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亮+甄福伶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是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在提高学生论证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则可通过“自主探究、独立判断”“矛盾冲突、进行比较”“顺理成章、科学归纳”及“更新史观、全面论证”的方法来达到。但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等问题。
关键词:论证历史;新课标;历史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4-0007-03
一、提高学生论证历史问题能力的必要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后,历史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一项目标和要求,就是考查学生的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而其中之一就是要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论证也是随处可见的,作为逻辑学的一部分,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也广泛应用论证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新课改条件下历史学习中的一项基本能力,这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来适应新课改条件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由此可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提高学生论证历史问题能力的尝试
(一)自主探究,独立判断
新课标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会独立判断,并运用判断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达此目标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第一,运用多种手段获取历史知识,创造判断的前提。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问题时,笔者就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参观博物馆等多种途径、手段获取相关材料,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帝国主义国家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加剧,这就为以后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三疑三探”模式下,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我们采用了“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这种模式授课的全过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加强合作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要鼓励学生和小组发表独立的见解,进而把个人或小组的创造性观点转化成全班学生集体的智慧。比如我们讲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就是首先让学生以教材为蓝本,对本节内容设置疑问,了解本节重点问题,学生提炼出本节四个问题,即儒、道、法、墨四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疑合探,共同探讨后推举本组成员对问题发表意见,找其他组对他的观点进行评论以及补充观点,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赋分、点评。最后一个环节是质疑再探,这个过程主要是对本节内容的疑难问题、高考难点问题进行再次探讨,各组发表意见,共同交流。如,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代表的阶级利益等。
(二)矛盾冲突,进行比较
论证思维体现在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中,是质疑、批判的互动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具有比较历史事物异同的能力,对某一历史事物的不同侧面进行比较,认识事物发展的共性和个性,或是就不同历史事物或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异同点。从心理学角度看,比较是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常见心理行为,它是辨别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为了实现学生尽快的全面掌握知识,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维。而这些问题必须带有冲突性和矛盾性,给学生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让他们参考、选择。这类问题适合那些发散性问题,答案不唯一,以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比如在讲中国古代改革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商鞅历尽艰辛两次变法,最后却被车裂而死,但变法取得成功,王安石也在重重阻力下进行改革,最终能全身而退,可是,变法却归于失败。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这样让学生结合两次变法的历史背景、变法措施的实施、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深刻认识改革成败不能以改革者本人的结局作为判断的依据。再比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关于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多种观点,有人认为是美国的原子弹,有人认为是苏联出兵,也有人认为是中国的全民族抗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呢?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让学生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顺理成章,科学归纳
综合归纳法是一种对提高教学质量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找到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归纳法,一是能对教材中有限地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起立体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化、规律化的了解,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史实的内在联系,提炼出规律性结论。比如在讲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条件时,就可以结合前一节的知识点,顺理成章地归纳出资金、劳动力、市场、技术、政治保障方面的有利条件,使学生轻松记忆几个不同的思考角度。以此类推,让学生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四)更新史观,全面论证
近几年的新高考历史试卷中日益渗透着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下面以新航路开辟为例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等角度加以评价。
1.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历史的基本内容是人类创造文明和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各国开始加紧对外扩张,西欧殖民者从殖民地大肆掠夺财富的同时,也给亚、非、拉落后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先进文明,促进了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2.全球史观也称整体史观,主张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层面考察历史,认为世界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从全球史观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海外扩张和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同时,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和新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交通运输的发展,商品的流通,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亚非拉地区也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而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世界各地区联系更加紧密。
3.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社会变革。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伴随着殖民扩张而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更为先进,也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随着先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4.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光是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等重大事件,也包括与普通民众相关的小事,如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等,包括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城市进化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等。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经济生活发生变化,从此使欧洲市场扩大,发展到世界范围,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也传到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而小麦、水稻等植物,马、牛、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也传播到了美洲,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
三、提高学生论证历史问题能力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提高学生论证历史问题能力时,应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充分挖掘课标和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能针对情境对问题作出选择、判断,以及从复杂的材料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次,在教学中,教学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围绕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展开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再次,近几年的文综历史主观题是培养锻炼论证能力的最好素材,研究这些题目的设计意图、思维、价值、设问角度等,从中总结出高考题目的出发点,进而归纳问题的答案,这对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很有帮助。这就要求教师要选择那些典型的能提高论证历史问题能力的試题,让学生能有的放矢的加强论证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在答题时遇到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逐步提升论证思维能力。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