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于语文生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环节进行探讨,以课堂实践看文本解读后不同的教学策略带来的课堂效率,从而思考如何切入文本实现以学定教,将文本解读转化为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策略;小组合作
当义务段的新课程标准正式发布后,课程的改革这个话题就一直是讨论的焦点,未曾歇止。课堂改革需要我们改变教师的教学策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获得有效的学习。
那么,面对生动课堂的“生”和“动”,我们教师就迫切需要思考,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学习,并从中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但是,纵观近期的一些课改新课堂,发现有些课的形式非常相似,看似较以前的课有非常大的变化,而实际上仅是课前功课和课内解疑的叠加,合作的有效性也显得是“为合作而合作“。其中当然也不乏一些令人受益匪浅的优质课,其精巧的设计往往使听者眼前一亮。
这两者间的问题出在哪呢?关键还是在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向教学策略的转换。
一、用心深入换得生动浅出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教师对一篇课文的解读不能只站在自我的角度去定难易程度。如人教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中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处理建筑风格这一篇幅较大的自然段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作用,就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批注。
我尝试将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设计成学习的一个自主合作点, 默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任务:1.这一自然段中的每句话都分别体现了圆明园建筑的什么特点?作批注。2.请圈出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关键词,谈体会。3.完成后组内合作讨论。
在我的预设中,学生在思考建筑的特点时,能有“风格各异等”此类的特点归纳。但结果是学生在独学时,较为困惑。
之后我反思,当我自己拿到这段文字时,会很注重词语的含义,如“金碧辉煌”是华丽壮观的, “安澜园”、“狮子林”等就会去结合一些资料,了解并想象建筑之美。然而这些学生真的能做到吗?事实证明五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并没有那么复杂,无效的合作也很难体现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于是,再一次细读课文,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先将目标着眼于文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就是对比。那么,何不给学生一个引导,让他们能发现这别具一格的园林胜景呢?于是,再一次展开教学时,我将教学方式设计如下: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谈总体感受。2.师生合作读“有金碧辉煌……亭台楼阁”。学生体会文章对比的表现手法,概括出园中建筑“大小结合”的特点。3.学生自学,找出文中对比描寫的语句,概括出特点批注在旁边。4.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表格。5.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小组合作工作纸。6.学生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提出意见。
一个简单明了的表格,给了学生思考的线索,使他们能够自主地根据要求进行探索。根据课堂表现,多数学生都能得出两个对比点,而针对较难的“虚实结合”部分更是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了热烈探讨。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使得难点部分的引导水到渠成,真正有感觉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二、精炼文本,设计别具一格的“以练导学”
将“练习”请进课堂,是当前教师在生动课堂中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它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并在有效的思考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而这一份练习的设计在课堂上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合理的练习才能促进学习,最终达成学有所得。
表格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有助于他们在读文时学会提炼、概括和生成。但在揣摩设计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只是为练而练,毫无意义的合作点,一味地表格化等。
就像五年级下册选学课文《拉萨古城》,有教师在执教时对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框架结构,运用了表格。拉萨古城的特色美表现在哪里要求学生动笔填写在表格中。这一环节,教师是想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动笔,尝试提炼出几个方面。实则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思维的碰撞。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有捷径可走,让学生做批注、圈注的形式完成,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张晶晶老师在市优质课时执教的《扁鹊治病》一课,其中对于教材的处理体现了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这个特点。同样的,张老师也利用一个表格来提炼文章的内容:
1.先填写患者姓名和主治医生。2.默读课文2-3自然段,完成第一次诊疗记录表
3.交流。
张老师将课文内容的梳理设计在一个表格中,这个表格以“诊疗表”的形式呈现,学生容易理解而且颇感兴趣。在教学层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内容,还教给学生填写表格的方法,表格教学第一步就是指导学生抓文中关键词,简洁明了,培养了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此外,还通过表格,给学生复述以有力的抓手,达成了学习内容的整合,实现生动课堂的高效性。
所以说,在生动课堂的练习设计中要紧扣文本,符合文本的特点,还要弄清楚设计此项练习的目的是否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有时,不同文本的不同应对往往能收获更好的学习成果。
王尚文先生在博文《言语形式三题》中说:“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 为了完成提高学生如何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语文素养这一独当之任, 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 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 据此, 我们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应只关注内容的理解,更应该了解文本能带给学生的语言学习需求,从而作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由此,才能真正实现生动课堂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
作者简介:邵卓超,女,单位:宁波市鄞州区瞻岐镇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