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理论视域中的志愿行动

2017-05-31 02:14刘颖敏
现代交际 2017年7期
关键词:自我实现培育

刘颖敏

摘要:在当今世界,志愿活动广泛存在于全球各个领域,志愿者也一度活跃于各种公益事业中,他们有着宝贵的志愿精神,并且自愿为社会作出贡献,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人们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毋庸置疑,强有力的志愿精神推动了志愿服务的不断发展。要使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良性发展,必须明确志愿精神的动力所在,以及怎样培养和塑造志愿精神。因此,本文对自我实现视域下志愿精神的培育进行了研究,最终落脚到志愿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自我实现 志愿精神 培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55-02

自我实现这一理论命题经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的思辨探讨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实地研究的发展,逐渐从一个抽象的概念发展成为系统化、理论化的学说。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中,以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和中心论题对自我实现做了清晰明确的阐述和发展。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论及似本能的基础上探讨,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及其实现作为理论核心。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自我实现的概念和内涵经由三位心理学家的发展逐渐成为体系。

戈尔德斯坦将自我实现视为人的一种创造性的倾向,一种最高的内驱力。在他的有机论中,有机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将外部环境对有机体正常发展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并且促发其内在的潜能的发挥。戈尔德斯坦把这个最高的驱力命名为自我实现。①在这之后,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明确指出了自我实现者的类型及自我实现者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将自我实现心理学化。随后,罗杰斯将其认为是个体的一种核心动机,将自我实现与个人的人格发展相联系,构建出人格发展理论,并将它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并得到证实。

二、自我实现理论对志愿行动的可能解释与分析

伴随着我国志愿行动的兴起,志愿行动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主要集中在对志愿行动的总体现状、动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社会成员需求层次的变化成为志愿精神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众多研究中,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的不在少数。但单纯以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志愿行动的动机略显偏颇。在此,笔者整合人本主义中的涉及的自我实现理论的相关观点,并结合客观的社会现实条件,在兼顾个体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的理念下尝试对志愿行动进行理论分析。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为社会成员群体性心理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成员群体性心理的变化为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心理基础。潜在的是社会成员内在需求的日益增长切合了时下社会所倡导的发展理念在起作用,使得自身发展的需求向着合理化的动机演变从而催生出志愿行动。因此,笔者依照需求——动机——行为这一模式展开分析。

1.需要——动机的生成

马斯洛所持的人性观是善良的、仁爱的、博大的。这也正是他所持的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论基础之一——性善论。现代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上的成就彰显了工具理性追求的实效,但将现代化的发展持之以恒并朝着科学、健康的道路上引领,价值理性的追求必不可少。价值理性具有鲜明的价值判断的色彩,凡是出于伦理、审美、宗教或其他行為方式的考虑,纯粹排他的无条件的价值观念都属于价值理性。这与马斯洛所持的性善论是相吻合的,出于价值理性的考量,社会发展的现实,社会成员公共服务意识的产生反映出人性中具有一种成长和实现的倾向,人在本性上是建设性的。同时,人具有一种求得自身发展的内在心理潜能,反映出内在价值的驱动力,将诸如友爱的、合作的、和谐的价值理念目标化,成为心理潜能作用的对象。这正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又一基础——潜能论。人性本善与自我潜能的作用刺激社会成员志愿精神的萌发,体现在需要层次的演进上。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分成两种需要。基本需要指的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这些需要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外部环境的给予才能得以满足。成长需要指的是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个体能够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趋向所激励的需要。虽然这些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但是各个需要在同一时期是可以同时存在,呈现出一种重叠的、循环的发展模式。各个需要是以综合作用的方式对社会成员产生激励的作用。作为人的成长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给了我们一个概观,但结合到社会现实中来,以一种群体维度的视角考量志愿行动中社会成员需要的生成,沈杰教授发展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将其划分为这样一个模式: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沟通的需要——参与的需要——表达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为了切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与倡导的人文化需求,社会参与在社会成员的生活中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社会性更强的一种需要,而表达的需要是心理性更强的一种需要。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的基础,而需要在具备可以转化的对象和条件时才能以动机的形式客观地表现出来。

志愿行动就是这样一个对象,转换的条件是志愿行动自身所倡导的志愿精神与社会成员自我实现需要所趋于一致的价值理性追求与自我潜能实现的诉求。志愿精神所倡导的理念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奉献即不求回报的付出,是志愿者向服务对象奉献出自己的时间、才能、精力、金钱而不求回报,奉献是志愿精神的精髓;友爱即欣赏他人、与人为善、平等尊重,志愿精神所倡导的友爱不分国界、职业、贫富、文化的差异,是没有民族之分、收入高低之分的平等之爱;互助即“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对自我发展的提高;进步即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不仅帮助了他人,提升了自己,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②志愿精神传扬的是一种爱和善的普及,这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根本内在驱动力。在现代化的发展下,社会成员基本需要得以满足开始寻求更高层次需要的情况下,志愿精神与自我实现价值理念的契合成就了社会成员表达的精神性需要,融合进参与的社会性需要,从而生成了参与志愿行动的动机。反观志愿精神的内涵,传达的是一种利己与利他并最终促进人与社会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趋势。潜在体现的是参与志愿行动所达到的自我实现不仅是个体自我潜能的发挥还在于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与统一。以此为基础,结合人本主义解说,深入到志愿行动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中进行理论分析。在自我实现的需要转化为志愿行动的动机后,自我实现的这一过程是通过个体经由原先“社会——自我”的人格形成供给模式转变为“自我——社会”的人格发展模式。这一过程中,“利他”与“利己”原则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得以体现,并通过个体的内化作用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2.自我的社会——社会中的自我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是人格,而不是成就,创造性本身就是表现和存在,而成就是人格实现的副产品。所以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就不是去制造某种东西,而是能够充分地表现自身的本真存在。③也就是说,人格的发展可以作为自我实现的一种表征。通过志愿行动这一行为,给予社会成员,尤其是志愿行动的参加者——广大青年志愿者一个发展自我,完善人格的重要平台,也是他们步入社会习得社会角色的一个良好桥梁,以此更顺利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自我作为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罗杰斯将其划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主体自我,是人的行为和心理的主动发出者;一个是客体自我,也称为自我概念,是人所感知觉察到的对自己的看法和经验。而人是生活在一个他自己可以感知觉察到的现象场中的,而在这之中变化和发展的是自我,自我因为现象场中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志愿行动及其精神所营造出一种现象场中的客观事实,作用于个体的自我,自我从中获取对志愿行动及其精神在主观思想上的架构——真善美的表达;获得同是志愿者参与观察而得到的肯定——协同合作、沟通交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促进到自身的完善——助人自助。这是志愿行动及其精神这一个现象场中给予自我的感受和经验,从而生成自身与志愿行动之间关系的了解和看法,也就是自我概念。这一概念在形成的同时激励个体自我实现的需求。在罗杰斯的理论中,人具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倾向,他所谓的自我实现的倾向的外延要比马斯洛宽的多,指的是人类的一种核心动机,而其他的需要都可以归为自我实现需要的表现形式。在此可以理解为,参与志愿行动的人们在志愿精神的氛围中接收到如前所述的感受和经验,都不外乎直指向自己所获取的主观思想上对志愿行动的价值理念的构筑——真善美的表达,从而成为促成他们自我实现倾向的核心动机。

同时,作为参与志愿行动的成员,他们大多数是初入社会的毕业生或是在校大学生。当前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主要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志愿行动作为一个平台,可以提供给大学生们从校园环境到社会环境一个学习与实践的承接点。在校园环境中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学生从中学习社会文化和知识来不断完善自身,在家庭、学校的关系网络中习得自身角色,此时作为学习的一方,社会资源的流向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社会——自我”的供给模式,学生在家庭和校园中进行角色扮演来获得知识进行角色塑造。激励他们进行学习和进步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基本需求的满足,依托于外界环境的给予完善充实自身,这是匮乏需求所起到的动力作用。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以良好的公民角色融入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才是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目标。而志愿行动的开展给予了大学生进行公民角色扮演的机会。在志愿活动中进行个体的再社会化,对志愿精神的感知和理解,通过自身行动所获得的收获和感悟都是对原有的已纳入自身的对社会理解的补充和发展。此时,推动大学生进行志愿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成长需求,是一种超越性的需求,寻求的是一种自我潜能的实现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亦可以说,此时的大学生在进行的是一种健康性的自我实现。基于大学生进行的志愿行动较多属于行政组织的自上而下的志愿行动,以及处于自身角色扮演习得公民角色的需要,他们秉持的较多是一种入世者的态度,以务实的态度进行志愿活动。但此时可以发现社会资源的流向对大学生来说逐渐转换成“自我——社会”的发展模式。通过自己努力的付出与奉献来帮助他人,改造社会,将自我的力量和潜能发挥出来回馈社会。这种发展的模式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出积极健康的人格基础。大学生角色到公民社会角色的扮演、学习及转变,由一种面向自身的“利己”发展到指涉他人的“利他”发展,从初级社会化到再社会化的过程,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行动的内在需求也由原来基本需要的满足发展成成长需要的推动,以至达到自我实现的内在推动,最后通过内化的作用,能够将在志愿行动中的自我实现的经验和感悟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进行自我悦纳和评价。在强调自我实现中志愿者的感知和感受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和作用,毕竟人的价值实现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统一。社会发展在工具理性的引导下,重实效、重结果的理念驱使社会成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达到与社会环境的改变相一致来实现自我。正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主体的自我意识,那么其进行的志愿行动的过程是主体价值理性与社会工具理性在同一活动中结合的体现。实质上,人的发展与自我实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从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角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一个是发挥自身主观能動性来激发潜能改变社会发展。对自我实现的理解亦可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达到统一。

通过对自我实现理论的解读,将其运用到志愿行动的理论阐释中,将切入点放在自我实现需要到参与行动的动机的转换上,从自我与社会的两方面相互作用来探讨自我实现的本质,既抓住了自我实现的驱动力,也对社会环境与自我的互动过程是如何促发和实现了自我实现的趋势作出解释。

注释:

①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1.

②卞策.大学生志愿精神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③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05.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自我实现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延迟退休政策对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影响的分析
延迟退休政策对企业员工工作动机影响的分析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被遗忘的心理学经典
关于“自我实现”的刚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