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摘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们结合身边的实际环境和风俗习惯学习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自然环境。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燃起建设家乡的热情。
[关键词]区域地理 乡土地理 价值观
《西北地区》这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地理,是学习区域地理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另一方面本节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地区——河西走廊,将乡土地理融入中国地理,从而使学生走进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及关系家乡发展的态度,树立人地和谐的价值观。
“印象西北”部分: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自然环境。
初次实践感悟:离开身边实例的探究,不能顾及全体学生。
课堂上,创设情境,出示西北地区景观图,提出问题:“图片中是哪个地区的景观?为什么这个地区的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学生通过读图得出西北地区及其突出的自然特征为——干旱,进一步提出问题“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以小组的形式分组讨论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从中得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及地形特点。为了加深对西北地区的印象,让学生探究受干旱自然环境的影响西北地区气候、河流、景观等特点,让学生认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同时,培养他们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是以教师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他们对认知理解的水平存在差异,反应快的学生占得先机,反应慢的学生则没有思考空间。
改进后的实践感悟:结合身边实例的探究,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
课后反思,在得出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后,应结合学生的身边实例分组探究西北地区气候、河流、景观等自然环境特点。课堂上,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讨论西北地区气候、河流、景观的特点,并能通过结合实例的形式表述出来,讨论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分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西北地区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理事物的成因,与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密不可分,让学生用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发生地理现象。
通过结合身边的地理實例,探究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探究与交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特色西北”部分: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分布。
初次实践感悟:离开学生身边实例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
在学习了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引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提出问题:“干旱的西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了农业的哪个部门?”学生思考回答:“主要发展了畜牧业。”接着引导学生在“西北地区主要牧区和畜种的分布示意图”上,找到西北地区主要的牧区和优良畜种。进一步将问题延伸,西北地区除了发展畜牧业,还发展了种植业,并提出问题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不利与有利条件。由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得出西北地区的特色农业类型,种植业只有在有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发展,这种农业就是——灌溉农业。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区的分布图”上填注四大灌溉农业区,并找出各自的灌溉水源。
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线索,采用了地理教学中的读图教学法,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教学中处在主导地位的是教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很好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让学生真正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改进后的实践感悟:从身边实例出发激发学生探究热情,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通过对上节课的反思,我认识到需要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从身边的地理人手,引导学生介绍我们的特色美食,由特色美食引出特色农业。于是,我首先提问:“有朋友来西北地区游玩,有什么特色美食来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呢?”有学生举手:“牛肉面、烤羊肉、手扒肉等等。”从特色美食可以发现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西北地区分布有全国的哪些牧区,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主要牧区及优良畜产品。
从身边的地理实例入手,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且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使得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多了一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