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探析

2017-06-16 05:53刘晓慧
魅力中国 2017年21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传统文化

刘晓慧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价值观多元化给大学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当代大学生,理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榮使命。因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教育模式,把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渗透;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教育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其个人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而大学德育作为提高我国青年大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影响我国青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进而关系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为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思想精神积淀。就其最主要内容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即崇尚伦理,自强不息;重视理智和智慧,强调追求真理和辨证的思考,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首先,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较为活跃,其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等会受到误导而出现偏差,这就需要靠传统文化加以熏陶。要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扬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灵魂、根基就在于爱国主义精神,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在恰当的引导下大学生能够接过党和国家赋予其的重要历史使命和责任,能够将他们的赤诚之心奉献给国家的发展。

其次,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予以文化上的支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取良好的道德思想和教育方法,自省慎独思想,在塑造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中加以运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正能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鞭策他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再次,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利于解决不良问题。如何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道德观、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更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前提。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在校时参与实践及毕业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均需要具有的素养,主要是由职业价值观、通用以及专业职业素养等部分组成。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善加利用、因势利导、开拓资源,可运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

(一)加大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宣传,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目前高校内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不够,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不牢,熏陶不足,谈何培养学生吸收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精华呢。首先要加大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宣传,增强学生对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意识,主动去继承、学习、领悟传统文化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要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都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通过辩证统一思考,才能赋予大学生思想教育新的生命力。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感恩意识。一要积极拓宽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充分运用伦理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知识,尽可能地在学生面前呈现真实的世界,引导其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帮助其对现实世界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二要积极主动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中落实爱国主义教育,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融入学生的自觉行为,帮助学生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三要切实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变单纯灌输知识的片面教育方式,积极地把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广泛参与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三)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课程和讲座。结合高等教育,传统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使命和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大学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与活力,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必须与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融入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内容。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做好课程规划,设计出反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新成果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教材体系。其次,要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提升大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力量,只有通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才能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教育工作中,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最后,要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教育技巧,将传统文化转变成现代文化,立足实际,结合时事,加大人文关怀,用心解读传统文化,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五)人格养成教育必须注重培养理想主义情怀与清廉品性。面对社会公民存在的价值迷途、文化断层、道德失范和传统断裂,一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二是要重树理想主义教育的地位。抛弃空对空的理论说教,开发教育资源,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修养。三是要积极引入廉政文化理论创新研究成果。结合学生实际,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廉政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四是要注重发挥社团文化、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学术腐败”,确保“象牙塔”的净化功能。

(六)运用活动、大众传媒等多种载体,提高学生道德水平。运用大众传媒等载体是提升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有效路径,大众传媒是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视频、微信、微博、QQ等网络平台传递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内容。通过生态信仰教育,使学生明确个人在家庭、国家中和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明确个人、家庭、集体、国家在地球家园中的生态关系和价值。高校教师应借助大众传媒载体,引导学生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融合现代精神,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功利主义让大学校园陷于喧嚣和浮躁[N].中国教育报,2010.12.6

[2]刘斌.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4.09

[3]张洪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实现[J].职业技术教育,2010.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渗透传统文化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