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青+唐芳芳+孙晓静
【摘 要】 精准扶贫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工作和有效手段。皖北地区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相对较低,是安徽省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更是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核心。分析皖北地区精准扶贫问题,提出创新的精准扶贫路径,对于皖北地区尽快全面脱贫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其他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贫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皖北地区 精准扶贫 路径创新
农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安徽省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在农业生产和消费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然而,近代以来,因为自然、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原因,皖北地区经济发展非常缓慢,是安徽省两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地区之一。近几年,虽然皖北地区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无支柱性产业,经济发展的障碍较多,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深,目前皖北地区仍属安徽省贫困欠发达地区。但是同时皖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安徽省委、省政府于2014年11月颁发《关于促进皖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皖北“新十条”),加大对皖北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如何有效扶贫,发展建设,是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皖北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淮河以北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属于皖北地区,六市的总国土面积约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常住总人口约占一半[2]。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却不高,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贫困人口总数为401万人,而皖北地区贫困人口就占全省的40%以上,共有9个国家级贫困县,分别是亳州市的石台县,宿州市的砀山、灵璧等四县,阜阳市的临泉、阜南等四县。因此,省政府以皖北地区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采取一系列扶贫措施,自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扶贫开发提质提速,当地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历史、自然、人文等多方原因,皖北地区的各方面发展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弱
自古以来,皖北地区是一个水旱灾害多发的区域,长期饱受洪涝灾害的困扰。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对淮河流域的水系破坏严重,新中国成立后,淮河虽然经历持续的长久治理,但历史遗留问题难度大、治理标准较低、治理效果不令人满意。至今皖北地区的许多河道仍存在淤积, 排水不畅等诸多问题,且许多河道尚未进行系统治理,存有隐患。水利基础设施的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的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地方经济的发展[3]。此外,皖北部分地区基础设施依旧薄弱,交通、水利、通信等问题较为突出。
(二)人口增速快,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皖北地区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生育观念落后,人口密度大。由于多方面因素,皖北地区的许多农民依然依靠生育增加劳动者数量,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放开“二孩政策”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又显著增加[4]。人口稠密,但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同时,智力外溢现象严峻,当地政府每年对基础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优秀学子越来越多,但是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人数每年普遍低于百分之五十。另外专业及“高尖精”人才的严重匮乏,也是造成皖北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
(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综合竞争实力不强
皖北地区人均收入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在部分重度贫困地区,温饱问题才刚刚得到解决,恩格尔系数较高,人们绝大部分的收入仅能用于生活消费支出,较少进行储蓄、投资,使当地银行尤其中小商业银行资本来源不足,尤其缺少农用资金,经济发展基础差。皖北地区的农业在三产中比例较大,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应用极度落后。另一方面,工业无支柱性产业,缺少可持续发展性能源,服务业水平低、发展缓慢。总而言之,皖北地区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都没有发挥出规模优势,在全省缺乏竞争力。
二、皖北地区精准扶贫的创新路径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精准扶贫与粗放扶贫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需要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措施[5]。要正确做到这些,科学有效的程序和突破常态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一)基础设施建设扶贫
“要想富,先修路”,毫无疑问,基础设施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皖北地区尤其是重度贫困区域要积极建设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网络等设施,运用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进行广泛合作,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6]。跟进国家政策,开展智慧城镇建设、智慧农村建设等。
(二)产业扶贫
产业支撑对于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精准扶贫要精准到产业上。目前,皖北地区的大小乡镇普遍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第一是产业不强,第二是产业不成规模,这些问题是大多数企业的通病,甚至于出现村镇一级“产业空洞”。为改变现状,产业扶贫势在必行。但产业扶贫不绝对等于产业发展,其核心目的是扶贫,因此要明确扶贫的基调,对扶贫对象进行定位,建立牵引各个地域经济脱贫致富的产业链接机制,先富带领后富,政府、企业和相关经营机构努力解决好资金、市场、技术三大难点,为贫困农户脱贫奠定基础。
(三)金融扶贫
金融扶贫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建立遍布于各乡各镇的众多金融服务机构网点。通过开展小额信贷以及项目贷款等金融服务业务,将多种来源渠道的资金注入皖北贫困地区,帮助贫困人群获得更多的额脱贫自救机会。金融扶贫改变以往政府采用较多的财政扶贫模式——采用“输血式”的财政补贴方式实施扶贫工作,而采用金融扶贫的“造血式”资金循环模式。在整个扶贫金融服务体系下,各金融服务机构通过信贷业务向皖北贫困地区发放扶贫资金,并在资金的盈利性、可收回性及风险控制方面,实现整个金融扶贫体系的良性发展。并坚持市场机制原则,保证利率标准按市场化原则制定,打破传统金融机构的垄断格局,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当地金融服务体系当中。
(四)科技扶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科技的普及,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脱贫能力,加快人们脱贫致富的步伐。皖北地区要实现科技扶贫,首先要普及科学技术等相关知识,特别是对当地农户的培训,并结合市场和地区优势,提高本地区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其次要引进先进技术,最大程度地利用“科技黑箱”,学习其他地区尤其是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农业生产、服务业等方面研发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技术及实施方案,更好实现本地区的发展。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要从根本上提高的人们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大量引进高新科技人才,组织发展科技培训,建设经济发展高新产业区。
(五)教育扶贫
教育乃国之根本,把扶贫和教育投资联系起来,要着眼于扶贫客体的真正需求,进而合理配置资源。当地政府可以设立教育扶贫合作的跨省跨部门协调机构,统筹社会各方面资源,构建不同层次教育协调发展机制。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都应在系统合理的规划下,针对教育扶贫进行创新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及化发展、义务教育全面化发展、高中教育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深度化发展、职业教育优质化发展、继续教育终身化发展,以及特殊教育标准化发展[7]。推进教育投入、教育资源的均衡。学习国内一流高校对贫困学生的扶助模式。
(六)特色旅游扶贫
皖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蚌埠市的淮河文化、大禹文化,寿县的楚文化,凤阳的“帝王之乡”和小岗村等,部分景区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发展特色旅游扶贫的基础。在此优势前提下,发展旅游业要加大旅游景区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创造旅游品牌优势,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带动周围其他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旅游经济环境,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
三、小结
本文针对皖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简要分析了皖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原因和现状,总结了皖北地区目前的自身优势和面临的政策上的机遇,综合考虑皖北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而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精准扶贫路径。相信在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前提下,并坚持正确的领导和科学适用的政策路线,未来皖北贫困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