;以学定教;动态设计;课堂生本化
教学设计处理上,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忽视学情并且没有充分挖掘教材内含的“教学价值点”。日常的教学设计既没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研读的深度,又不吻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现状,教学设计在对文本的挖掘上停留在表层上,长此以往,一方面消磨了学生对阅读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养成了学生浅层次阅读的习惯,慢慢催化出一种浮躁肤浅的性格。
2.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教師不具备把自我的“教学理想”转化成有效“教学现实”的可行性。很多教师有一个非常完美的教案,但是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往往表现出无能为力,对课堂中的未知点均采取避而不谈的策略,让整个教学设计走向僵化。
按照新的教育理念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要做到胸中有标(我要去哪里?)、心中有法(我如何去那里?)、手中有秤(我已经到了那里吗?)。它以内容和操作两个层面来进行自我评定:在内容层面充分挖掘教材内含的教学价值点,既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研读的深度,又吻合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操作层面具有把教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有效教学现实的可行性。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动态设计:
一、教学目标课题化
教学目标课题化是指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以凸显文本价值为核心,注重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连续性及生成弹性化。
具体来说,设计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立足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语文课要“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地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即要“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有了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这样的理念,才有可能在语文课堂上实现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
其次,设计者在设计语文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从整体上来看应该是“连续”的,这将会有效克服语文教学的无序性以及缺乏系统的弊病。如果把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放在一起,应是“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在预设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时应“有弹性”,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一些现场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的调整,具有灵活的现场生成性。
如我们在设计《沙之书》教学时,我们将目标定位在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体会“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初步了解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这三个层面,根据学生的实际预习状况,最后我们选择以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为突破口,细读文本,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1)选“沙之书”,可以通过理解它的神奇特点和象征意义来理解虚构对表现“无限”这样的抽象概念的重要作用。
(2)选“我”或者那位《圣经》推销员,通过体会他们对“沙之书”的态度变化来感受人在面对无限时的心灵困境,从而体会虚构对揭示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3)选“我”最终将“沙之书”藏在图书馆这一情节,体会虚构对营造小说真实感、暗示主题的多重意义所具有的作用。
通过上述三个维度的突破,学生对于虚构这一概念及其作用有了深入的体会和理解,并且锻炼了学生以语言为载体的理解力、判断力、欣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行人文熏陶和价值观培养。
教学目标课题化的设计在现实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切,我们认为每个教学目标在设计时要特别把关好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从文本的形式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的泛论倾向。
其次,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的淡化倾向。
再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的偏执倾向。
最后,从预设与生成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以避免教学目标的僵化倾向。
二、课堂切入生本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给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构筑了一个对话的平台,所谓切入点,就是三者展开对话的突破口,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将课堂切入生本化,即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从学生的疑惑出发,对课堂进行巧妙的切入,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少走弯路,及时进入阅读的主阵地,控制学习的制高点。
生本化切入与传统切入的区别在于它关注学生目前和学习阅读能力,是一种建构性的、主动的、个性化的,融教师与学生对话于一体的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尊重学生个性的课堂切入方法,而这种方法的习得,必须依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渗透学生主体理念,以学生的学情为出发点。
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第三课时时,通过前两个课时的铺垫,同学们对杜十娘这个人物形象的探究兴趣渐趋浓厚。在第三课时,笔者“顺水推舟”,围绕学生的这一阅读兴趣点来切入课堂。
师:一介卑微女,满腔辛酸泪。在老鸨眼中,杜十娘是摇钱树;在李甲眼中,杜十娘是买卖之物;在孙富眼中,杜十娘不过是个烟柳女子罢了。那么,在你眼中,杜十娘又是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思考,有窃窃交流声)
生1:我认为杜十娘是个高洁重情之人。她虽急于从良,但却没有告诉李郎自己有百宝箱,不愿在爱情的天平上增加一颗金钱的砝码。她渴望自己与情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相互吸引,此纯情女子也。
(众生笑)endprint
生2:我认为杜十娘是个勇敢坚贞之人。谁说女子不如男,十娘,她是女中豪杰,直欲压倒笑须眉。当她苦心经营、勇敢追求的爱情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时,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她在自己抛出一片真心之后,却被李甲“中道见弃”、卖与他人。她洞悉了人性的丑陋与自私,选择了以身殉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若非贞烈之人,绝不会有如此下策,也决不会有如此勇毅之举。
生3:我认为杜十娘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之人。遇人不淑是女人最大的不幸,而识人不明更是她主动犯下的错。她错就错在识人不明,她托付终身的人不过是一个懦弱无能之徒。所以,我认为杜十娘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之人。
……
师:从以上同学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众人并不是冷漠的旁观者,并不因为杜十娘是风尘女子而轻视她,而是充满了正义,满怀同情之心,显示了民间百姓的良知。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主人公笑声交织在一起,泪水汇流在一起,我深深地为大家的爱心所打动。让我们为生活在幸福的新社会而欣喜!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真、善、美的和谐社会!
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阅读基础和兴趣来接触文本。找到了这个学情点,也就找到了教学的切入点。在本案例中,笔者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杜十娘究竟是个怎样的形象”设置教学切入点,引领学生二度创作,挖掘隐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人格美。而学生所说的这一切,也正是深深感染他们心坎的那一种人格力量。学生如斯,说明他们已经真正走进了杜十娘的心灵深处。
如,在教学《别离》一文时,我们在引导学生做文本预习时,发现绝大部分对文本抱着的态度基本是如此简单的文章,没有学习的必要,如何浅文深教,让学生通过文本的解读明白友情的价值——朋友彼此的勉励与支持,是生活的动力,同时理解别离是人生的常态,人生就是由不断的别离与相聚组成的,每一次的别离,都会成为你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记忆。我们根据学生对文本解读的满足和二度创作,以学生的创作为课堂切入点,在课堂上,我们呈现了学生创作的诗歌:“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好像初次相逢。”通过学生习作和原诗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原作的精妙之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采取了平时最常用的课堂切入方法——导学切入法,即在日常上课前,我们先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或陈述自我疑惑,或进行自我赏析,或进行自我创作等,学生的这些原始阅读体验就成了我们确定教学内容、采取教学措施的依据,这种切入极大地扣合了学生的兴趣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课堂的参与度。
当然在立足学情,选择切入点的时候务必遵循如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建立“以人为本”的理论导向机制,转变教学方式。
(2)相融性原则,建立“语文素养”为核心的目标机制,转换接受方式。
(3)实践性原则,建立“独立探究”的学习机制,转变学习方式。
三、材料选取弹性化
教学材料弹性化是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着眼于选择适合教师自我、适合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文本素材。
如我们在上《边城》时,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很多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在教学材料选择上,着重引导学生去赏析文章的景物和人物美,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文本处理过于表层化,而且忽略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我们在课堂处理上,先引领学生畅谈文章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然后呈现沈从文的“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闲笔,挖掘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学生沟通过分析,发现虽然此文是沈从文针对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以及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现实而创作的,但是文章中也委婉地描写了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产生了一些不如意之处,流露出孤寂的色彩。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
一般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教学材料:(1)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立意,探寻文章主旨;(2)着眼关键事件,提形凝神,凸显文章要义;(3)关注文章闲笔,委婉探寻,把握文章真意。
四、問题设计支点化
如楼海红老师上《项链》时,他把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步骤一:仿写歇后语,概括小说的情节。
1.学生自由朗读大屏幕上的一组歇后语,体悟歇后语的写法。
2.请同学根据小说《项链》的有关情节,仿照例句,分别给三句不完整的歇后语加一个动词、加一个短语,使它们都能成为一句有意思的歇后语。
例句: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死要面子
路瓦栽夫人( )项链——( )
路瓦栽夫人( )项链——( )
路瓦栽夫人( )项链——( )
3.学生仿写并作全班交流,教师展示自己编的歇后语:
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死要面子
路瓦栽夫人丢项链——乐极生悲
路瓦栽夫人还项链——有苦难言
路瓦栽夫人识项链——后悔莫及
步骤二:新编“项链丢失”以后有关路瓦栽夫人的故事。
1.说明如下要求:
①四人小组讨论,替路瓦栽夫人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办法?
②五分钟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先用一二百字讲一讲故事,然后说说为什么要这么编。endprint
2.小组创作。
3.班级范围内交流各小组的创作成果。
步骤三:将同学新编的故事与莫泊桑创作的情节进行比较,
多角度地探讨:作者为什么要让路瓦栽夫人用十年的艰辛来偿还一条假项链?
1.四人小组进行比较探究。
2.班级范围内交流各小组的研究成果。
教师预测:学生可能从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主题思想等角度进行比较探究,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上述角度作深入的研究,以便于课堂上的点拨、引导。
步骤四:根据课堂的交流,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点,写一篇评论。
文学作品的阅读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寻找一个支点,这样才有望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在《项链》这篇小说中,“还项链”无疑是人物形象渐趋丰满、情节设置渐趋精巧、主题内涵渐趋深刻的关节点,因此,楼海红老师以“还项链”为突破口,以“莫泊桑为什么要让路瓦栽夫人用十年的艰辛来偿还一条假项链”为教学支点,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使学生对该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有多元的、深层次的解读。
从写作学的角度看,一部小说的成功创作,离不开作家对情节、人物、主题的综合思考。因此,以“莫泊桑为什么要让路瓦栽夫人用十年的艰辛来偿还一条假项链”为教学支点,可以破解“情节设置、人物刻画、主题揭示”等三方面的问题,而这正是最本质的文学鉴赏。
文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支点的设计就成了教学的关键。在本堂课中,楼老师设计了三个主干性支点:第一个支点,旨在整合教学内容;第二支点,旨在串联教学过程;第三支點,则是为了推进学生的思维向一定的广度、深度发展。
文学也是人学。在本堂课中,我们通过对玛蒂尔德这一个人物的分析、研究,让学生由玛蒂尔德的“这一个”引发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以上教学实例,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支点化,它是指教师结合学情,精心确立的对文本教学起支撑性作用的探究话题或学习情境,其功能在于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文本世界和作家心灵。“教学问题支点化”的呈现形式可以是一个具有一定涵盖面和整合力的“问题情境”,也可以是一组“问题群”,但这一组“问题群”必须有相对集中和统一的目标指向,即目标的“向心性和方向感”。所以,“教学问题支点化”是一堂阅读课始终紧紧围绕的“题眼”,是引领学生走向文本世界、走进作者心灵深处的一块“搭石”、一座桥梁和一条纽带。
在现实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把握问题设计支点化的原则:吃透学情、聚焦重点、呈现深度、拓展深度,同时,在设置问题支点的时候:拨动琴弦,找准美读支点;关注学情,抓住兴趣支点;寻求发散,填补空白支点;研读文本,聚焦文眼支点;动态生成,捕捉争论支点;有效拓展,形成整合支点。
当然,如果说“问题”的指向是明确的,答案是唯一的话,那么“问题支点”的指向则是开放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这种答案没有正误之别,只有深浅之分,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能有话可说。同时,生老病死、忧患苦乐、漫漫人生不可能都是坦途,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对待残缺,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只有在挫折中奋然前行,在不幸中咀嚼欢乐,在缺憾中寻找美好,才是真正地善待生命!通过这一“教学问题支点”的拉动,顿时将文本的学习延伸至生活的宽度。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努力,我们竭力让教学设计呈现出一种动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展现出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生的个性张扬,也使得课堂焕发出无限活力,生出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周光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J].新课程,2007(11):7-8.
[2]严士线.以学定教提高实效:关于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思考[J].中学理科园地,2013,9(6):15-16.
编辑 温雪莲endprint
新课程·教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