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雨昕
摘要:当我们说出“我们”“你们”和“他们”的时候,事实上你已经决定将自己置身于祖先、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长河当中。我们对自身的历史定位将自己的行为范式、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自觉地框定在内藏于心的传统文化当中。价值观的构建是在长时间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时间从过去到未来的脉络联结。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引导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回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45-0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不断发展和经久不衰的思想源泉和群体烙印,而得到社会大多数人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则更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但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规划和沉淀,同时也需要从传统文化的厚重积累中勃發出新的时代特点,脱离了这个厚重积累,只能是镜花水月和空中楼阁,终究将被时代所淘汰。
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通过文字记录传承至今从未被打断的文明。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所有华人值得骄傲和引以为豪的宝贵遗产。19世纪前后,西方工业化带来的经济、军事和思想冲击一度令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西学东渐带来的既有人类文明的先进文化,也有腐朽思想。传统文化被忽视的时代,中国人并未能因此涅槃重生。这时候又有人指责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主张全盘西化,重塑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在20世纪兴起的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多元文化的碰撞带来的财富积聚,价值观泛滥更是带来了整体的民族印象虚化。树无根不长,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则没有未来。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2月的一次集体学习中讲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在全球化时代,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们亟待传统文化的回归。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崛起的力量。国际政治学领域的构建主义历来重视价值观念对国际社会的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国内社会则更需要主流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它是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以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为例,其正是美国在继承西欧价值观念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并最终引领美国从英国的殖民地一步步发展成世界超级大国的思想保证,也是美国社会基础、国内政治稳定的润滑剂。而正如美国价值观发源于西欧,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念,仁义礼智信的代代相传正是源于此处。马克思主义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带来了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则是推动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润滑剂和发动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更高层次的形式,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应当比较以往社会的价值观更加丰富和完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党中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在深刻的时代背景下适时提出的,它一共24个字分为三个层面,涵盖了国家、社会、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导向,可以说,内涵丰富,概括全面。同样,正因为内涵丰富和全面,我们在构建这样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每一方面、每一层面都需要长时间的导向宣传、教育培养、社会认可和接纳。那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开出不谢之花。
三、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了数千年之久,丰富的文化遗产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价值理念,且这个价值理念通过先人的总结凝练,形成了以仁义礼智行为基础的价值体系。以“仁”为例,“仁”乃儒家经典极力推崇的价值观念,对应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友善。中国古代典籍当中有许多关于“仁”的名句名言,历史典故,具有极强的教育感召力。又如“信”,诚信观念在晋商文化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成为山西票号商人的为商之道,成为当今经济大发展时代企业成功的基础。“礼”在今天看来不仅是道德修养,也是遵守社会秩序,守护民主、自由的价值惯性。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挖掘和发扬,当今社会也亟待传统文化的回归。
参考文献:
[1]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
[2]刘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J].思想理论教育,2015(1).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