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博 陈华云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浙江温州 325015)
以形助数之小心翼翼*
●王 博 陈华云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浙江温州 325015)
数形结合思想作为四大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解题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图形毕竟只是直观认知的工具,它不能替代逻辑证明.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经历,分选不同章节,从不同角度谈谈以形助数的缺陷、错因分析以及如何克服易错点.
数形结合;谬误;逻辑
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借助于形的直观,我们能在数的迷雾中看得更真切,时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笔者从以形助数的缺陷出发,明示错误,反思错因,从而纠正思维、操作上的谬误,提高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性认识.
案例1 图像特征的认识偏差
例1 设函数f(x)=x2+ax+b(其中a,b∈R).
2)已知函数f(x)在[-1,1]上存在零点,且0≤b-2a≤1,求b的取值范围.
(2015年浙江省数学高考文科试题第20题)
错解 由题意知
f(-2)=4-2a+b,
由
0≤b-2a≤1,
得
4≤f(-2)≤5.
又因为f(0)=b,所以问题转化为“函数f(x)=x2+ax+b在x∈[-1,1]上存在零点,且4≤f(-2)≤5,求f(0)的取值范围”.如图1,考虑抛物线与2条线段AB,CD均产生交点.由图像可知,当抛物线经过点A,D时,f(0)有最小值,此时
得
b=-3.
当抛物线经过点B,D时,f(0)有最大值,此时
得
但是,结果跟构图一致吗?如图2所示,当抛物线经过点B,D时,f(0)的最大值为某一正数.当数形结合出现矛盾时,孰对孰错?若代数结果不能体现几何特征,它所对应的函数图像是怎样的呢?当我们随手画下抛物线时,这样的抛物线是否满足题意呢?
图1 图2
那么图像该如何放置才能得到b=f(0)的最大值?不妨考虑抛物线经过点D且与x轴相切的情况,如图4所示,此时
解得
图3 图4
上述案例提醒我们:作图时除了要考虑图形的一般特征(如零点、定点)外,还需要充分结合图形的其他特征(如凹凸性、拐点).由于对图形特征(这里指的是抛物线的开口大小)的感知不准确,可能会误作草图,从而走入歧途.
案例2 毫厘之处的认知困难
例2 已知二次函数f(x)=x2+bx+c,方程f(x)-x=0的2个根x1,x2满足0 1)当x∈(0,x1)时,证明:x (2015年浙江省数学学考模拟试题第22题) 分析 方程f(x)-x=0的根可视作函数y=f(x)与y=x图像交点的横坐标.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如图5),从图中可以观察到这样的信息: ①当x∈(0,x1)时,x ②设函数f(x)的图像关于直线x=x0对称,则x1 这与我们要证明的命题不相符! 在考试过程中,笔者所任教班级有80%的学生作出了类似的草图.由于与论题相悖,因此在尝试构建满足题意的图形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当摸索得到图6时,心中依然充满困惑:图像在(0,1)上的单调性如何?图5为什么不可能存在? 图5 图6 学生产生困惑的原因在于:上述问题研究的区域过于狭小,交点与顶点的位置关系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之险.此时若借助于图形解决问题,则犹如螺蛳壳里作道场,难度很大.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言:形缺数时难入微,高见甚是. 正解 根据题意得 f(x)-x=(x-x1)(x-x2),其中0 1)当x∈(0,x1)时, (x-x1)(x-x2)>0, 因此 f(x)>x. 由于f(x)=(x-x1)(x-x2)+x,从而 f(x)-x1=(x-x1)(x-x2+1)<0, 即 f(x) 于是 x 2)由于f(x)=x2-(x1+x2-1)x+x1x2,得 案例3 分类讨论的知一漏二 例3[1]设线段AB的2个端点在抛物线y2=x上移动,M为线段AB的中点,|AB|=a(其中a为大于0的常数),求M到y轴的最短距离. 图7 在直角梯形ABCD中,由梯形中位线定理及抛物线的定义得 从而 上述解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作图时先入为主,忽视了动弦AB的活动区域受参数a的限制.事实上,上述解法成立的条件是动弦AB必过焦点,经过抛物线焦点的弦中,以通径最短,而抛物线y2=x的通径为1,因此上述解法只有当a=|AB|≥1时才能成立.而当0 正解 设直线AB的方程为x=my+t,A(x1,y1),B(x2,y2),联立 消去x,得 y2-my-t=0, 从而 Δ=m2+4t>0. 由韦达定理得 y1+y2=m,x1+x2=m2+2t, (1) 的最小值.又因为|AB|=a,即 从而 化简得 令p=m2+1≥1,原问题即求 的最小值.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问题需要分类讨论时,仅从图形出发解决问题可能会分类不清,列举不全. 案例4 直观感知的逻辑缺失 ( ) A.1 B.2 C.3 D.4 (2013年天津市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7题) 图8 图9 因此g(x)在(0,1)上单调递增.而当x→0时, 《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话: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笔者通过以上实例,阐明图解法在思维、操作上的谬误,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图形的支撑,更需要逻辑的把关,让学生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1] 蔡小雄.更高更妙的高中数学思想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2017-02-14; 2017-03-16 王博(1991-),男,浙江温州人,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O123.1 A 1003-6407(2017)06-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