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的经验借鉴、建设路径与政策创新

2017-05-31 19:10王嘉文
创新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路径创新发展模式

王嘉文

[摘 要] 本文旨在结合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并通过分析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对创新型城市的有关理论做一些探讨,以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满足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的需要。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3-7-4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Path and Policy Innovation of Innovative City

Wang Jiawen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combine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 through analysis of constructing practice of innovative cit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discuss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innovative city, hoping to provide some useful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y, and meet the needs of innovative city construction practice.

Key words: innovative city; development model; path innovation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但我国的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思潮明显上扬,同时,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势头不可逆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国已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举世瞩目。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正在加速形成,国家实施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些特征要求城市也要产生与之相配套的政治、文化、科技、体制、管理经济上的改变,而创新型城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城市是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路径之一。城市的本质是“大社区”,是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区域的發展离不开政治的支撑、环境的宜居、制度的完善、知识的创造、学习能力的提高等。从我国国情来看,在城镇化背景下,要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就要在创新、服务、生态、制造等领域精准发力,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把“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目前,国内有超过 200 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想和意见,建设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共识与目标[2]。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将对提高区域内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城市创新水平、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1 创新型城市概念界定、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

1.1 创新型城市的概念界定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3]。2008年,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到目前为止,全国创新型城市试点已达57个。

1.2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特征

由创新型城市的概念可知,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可从五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创新型城市建设要有良好的创新文化作基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宣传创新精神,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形成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4]。健全大众创业服务体系,繁荣万众创新社会氛围,打造科技文化品牌,建设特色文化长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科教融合产业园,做强做精“10+8”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文化名家名企,多出精品力作,深化对外文化交流;讲好“河南故事”,传播“河南声音”,树立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汇聚起促进城市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提升本省文化影响力。

第二,创新型城市是以整个城市的创新体系为基础,在城市创新体系中,政府和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机构要有机结合,形成联动发展。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创新格局。推进各种融合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扩大产能合作,带动装备、技术、品牌、标准、服务走出去,强化内外统筹协调、引进来与走出去融合互动,推动硬实力与软力量相互促进、经济走出去与文化走出去相得益彰,提升我省的国际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

第三,建设创新型城市要有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注重引进来的质量提升,注重走出去的跟进服务,创新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推进各领域有序开放,优先支持高端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发展互联网时代经济新业态。

第四,科技创新是城市创新的动力源泉,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智力为支撑,以产业创新为主导,集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人才和知名科研机构,加速科研成果本土转化。

第五,产业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只有使科技创新转化为科技成果,再向产业创新转变,形成产业链,才能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从而提高城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5]。

1.3 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模式

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由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创新环境构成,也是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为此,创新型城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第一,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创新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

第二,坚持推进创新型城市战略,形成强有力的创新机构支撑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

第三,完善创新机制,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創新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城市体系有效运转的保证。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

第四,营造开放的创新环境,增创发展新优势。创新环境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保障,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6]。

2 国内外典型案例和经验借鉴

2.1 美国硅谷:产学研结合推动集聚效应

创新是硅谷发展长期内生动力。创新精神为硅谷带来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并通过市场行为进行资源配置,形成了科技集聚,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创新。其中,高校科研力量的参与功不可没。斯坦福大学一直与硅谷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人才上,斯坦福大学设立相关专业,每年都为硅谷提供一批高素质人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也在硅谷有过任职、创业、讲课的经历;研究上,斯坦福大学建立了研发中心、创业平台、孵化器,一方面可以把科研迅速转化为成果,并为企业所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本校学生的实操能力。企业围绕大学的研发中心形成集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也是推动硅谷发展的根本所在。

2.2 日本东京:政策创新造就活力城市

东京是日本经济的龙头城市,政策创新使东京成为亚洲最具有活力的城市之一。东京从2000年开始就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比如通过详实的调研,制定符合实际并具有鼓励性的各种免税政策,制定各种贷款优惠政策、折旧再利用政策、贴息政策、奖励政策、储备金政策等。还与高校联合创办“共同研究中心”,由政府专款补贴,对人才进行政策性奖励,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政策创新使东京经济活力高,人才聚集,企业创新力增加,城市竞争力增强。

2.3 新加坡:依托创意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

新加坡的经济增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制造业为主的。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趋于波动,制造业已不能稳定并持续地拉动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为此,在2000年,新加坡政府提出“把创意产业做成21世纪的战略产业”的口号,打造“亚洲创意中心城市”,在继续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以此提高城市的创新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通过一系列的创意设计,增强了制造业同其他国家的竞争力,刺激了创新和经济的增长,并带动了融媒体的发展,进而也带动了旅游、玩乐、住宿、学习等一系列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今的新加坡,企业进驻率高,创新能力突出,城市核心竞争力强。以创意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构想,在新加坡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2.4 英国伦敦:创意融合与传统产业并举,实现城市结构优化与升级

英国的伦敦是传统的世界金融中心之一,随着全球经济的下滑,伦敦的金融产业及相关联行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为此,伦敦政府在稳定金融产业的同时,大力开发以知识产权和和新兴技术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发动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并给予各种政策支持,政府希望通过中小企业的创新,推动技术人员、科技人员的流动和知识的转移转化,建立有效的产学研转化平台。

2.5 美国纽约:基于金融业和服务业打造创新型城市

美国两面靠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而纽约又有着“世界第一金融中心”的美誉,所以,纽约政府一方面顺应形势,继续发挥金融业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从保险、管理、投资、人才等各领域进行政策创新,稳固金融地位。金融业需要人才,需要技术和资金,所以,各个企业、高校、研究所也都相继建立了与金融业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新专业,无形中又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纽约政府联合众多大学、科研机构、优秀企业,集结多方力量,在市中心建立“高科技产业研究园区”,取得了显著效果。至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服务业和金融业已经成为纽约这座城市的支柱产业。

2.6 韩国大田:科技引领发展,建设亚洲新硅谷

韩国大田本是个偏僻、贫瘠的城市,但经过科技引领城市发展,带动城市创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经济获得迅速腾飞,是韩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范。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田就制定了科技引领发展的战略,投入巨资在市区建设科学城,并遵循市场规律,引进高校、研究院、企业,迅速地聚集了人才,并使科技和学术、研究自然结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也使大田在短短10年时间里迅速崛起。如今的大田市,规模规划现代化、科研设施齐备、人才精英聚集,具有很强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科技的发展,不仅造就了一座“科技城市”,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成功因素所在。

3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路径

3.1 建设国家中部重要的创新中心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人才智力为支撑,以产业创新为主导,努力在创新要素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地。创新驱动成为动能转换和内涵式发展的“主引擎”,突破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聚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家、专家和各类人才,引进一批高水平高校、科研机构和研发团队,拥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骨干企业,集聚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结构之合力,加速科研成果本土转化。加强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完善技术转移、创新孵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面向社会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围绕“创新”做文章。

郑州、洛阳、新乡作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主战场”,在“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各有举措。

郑州在借鉴周边省会城市的基础上,全面出台有关加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科技和金融结合、高层次人才引育、创新平台建设等17个具体政策的实施细则,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并加快谋划“黄河创新谷”项目,以龙子湖智慧岛为载体,以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为支撑,在高端研发、创业孵化、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产业育成、科技金融、总部基地等进行功能划分,形成七大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区域,加快众创空间倍增、创客育引等创新环境建设,大力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把郑州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洛阳市则利用高新区、产业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等產业做文章,并在科技金融、军民融合、成果转移转化、招商引资方面深度实施创新政策改革,盘活所有的创新潜力。新乡方面利用“承接南北”的局域优势,把“一招四引”作为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北上专项行动”,围绕北京周边一些有实力的大院大所、大型企业做文章,促成一批务实有效高端项目平台落地新乡。

3.2 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大数据中心

郑州在河南省的区域优势明显,有利于我省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形成发达的服务经济结构,成为全国服务经济先行区和示范区。重点发展金融、信息、物流、商贸、会展、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打造面向国际的金融、服务、旅游、生态城市,构建多元的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融资服务体系,打造全国性社会化大数据中心,发展大数据产业,谋划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实现全省全域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开放平台上线运行,大数据安全体系顶层设计初步完成,数据铁笼、大数据综合治税、国有企业大数据监管初见成效,社会和云、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一批云应用示范工程投入使用。依托国际会展中心,积极举办高端展会、文化交流、体育赛事等活动;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

3.3 建设国际先进的贸易发展中心

在国家郑洛新一体化建设战略布局和国家自贸区落户河南的背景下,我省更要抓住机遇,迎头奋起,依照建设国际先进的贸易发展中心战略,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时代企业和国际组织机构,国际贸易总额、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保持同类城市领先水平,外籍常住人口、留学生、入境旅游人数大幅增长,与世界接轨的法律水平、政务效率、市场秩序、制度规则等营商环境显著提高。

3.4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

以“集群集聚发展、跨界深度融合、高端引领突破”为导向,强化标准、质量、品牌意识,建设“10+8”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厚植河南本土实体经济和传统文化优势,发展智能终端、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新能源装备及智能电力、生物医药、尼龙及化工新材料、高端合金材料、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节能环保这10个新兴制造业产业集群;依托国家自贸区建设,发展航空及冷链物流、新兴金融服务业、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外包、专业服务业、跨境电商、基因技术及健康服务、数字创意这8个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10+8”新兴产业集群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

4 建设创新性城市的政策创新支撑

政治、经济、文化的体制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政策的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力支撑。

在政策制定方面,首先,要多推行有利于增加经济发展动力的政策,深化财税、金融、企业、价格等关键环节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和环境;其次,要多推行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政策,比如在教育、人才引进、医疗、保险、户籍、住房、货币补贴等方面的改革;再次,要多推行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政策,比如推进社区管理、创业试点、示范区建设等。

在政策引导方面,首先,要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境外产业园区建设,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装备、技术、品牌、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河南“名片”,注重与周边省份的联动;其次,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贸易融合发展,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要依托河南自贸区,搭建双向开放新平台,推进空港、陆港、信息港多港联动、多式联运、多业融合,打造国际经贸服务平台;第四,要营造一流国际创业环境,秉持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共同推进,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做好政策、法律、信息、融资等服务保障。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完善国际标识体系,增强城市包容性。

在模式创新方面,要集社会各界力量,组建新型研发机构。长期以往,我国的研究机构多以有别于基础前沿研究为主,在科技变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创新模式破土萌发,新型研发机构集人才、技术、资本、知识之力,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积极推广众包、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和基础前沿研究互为弥补,形成有效对接。

总的来说,创新型城市的政策创新是以“1+3”为原则的,即创新型城市就是创新政策的制定、引导和研究模式的创新。

5 结语

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重大意义。创新型城市建设,就是建设一个“宜居、幸福、创新、国际”的现代化城市。所谓宜居,就是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公共安全良好、生活舒适便捷、环境健康怡人的宜居城市;幸福就是人民群众更具获得感,建设人民福祉丰厚、精神生活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城市;创新就是厚植创新基因,建设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环境良好、创新资源丰厚的创新型城市[7];国际就是体现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建设国际要素集聚、全球资源配置、世界交往频繁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下一步,全省各级部门应全面落实部署、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高度重视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投入、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尝试并努力取得新突破,力争打造支撑全省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框架基础。并通过科技创新,增强河南省的核心竞争力,争做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头羊”,努力提升创新驱动的层次和水平,把城市建设得政治生态更好、发展质量更优、宜居环境更美、民生福祉更多、创新活力更强、国际化水平更高。

参考文献:

[1] 谢伏瞻.深入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而努力奋斗[N].河南日报,2016-11-07.

[2] 陶宏.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加快建设五个城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N].孝感日报,2017-01-04.

[3] 贾峰.中共青岛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N].青岛日报,2017-03-30.

[4] 陈新.勇立绿色发展潮头奋力推进“两山”实践为加快建设浙江生态屏障现代田园城市美丽幸福家园而努力奋斗[N].衢州日报,2017-03-06.

[5] 陈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守发展生态两条底线 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为加快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N].贵阳日报,2016-12-23.

[6] 吴政隆.贯彻落实五大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振兴崛起而努力奋斗[N].太原日报,2016-10-08.

[7] 陈勇.践行新理念实现新发展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N].德州日报,2017-03-01.

猜你喜欢
路径创新发展模式
网络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从“南海仲裁案”看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
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探析
我国微型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路
基于山东生态农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