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全方位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情绪障碍患者的影响研究

2017-06-09 08:53熊春茹
当代医学 2017年15期
关键词:评量稳定型个体化

熊春茹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西 抚州 344000)

个体化全方位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情绪障碍患者的影响研究

熊春茹

(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西 抚州 344000)

目的 探究个体化全方位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情绪障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不稳定型心绞伴情绪障碍痛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43例,乙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甲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全方位护理干预。结果甲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总体有效率明显优于乙组(P<0.05),甲组患者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乙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情绪障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个体化全方位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个体化全方位护理干预;不稳定型心绞痛;情绪障碍

相关研究表明,23%的冠心病患者同时存在严重心理抑郁症状,伴有轻微的抑郁症患者占有的比例则更大,心脏病伴有抑郁症患者未来发展成严重心脏病的发生率比只有心脏病患者高2~3倍[1]。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则病情会很快恶化,部分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现象。本研究通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情绪障碍患者进行个体化全方位护理干预,探究个体化全方位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情绪障碍患者治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86例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本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情绪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诊断为冠心病,并有明显的心绞痛表现;心功能在0~1级;所有患者均为小学及以上学历,能进行有效沟通。所有患者中无精神病史,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严重身体疾病等。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超过50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甲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49.2±3.6)岁;乙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43~70岁,平均年龄(51.2±3.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乙组患者口服100 mg硝酸异山梨酯片,每天3次,75 mg肠溶阿司匹林片,每天1次,并进行常规护理。甲组患者在乙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全方位护理干预,如:(1)有效收集、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由专业人员进行全面评估,初步了解病人的治疗情况、心理状况以及家庭情况等,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一对一式、讨论式、启发式以及开放式的沟通、交流方式,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经济情况以及患者的心理忧虑,制定个体化的全方位护理干预方案,建立护理档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进行跟踪护理和评估;(2)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各种临床症状,从专业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疾病发生的病理、病因以及生理变化等等,讲解疾病缓解的方法及原理,并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答,建立良好医患关系,患者出现负面情绪时及时进行疏导,鼓励、引导患者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建议听舒缓音乐、或是进行阅读、轻度有氧运动等舒缓心情;(3)利用实物、图片、讲座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方法、抗凝方法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预防心绞痛方法以及处理措施等,说明健康饮食、合理作息时间以及适量运动对疾病的有利影响,帮助纠正不良生活习惯;(4)治疗期间除了心绞痛发作时服用的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之外一律停止服用,病情发作时需要有医务人员以及家属的陪伴,帮助舒缓心理压力,减轻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时间。

1.3 观察指标 注意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等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心绞痛症状评价标准,显效:患者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或已经完全消失;有效:心绞痛发病次数、发病程度以及发病时间明显减轻;无效:心绞痛症状没有任何好转趋势或加重。心理评估判断标准: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由20个因子组成,根据症状出现频率评分,分4个等级。正向评分题依次为:1分、2分、3分、4分。相加 20个因子得分得到总分,然后使用相关公式得出标准分。当标准分超过50分表示患者存在抑郁、焦虑心理。

1.5 统计学方法 根据SSPS19.0统计学应用软件对收集到的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效果比较 甲组患者总体有效率明显优于乙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甲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乙组(P<0.05)。见表2。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促使与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一种临床表现,包括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初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以及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2]。主要表现为心绞痛症状持续性增加,且持续时间逐渐延长。近年来,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逐渐增多,据相关报道显示,全国心脏病患者中有25%左右的同时伴有抑郁症状[3]。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伴有情绪障碍主要是因为患者易受到外界负性生活的刺激,并且心理上采取消极态度应对,长期形成竞争、敌意心理。情绪障碍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影响有:情绪障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抵触心理,依从性较差[4];情绪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病情反复或加重;患者在应激情况下会分泌过多儿茶酚,增强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管收缩,减少冠状动脉的血量,引起或加重患者心肌缺血症状[5];情绪障碍患者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容易引发心室颤动;情绪障碍患者体内氧化作用增强,使抗氧化能力降低,增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心血管疾病与心理疾病互为因果,相互产生不良影响,使预后恶化[6]。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长期服用药物,并且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都需要发生改变,或是家庭成员较少,儿女不在身边,担心病情恶化等,使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7]。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常规治疗外还需要进行个体化全方位护理干预,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引导患者说出心理的想法,了解患者担心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分析患者的病情,治疗中使用的方法及作用机理,缓解焦虑心理,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引导患者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适量运动,并同时合理使用抗焦虑药物进行辅助治疗[8]。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s)

P值>0.05<0.05>0.05<0.05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61.25±6.97 39.81±5.52 63.45±7.12 38.93±8.73 60.32±8.03 49.97±6.53 65.26±5.21 48.66±9.26 0.574 7.79 1.345 5.01项目 时间 甲组(n=43) 乙组(n=43)t值

本研究显示,甲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总体有效率明显优于乙组(P<0.05),护理干预后甲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乙组(P<0.05),所以,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情绪障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个体化全方位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1]阎雪.个体化全方位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情绪障碍患者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1):152-153.

[2]钟旭.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合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2):207.

[3]粟小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临床干预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5-7.

[4]朱芸.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情绪影响的护理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7):182-183.

[5]黄淼.综合性护理干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5,10(3):232-233.

[6]孙炳坤.临床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13-214.

[7]周文杰.抗焦虑抑郁药物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情绪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意义[J].北方药学,2015,12(2):46.

[8]聂明卿.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患者心理情感障碍的影响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23):75-7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5.071

猜你喜欢
评量稳定型个体化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计算机通识课德育渗透的评量方法与手段研究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我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及启示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
脂肪肝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