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乡古镇作为浙江地区的知名品牌,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日益突出的生态问题使水乡古镇的发展陷入瓶颈。本文以南浔古镇为研究样本,抓住目前其在“两山理论”的大背景下展现绿色升级新现象的契机,通过分析“两山理论”所蕴含的绿色现代化精神和对南浔古镇目前的生态保护现状,着力探讨水乡古镇生态文明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两山理论;古镇;生态文明;发展
“幽禽鸣两岸,渔家日成市。停午理清楫,晴波作烟雨。”[1]一幅生动的秀美画卷随即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南浔镇志》中记载道,南浔古有浔溪,“自运河东流与震泽莺脰湖相连,现德清诸水自南来运河,自西来北入太湖,东入莺脰湖。”“十”字港城镇的分布格局,街巷里弄脉络清晰,頔塘故道与古镇水系有机连接。沿岸步行,运河横延,河渠纵横,石桥矗立,历史古建,构成了古镇悠久的人文景观,尽现其宁静雅致、祥和敦厚、灵秀平稳。南浔古镇,有着“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的美称,始建于公元1252年,总面积约34.27平方公里,该镇位居湖州市南浔区的核心区域,地处杭嘉湖平原要地,东至宜园遗址东侧起,西至永安街起,南自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起,北至百间楼。“龙舌渚边春水生,含山西望暮烟横。”山水塑造了南浔一派江南水乡的好风光,朴实轻灵。
有着独特人文价值内涵的古镇也深受国内外游客的追捧,成为其所青睐的重要的旅游形式之一。然而旅游所造成的破坏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如何保护古镇的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多元化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诸多问题暴露出来,古镇正面临着“成于绿水,也败于绿水”的尴尬局面。对于浙江水乡古镇而言,“绿水青山”是其重要的区域优势,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浙江安吉镇余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著名科学论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著名的文化有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内涵。在过去的十年里,湖州立足自身禀赋,积极探索如何使“两山理论”成为现实,初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湖州模式,而南浔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论断也已经十年了,古镇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这对推进浙江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它有利于在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的建立,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一、“两山理论”所体现的生态现代化精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创造性理论论断,以直观而又形象化的比喻,契合了当下的生态现代化精神,体现出了生态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国化追求。“绿水青山”是指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与之相匹配相联系的生态产品,而“金山银山”则是指经济增长和与经济相关的民生福祉。[2]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于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明确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况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阐述更加准确、完整地向我们表明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在生活中,既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又要发展好我们的经济,在鱼和熊掌二者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也一定要把自然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保护的位置之上。“两山理论”蕴含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绿色健康新观念,一方面是生态经济化,另一方面则是经济生态化。在这里,我们暂且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观念。
首先是一种绿色经济观。绿色经济是实现社会进步与资源环境保护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指以时下的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生态经济形式。[3]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以自然环境资源的优势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追求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以此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迹象也昭示着,那种以破坏自然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发展方式,只能图一时的眼前的利益,并不能长久地获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生态资源、自然资源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更是我们追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可以相互依存的有形资源。[4]
另外一种则是绿色共生观。两座山之间的关系正逐步走向和谐,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可以形成一个和谐共生的整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进的空间格局,建设人与自然社会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旨在促进人类社会协同进化、互利共生。儒家文化经常向我们阐释“天人合一,天地生生”,这种“天人之际,合二为一,物我共生,厚德载物”的生态世界平衡发展理念,[5]以一个生态为本位的和谐共生,从而共同实现并促进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和谐统一,互利共赢,群众也能因随之产生的生态红利而受益。
二、南浔古镇的生态保护现状
南浔古镇作为江南六大名镇之一,更是于1991年被列为浙江省15个历史文化名城之首,清丽的自然环境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无疑成为古镇特色鲜明的品牌。近年来,浙江水乡古镇由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开发商的重视。但是却存在许许多多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问题。这里阐述的古镇生态文明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资源生态文明因子,另一类则是人文社会资源生态文明因子。而古镇的特点也在一个“古”字,正是由这样多元化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因子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平衡系统。我们也必然需注重原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
在古镇的开发过程中,其生态性、原真性、传统性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居民的保护意识不强,商业化开发过重,建设性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也逐渐摆在了我们面前。例如古镇中有一二百年历史的老宅在大拆迁的过程中被拆除,传统的民俗文化,风俗习惯也因为被人们忽视而逐步失传。南浔古镇的发展应注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不论是自然资源生态还是人文资源生态,这与我们在上文一直提及的“两山理论”也是相适应的。
(一)水资源现状
南浔古镇作为江南六大名镇之一,悠悠绿水绕人家,“家住浔溪绿水隗”[6]一个典型的江南水镇。古镇因水而生,以水路为主要的连接脉络,水网密集,外环内绕,百姓傍水而居。水是生存之本,生态之基,是水乡的灵魂,因水成镇,枕河而居。近年来,南浔加强污染治理工作的综合治理,加快城镇治污的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南浔区坚持产业转型,绿色发展,深入开展浙江省“811”环境污染整治工程的工作,重点整治水环境,也更进一步地在范围内健全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体系,造就古镇风貌依旧的现代化南浔。自生态立区以来,南浔正在放飞水乡古镇的绿色梦。2013年,区内还在湖州市率先开展水环境大整治三年行动和“百日攻坚”专项行動,全面启动水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7]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论;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绿色开发利用与保护机制;加强建设美丽经济。頔塘运河申遗成功后,水生态遗产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软实力也有目共睹。endprint
根据2015年《湖州年鉴》的统计数据表明,南浔区整个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整治“三河”共390条、269公里,建设污水管网103.6公里,完成生活污水治理21933户。这都为南浔古镇的水环境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5年7月,南浔古镇也正式成为湖州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们也在这个建设生态文明的大环境的契机下,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发现目前水资源环境整体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被访者对于古镇的水质环境也呈现出较为满意的态势,但我们也发现目前南浔古镇的水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虽然古镇工作人员定期会打捞污染物,但调查显示超过50%的人认为生活污水与固体废弃物堆积是导致水质的主要污染物。古镇的水生态需要我们更加科学细心地加以治理保护。
(二)建筑资源现状
南浔古镇素来便有“湖丝之源,鱼米之乡,文化之邦,园林之镇”的美称,滨水建筑风貌原质古朴,目前仍保留着古桥、历史街区、丝业会馆、丝商建筑、私家宅第、江南园林等等,且大多为明清旧构,古韵犹存,沿河分布。著名的百间楼依河而立,是江南目前基本保存较好的民居建筑群之一,也是较为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成片历史街区。清人张镇也曾在《浔溪渔唱》中写道,“百间楼上倚婵娟,百间楼下水清涟。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漫步在错落有致的过街骑楼,迈上青石板铺设的地面,穿过重重层次分明的券洞墙门,蜿蜒曲折的石径小道,感受南浔悠久的历史变迁和多元文化,宁静敦厚,饶有风情。整体来看,百间楼的建筑尚且保存完好,但是由于居住人口密度大,居民生活各方面的需求等,对建筑的内外部结构改动较大,破坏了其原有的结构风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墙壁外悬挂着的空调外机,建筑内部私拉乱接电气线路的现象也较为严重。这些都需要我们更加科学细心的保护。
《江南园林志》中曾提及:自南宋以来,园林之胜,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而以湖州、杭州为尤,然湖州园林,实荟萃于南浔。一镇之地,拥有五园,皆为巨构,实为江南所仅见。[8]可见南浔古镇园林建筑之绝妙。其中文化的融合映射在古镇“中西合璧”色彩浓郁的丝商建筑之上。儒商们在与洋人大量的商贸来往之中,接受了一定的西方文化和思想。说起中西合璧的建筑就不得不提张石铭故居。张氏旧宅又名“懿德堂”,前临古浔溪,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号称“江南第一宅”,“丝商建筑代表”的张石铭故居,正是东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也见证了丝商贸易的繁荣。外围高墙矗立,素朴安详的外表似乎并无什么起眼之处,里面却别有天地,静谧中藏着玄机,宅邸总占地面积4792平方米,有五落四进、中、西各式楼房200多间,是儒家思想、水乡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所产生的新型文化遗产。典型传统的中式三雕艺术,给这古民居带来了艺术上的和谐之美,并且这种和谐富有生活情趣和民族特色精神,展现其古旧与从容的模样。穿过回廊,两侧墙面镶嵌着的四块石雕映入眼帘,走近细看,是寓意吉祥的福禄寿三星和八仙过海的图样。走进前院大厅,康有为所题写的“以适其志”四个字极为醒目。布满精美木雕的门窗,布满精美砖雕的门楼把古代的戏文故事向大家娓娓道来,西厢人物栩栩如生,极具艺术感染力,有风,有韵,有情。
三、南浔古镇生态发展新模式
南浔古镇起步相对较早,成为江南水乡开发的第一批古镇,但从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和调查结果显示中可以看出,南浔古镇相对于西塘、乌镇这两个浙江古镇而言在知名度方面明显落后,缺乏有效的品牌形象塑造。为此,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论的契机下,南浔古镇的生态发展对象也应不断扩大。
(一)发展古镇文化经济,增强文化产业链。
通过依托古镇的文化脉络,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以此推动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宣传上借助有效的方法,通过塑造旅游品牌,进行多方面的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南浔历来就是闻名遐迩的“丝绸之府”,当地人引以为傲的“辑里湖丝”文化由来已久。迈入辑里湖丝馆,犹如翻开一部遍写着湖丝起源、发展、兴衰的书籍,那般厚重,那般有味儿。清人温丰在《南浔丝市行》中写道,“蚕事乍毕丝市行,乡农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声聋入耳。” [9]我们可以一窥丝市在南浔的盛况,借此打造“丝域古镇”——南浔,从而异于其他古镇的宣传方式,凸显其自身优势。对于南浔古镇来说,多样化的宣传,品牌植入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南浔古镇旅游业更好地发展。如《抓住彩虹的男人》电视剧的播出,举办“湖丝文化节”的活动,都使南浔丝绸织染手工业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根据“有机更新”的理论,把古街道,古建筑,生活环境和民俗等元素因子看作是一个有机关联的生命共同体,几方相互依存。[10]为此,南浔古镇可以创建一条湖丝文化投射带,途经辑里湖丝馆,四象作坊等地。通过科学的功能植入,在沿河的古民居內增添蚕丝文化展示功能,如蚕丝作品摆件,丝造工艺重现等,从而建设南浔“丝域”文化的独特形象。
(二)发挥古镇生态优势,打造南浔绿色名片
南浔古镇作为浙江水乡古镇的优秀代表,其“小桥、流水、人家”的艺术之美贯穿了整个空间系统。“小河穿市过,人家尽枕河”的水乡文化,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之美,傍水而居的传统生活在这里得到了延续。鲍珍也曾在《南浔小泊》中如此写道:“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11]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南浔古镇,传统的生态环境优势明显,面向绿色生态路线进行可持续发展。因此组织南浔特色生态水乡休闲旅游,将水乡古镇别具情调的古朴、静美,淳朴的乡村资源加以合理化地利用,赋予南浔绿色时代精神,以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用符合生态经济的模式推动南浔发展。为此可以设计以下的线路,以南浔古镇沿河的景点为一条完整的线路,漫步于枕河民居百间楼、张静江故居,间而迈过洪济桥、通津桥、广惠桥,途经刘氏梯号、张石铭旧宅、小莲庄等地,感受南浔水、桥、古居融合的绿色水乡自然生态圈和浓厚的人文生态氛围。
(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实现有序发展endprint
我们从目前市场的产出与需求来看,枕水街道的两边有许多的商店、餐馆、旅店客栈。食宿成为了主要的赢利方式,但古镇的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基础设施也较为简陋,游客和居住群众过多,从而也出现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的脏、乱、差的现象。近年来,相关部门也相继颁布一系列的法规、条例等来推进古镇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南浔古镇的环境治理与保护也要在国家正确的政策指导下合理进行。古镇管理委員会需要大力开展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地方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古镇的社会和人文情况,充分了解社会民众的心理意蕴。为此,生态信息传播成为了我们可以考虑的方案,充分发挥新旧媒介的作用,推进生态和谐工作,完善政民互动平台,广泛听取民意,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营造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从而能够针对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文化环境因子进行分点专项保护,加强古镇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善民居环境,使得古镇能够向健康绿色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两山理论”就是一个古镇生态文明的发展机遇,在战略高度上将古镇的环境优势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在此契机下,无论是对南浔古镇美丽水乡古镇的绿色健康经济来说,还是对整个浙江水乡古镇来说,一定要坚持此步伐,保护利用其生态资源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6] 湖州市诗词学会.《古诗吟湖州》[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171,175.
[2] 沈满洪.“两山”重要思想的理论意蕴[N].浙江日报,2015-08-12(004).
[3] 陈来.区域战略: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1.
[4]黎祖交.“两山理论”蕴涵绿色新观念[J].生态文化,2016,(02):4-7.
[5] 董根洪.“十一观论”——儒家大生态主义的生态思想体系[J].浙江学刊,2011,(06):25-32.
[7] 南浔:生态立区 大美南浔[N].湖州日报,2015-08-03(005).
[8] 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7-28.
[10] 邓媛.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特色保护利用及对策探究[D].长安大学,2013.
[9][11]南浔镇志编纂委员会.南浔镇志[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400,396.
项目基金: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R427010
作者简介:张宝丹(1995—),女,本科生。该文系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项目“‘两山理论背景下的浙江古镇生态文明发展研究——以南浔古镇为例”(项目编号:2016R427010)的结项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