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2017-06-27 03:35刘冬青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审题能力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刘冬青

摘 要:审题能力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学生解题正确率的保障。提升学生审题能力,不仅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更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有效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优化各种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6B-0021-02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虽然这很合理,但很多时候,学生们出错的原因是审题不清。审题不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解题正确率,更影响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注重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抓关键词,注重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以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审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提升学生解题效率

很多学生在数学审题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目十行的做法,错过很多细节性的内容,进而导致出错。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练习题,教给学生一定的审题技巧,让学生学会边读题边勾画关键词,以起到警醒作用,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解题正确率。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知识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道数学练习题:有一个房间,它的长大约为8.1米,宽大约为5.1米,有一种边长是0.6米的正方形地砖,如果用这种地砖来铺满这一房间,你们认为100块够吗?学生们在思考了一段时间后,都纷纷给出自己的结果。其中有不少学生说够用。这时候,教师追问学生原因,学生给出了这样哭笑不得的理由:“我将其中给出的正方形边长是0.6,看成了正方形的面积是0.6,这样在计算的时候,我直接得出算式0.6×100=60(平方米),而其中8.1×5.1,我不用计算也知道比60小,所以一定够用。”很明显学生出错的原因就是审题不清,忽略了题目中的细节问题。教师也借此机会,引导学生重新审题,并要求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词语用笔圈出来。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新审题,并按照教师的指导方法来审题,勾画出其中的一些关键性标注,对自己起到了警醒的作用。很快学生们便得出正确的结果0.6×0.6×100=36,8.1×5.1=41.31,而41.31>36,所以不够用。随后,教师又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继续用此方法思考,学生们解题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细节,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要求他们在审题的过程中,边读题边圈画,教给学生一定的审题技巧,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题效率。

二、借助数形结合,增强题目的直观形象性

很多数学问题存在着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思考解决的过程中,会显得很吃力,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将文字转化为各种数学符号,以简化数学问题,增强题目的直观形象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长方形的知识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道数学练习题:有一位农民伯伯准备用篱笆圈一个长为5米,宽为3米的长方形养羊场。为了节省材料,农民伯伯利用了院子中的一面墙。同学们,请你帮农民伯伯设计一个方案,使得用的篱笆最少。用多少篱笆呢?学生们在教师说完题目规则后,立即进入到思考探究中。有一部分学生直接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列出算式:(5+3)×2=16(米)。还有学生写出5×2+3=13(米),很明显学生们出错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审题不清,以至于对这一问题思考得不够深刻。教师便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转换思维审题。教师让学生边读题边画图,将文字信息转化成符号信息。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在画完图后,瞬间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发现墙的边越长越节省篱笆。于是学生快速地写出最后的结果“5+3×2=11(米)”。经过画图思考问题后,学生发现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简单直观,促进了自己进一步思考探究。

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很好地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有了更好的审题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审题效率,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进行形象思考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数学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而且,有的数学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抽象陌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以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促使学生形象思考。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知识内容后,为学生设计了一道练习题:1.2=3-( )。看似一道非常简单的练习题,但学生们却是错误百出,有些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思维模式,自认为等号只能在算式的末尾处,这样最后得出的结果为“1.2=3-(4.2)。学生出现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不清,没有一个良好的审题习惯。为此,教师便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巧妙地审题。教师引入学生熟悉的买卖活动,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买菜吧,老师手中有3元钱,最后结账时,收银员找给了我1元2角,同學们,你们知道我花了多少钱吗?”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审读这一问题。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计算出最后的结果是1.2=3-1.8。学生们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问题经验,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好的理解,直接观察到其中的关键点,降低了题目的难度。

教学中,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拉近了学生与数学题目的关系,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问题理解,给枯燥死板的数学问题赋予了生命,很好地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审题效率。

四、动手操作,提升学生审题效率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伴随着大量的练习题。有很多数学问题有很大的枯燥性、抽象性,学生在审题思考的过程中,会显得很吃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多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数学问题变活,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审题效率,提高学生解题正确率。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的知识内容有所认识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其中长9厘米,宽3厘米,高6厘米,如果将这两个长方体拼凑成一个大的长方体,那么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们也在教师给出问题后,纷纷进入到思考探究中。此时,有一部分学生感觉思考起来很吃力,不知道这两个长方体拼凑在一起的结果是怎样的。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这时,学生们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老师提供的长方体的模型工具,开始拼凑、思考。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能够拼凑出几种不同形状的新的长方体,并根据自己拼凑出的不同的长方体图形,依据长方体表面积公式,计算出相应的表面积。

学生通过借助动手操作这一审题方法,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氛围,放松了学生的学习心情,还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审题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而良好的审题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形成的。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将这一内容贯穿于教学始终,教给学生一定的审题技巧,让学生学会高效率审题,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参考文献:

[1]徐伟.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J].学周刊,2016,(25).

[2]孙承敏.浅谈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

[3]周巾侠.提高审题能力的三法:审、渗、省[J].小学教学参考,2016,(35).

[4]周玉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J].学子,2016,(2).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题能力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刍议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借鉴陶行知思想,小议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