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新
摘 要:高校后勤的改革要与高校的改革发展相适应,要与国情、校情相适应。结合对云南省某高校后勤保障工作发展状况及体系建设情况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总体上滞后于高校的改革发展,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少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及利益分配制度,基础性制度建设较弱,缺少后勤保障体系的管理路径创新。要构建符合国情与校情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需积极推动后勤的改革发展并使之与学校改革发展相适应。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及利益分配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为后勤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通过加强监督与饮食管理、开放后勤市场、推进能源检测平台建设等,创新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路径。专业化社会企业将是高校后勤发展的基本趋势,其面临的公益性与市场化矛盾及人才素质问题,可通过市场化、将人才事务日常化来预防解决,并建立起科学的后勤服务评价制度。
关键词:高等学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路径创新;开放后勤市场;能源监测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C931.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6)03-0073-09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Logistics System:Taking a University in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Zhixin
(Department of Logistics,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 Yunnan, China)
Abstract: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logistics should adapt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the school. Take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 university logistics work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analysis shows that higher school logistics system construction overall at present is left far behin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cause of the weak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lack of construction of a new logistics system path of innovatio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management personnel is relatively low for lack of scientif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To build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school of new logistics system,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and to adapt to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s.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etition mechanism can promote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personnel, establish a scientif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logistics development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security;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diet management, and opening the market of logistics can promote energy detec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build a new innovative logistics system path.
Keyword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new logistics system; approaches innovation; opening-up of logistics market; energy monitoring platform
高等学校后勤工作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是高等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高校人才培养各项任务的工作机构。学校通过后勤提供水电、餐饮、交通运输、物业管理、幼儿教育等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才更好地保障了学校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实现高等学校的职能和使命;高校后勤还肩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崇高使命,承担着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促进校园和谐的重大责任。后勤的发展必须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后勤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对促进学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后勤改革只有自觉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理清后勤改革思路,才能够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突破,只有重视研究国情、校情,不搞一刀切,也不盲目照搬套用,才能够建成与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一、我国高校改革发展中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自1999年的高校后勤改革以来,各高校积极探索、实践适合本校的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高校后勤资源配置市场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取得突破,解决了因扩招而引起的后勤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住宿条件和就餐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高校后勤内部运行机制明显转变,企业化管理被广泛运用,后勤职工思想观念、工作态度、服务意识发生根本变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但在后勤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进取意识不足,致使后勤改革发展总体上滞后于高校改革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住房分配制度、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离退休制度等改革基本完成,教学、科研改革也取得实质性进展[1]。然而,高校后勤改革发展与高校的改革发展相比,总体上因处于高校管理体制内部、缺乏进取意识而相对滞后。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模式,一般都采用把原来的后勤部门改为后勤集团,大多数未注册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采用模拟社会企业的方式运行。后勤服务实体不能够完全等同于社会企业,虽然形式上形成甲乙方契约服务关系,但没有把所有者、管理者、经营者产权明晰,没有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大多数学校基本没有向社会开放市场,没有向社会引进服务企业,后勤服务市场没有形成竞争机制,没能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把事业性质的校办后勤转变为模拟企业化的校办后勤。后勤服务费用不是市场说了算,甲乙方之间围绕服务费的标准、服务质量等扯皮较多,造成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服务质量下降、师生意见较大,影响了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2]。
(二)发展机会较少,致使后勤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后勤社会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保留原事业编制人员档案工资,淡化干部身份,保留干部原职级的改革模式。后勤实体模拟企业进行人事制度管理,工资由后勤发放,后勤改革前是什么职级,只要不离开后勤,在学校档案里,其职级没有变化,基本没有晋升的机会,严重挫伤了事业编制内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其他部门的干部不愿到后勤实体工作,后勤事业编制人员只退不进,长期得不到年轻人才的补充。非事业编制人员的工资与社会同类人员相比,没有竞争优势,高校后勤很难招到优秀的非事业编制人才。后勤干部队伍老化严重,梯队断档[3]。这种发展机会偏少状况的长期累积,导致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与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高校改革事业相适应,更不会对高校总体的改革发展有支撑作用。
(三)服务对象缺位,使绩效评价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不科学
目前,大部分高校后勤部门尚未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基本都采用传统的部门互评和领导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大量定性的标准来进行考核,绩效界定标准不清晰,评价主体的主观性较强,这样的评价制度难以综合评价后勤职工的真实业绩,缺少服务对象的评价[4]。然而,后勤部门是为学校提供教学、科研后勤保障服务的,师生员工才是主要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评价在绩效考评过程中应占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因此,绩效考评过程不能仅局限在后勤内部进行,不能仅局限于经济效益,还要注重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避免领导说了算的不良现象,考核结果必须真实反映部门和员工的实际业绩状况。
(四)内控制度缺失使基础性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高校后勤基础性制度是高校后勤内部各级管理层共同实施的,旨在保证后勤服务工作的有效进行,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使用,并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监督管理体系。随着高校后勤管理的日趋完善和规范,高校后勤内部制度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没有独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部分高校后勤领导认识上不到位,认为后勤就是学校的一个部门,没有必要建立独立的内部控制制度,照搬学校的内控制度并按规定执行就可以了。二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得不全面,只在某些方面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三是修订完善不及时。虽然建立了一套系统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未根据实际运行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更新,制度最后都成了摆设。四是忽略制度的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只重视制度建设,而忽视制度的执行情况,没有跟踪检查考核机制,制度最终没有落到实处[5]。
(五)垄断经营使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创新的路径缺失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目标是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规范自律、职能部门监管的后勤保障体系[6]。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与学校自办后勤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建立和运行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建立公平竞争、有效竞争的后勤服务市场体系,使学校轻装上阵,更好集中精力搞好教学科研工作;而学校自办后勤,模拟企业化运行后勤实体,垄断后勤市场,没有来自社会的冲击,处于没有竞争压力的态势之中,处于行政保护之下,缺少路径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在服务定位、利益平衡、人员素质、自主经营权等问题存在诸多误区,影响学校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学校的办学效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服务行业的发展,师生员工对提供更高质量的后勤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校自办后勤实体,垄断经营学校后勤市场的体制机制,已逐渐成为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路径创新的羁绊,影响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后勤保障体系构建思路
(一)积极推进后勤改革发展,使之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相适应
高校由于受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不同高校的发展状况差别很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要结合本校校情,根据本校的改革发展状况,探索适合本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途径,构建与学校发展相适应并能支撑学校改革发展的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7]。云南某高校后勤保障处成立于2012年5月,其前身为后勤服务集团。2011年9月1日以前,后勤服务集团模拟实体运行,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模式经营。2011年9月1日以后,该校在云南省高校中率先实施事业编制内职工绩效工资改革,学校的所有部门均纳入学校绩效工资管理,后勤原有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水平已不适应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2012年5月3日,经校党委研究,决定撤销原后勤服务集团,取消原甲乙方运行模式,成立后勤保障处,由后勤保障处履行后勤保障职能,并代表学校对后勤各服务实体履行监督管理职能,由原来的小机关大实体转变为小机关多实体的运行模式,将后勤保障工作划分为四个类型进行分类管理:
第一类,管理类后勤,包括综合事务管理、能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资产管理等,分别成立相应的管理办公室,实行统一归口管理。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体系以及创新管理模式等措施,确保行使学校赋予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和监督检查的作用。
第二类,保障类后勤,主要包括水电运行及维修、校园保洁及绿化、校园设施维修、楼宇保洁及维修、邮政收发、消防设施维护等。
第三类,非盈利性服务经营类后勤,主要包括师生员工基本伙食,模拟非盈利组织运行,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管理,坚持公益性原则。
第四类,盈利性后勤,包括伙食对外拓展服务、车辆对外运输服务、招待所及酒店、幼儿教育等,以创收增效为主要目的经营性服务板块,按委托经营或企业化模式运作,培育校内外市场,实现后勤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产生的利润用于弥补后勤经费的不足。
将后勤保障工作按其性质进行分类,并进行分类管理,适应了高等学校在改革发展中各项工作精细化、专业化、人性化管理的大趋势,其新型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服务保障,为稳步推进该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打牢了基础。
(二)加强后勤干部队伍建设,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先进的后勤文化的有机结合[8]。其中,第一要素是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队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干部队伍的建设,包括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第二要素是如何依靠先进理念、先进机制、先进文化,充分发挥后勤干部队伍的作用。后勤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效果,与干部队伍的素质高度相关,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会有高水平的管理,高水平的管理才能产生高水平的服务,有了高水平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才有能力“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这就对高校后勤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
创新干部队伍选拔任用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仍以云南某高校为例,该校为提高科级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科级干部提供多岗位锻炼的机会,在全校范围内对科级干部进行轮岗交流,对学校的二级财务部门的财务主管实行委派制,让部分高素质的科级干部轮岗到后勤的科级岗位,后勤科级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该校后勤保障处对科级干部的聘用,引入竞争机制并对全体科级干部进行指标化管理。对学校委派、轮岗交流后剩余的科级干部职数进行内部公开竞聘选拔工作,建立竞争择优、充满生机的后勤用人机制,有效解决了后勤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同时也为后勤的管理干部队伍积蓄了后备力量。竞岗工作与绩效考评相挂钩,结合部门工作服务内容,核定部门年度运行经费指标、学年度部门工作满意率、部门工作目标任务等,以此作为竞岗考核的指标;同时,与所有科级干部签订目标任务责任书,按学年度进行目标任务考核。这些措施的效果积极而明显,不仅使干部队伍得到了扩充,素质得到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从该校加强后勤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实践中可看出,引入竞聘机制和责任书的签订、考核,实现了科级干部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思想转变,切实提高了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和服务意识,实现了后勤工作任务与压力的逐级传递,为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
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公众满意度及工作业绩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配绩效工资,把员工“按质取酬、按劳取酬”的分配机制落到实处,激发员工的敬业精神,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后期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该校2011年9月开始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后勤保障处紧跟学校改革发展的步伐,根据后勤岗位的实际情况,按照后勤不同的岗位类别,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客观评定员工的能力、行为、工作状况和适应性,对员工进行定期的、有组织的、实事求是的业绩、素质评价,达到培养、开发和利用员工能力的目的,还将员工的个人工作表现状况和后勤的长短期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使员工清楚所从事岗位的职责、数量、标准,即要做什么、应达到的效果、完成的时间、为了完成这些目标,需要接受何种培训和指导、需要有何种服务意识、运用何种工作方法;如果完成目标并取得更卓越的成绩,可以得到什么奖励、完成不了目标或出现什么情况又会受到什么处罚等。按照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结合后勤岗位的任务难易、责任大小、劳动强度等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绩效分配制度。绩效工资由基本绩效点和附加绩效点两部分组成。基本绩效点按岗位责任大小分配,附加绩效点由加班绩效点、示范岗位绩效点、工作成绩绩效点、岗位兼职绩效点、获奖绩效点等组成。这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有效实施,一是可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性;二是可充分体现 “按质取酬、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三是可通过绩效工资分配体现员工的劳动价值,破除薪酬收入“只能增加不可减少”的观念,实现员工收入可增可减,多劳多得;四是可合理拉开员工收入差距、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培养员工牢固树立主动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意识,促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五是可加强和规范员工的管理、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后勤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高校后勤工作具有服务面广、涉及行业较多、物资设备及钱物数量较大的特点,建立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不仅能降低用工风险,保证生产安全,加强廉政建设,还能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促进后勤工作的整体发展,为后勤工作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提供重要保证。通过加强后勤规章制度建设与完善,达到提升部门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力度,提升和完善员工自身的素质,适应高校后勤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为高校后勤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高等学校后勤保障部门应结合后勤各部门工作实际,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废、建、改的工作。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开展工作:
1.不断总结绩效考核工作,及时完善后勤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为后勤工作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2.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和制约,进一步规范财务行为,理顺财务关系,加强细节管理,明确资金使用审批权限与审批责任、办事流程及细则。
3.规范合同、协议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合同、协议专人管理、统一归档,以备查用。
4.规范非编员工的住房管理,与员工签订住房租赁合同。
5.合理分配权力,规范物资采购,完善物资招标采购配送体系,建立健全物资采购数据库和商家管理信息库,规范实施物资招标采购配送和小额物资统一定点采购配送管理制度。建立后勤保障处规范有序的物资采购配送运行机制,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形成既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又彼此约束的关系。
6.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完善治安综合治理和消防安全专项工作制度、确保安全工作落在实处。
云南某高校后勤部门在结合其后勤各部门工作实际的基础上,从绩效考核、权力监督等上述六个方面着手进行制度建设工作,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规范管理,使后勤干部职工自觉规范自身行为,高度的自律意识和完整的他律措施,为防止及减少后勤服务保障中腐败问题的发生起到了有效的防范作用。
(五)多措并举,创新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路径
1. 以多种形式加强监督体系建设,使监督管理机制得到有效落实。一是与后勤各部门(中心)签订《部门(中心)目标任务责任书》《廉洁自律责任书》,确保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扎实稳步推进后勤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二是在全校深入开展后勤服务满意度测评和意见征询工作并形成长效机制。把师生满意度作为对后勤服务工作的检验标准,定期在全校各部门、学院及广大师生中组织开展满意度测评工作,将满意度测评纳入常规工作中,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并把测评结果直接与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及时总结问题与不足,促进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 创新饮食管理工作,提高饮食服务水平。 第一,通过饮食四个保障体系建设,提高餐饮保障能力。在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方面:一是规范饮食八大类物资的采购工作。米、面、油、猪肉等八大类物资在学校纪检、审计的监督下,通过对经营商家物资的生产和销售情况的实地考察,以招标方式确定供货商。二是干货、调料、杂品等小额物资,通过市场调研、商家比较后确定供货商家,进行集中定点采购配送,实现饮食工作的安全,并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三是蔬菜集中定点采购。各食堂统一在指定的蔬菜批发市场集中定点采购新鲜蔬菜,同时积极探索 “农校对接”工作。云南某高校后勤结合学校扶贫工作,加强与学校扶贫挂钩的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建设学校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按需求种类和数量向农户直接订购,形成“订单农业”的模式,把农民的“菜园子”与学校的“菜篮子”对接起来,建立可追溯源头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四是与当地食品监督部门合作,建立学校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和电子信息化追溯监督管理系统。在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建立自检自查制度,食堂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每天由质量监督人员对食堂进行日常检查,包括食堂的安全、卫生、伙食质量、菜品价格、配比、制作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量化分级评分,落实相应处罚规定。二是实行抽查抽检制度,不定期对饮食服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三是学生参与食堂的民主监督管理。全方位、多角度做好民主监督工作,加强学生对饮食工作的参与度,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青年文明服务食堂、青年文明服务窗口的评选活动。在价格定价体系建设方面:一是根据成本核算,科学合理定价。由采购员、厨师、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组成成本核算工作组,对价格进行全成本核算,对菜价、菜牌、饭菜数量、配比、种类、特价菜等都进行规定和统一,实行一菜一价,定价后报学校批准执行。二是坚持明码标价和监督投诉制度。食堂售卖所有食品明码标价,各食堂设置公平秤、公布监督投诉电话,对违规食堂和人员按照奖惩制度进行严格处理。坚持实行低价菜和免费汤制度,保证困难学生的就餐。④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一是食堂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必须取得健康证,并经过岗前培训,持证上岗;二是在每个食堂公示服务承诺、设立公平秤和意见簿,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指导,认真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三是要求食堂工作人员着装整齐,微笑服务,热情回答就餐者提出的问题。四是建立食堂主任就餐时间到岗接待制。五是严格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规范清真食堂管理。
第二,创新管理模式,全面落实“6T”实务管理。所谓“6T”管理是指天天清理、天天整顿、天天打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天天改进,目的是使“阳光食堂”的建设成为可能。“阳光食堂”即通过透明或视频厨房的建设,将食品的烹饪、菜品的清洗切配、冷食和生食类食品加工、餐饮具消毒等所有操作过程,以及食品原材料的采购情况、成本构成、食品销售价格、份量,实时展示给就餐者。饮食工作“6T”实务管理的引入,是一次高校饮食管理思想和方式的变革,是高校饮食服务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体现。按照安全、质量、效益的总要求推行“6T” 实务管理,结合“阳光食堂”和“透明厨房”的建设,改善硬件设施,对食品原材料严格管理,安全标识齐全,规范添加剂的使用和食品留样制度,库房食品做到不积压、不过期,降低能耗、节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饮食服务的整体形象。通过引入“6T” 实务管理,推进“阳光食堂”建设,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减少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饮食服务水平,使饮食安全得到保障。
3. 开放部分后勤市场,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建设现代后勤,不能完全依赖学校组织后勤队伍,不能再走“学校办社会”的老路,专业的事只有让专业的人去干,才能干得好、干出成效。该校绿化养护、卫生保洁等工作通过政府采购委托专业公司服务,实行“委托服务、后勤监督”的管理体制。后勤进一步探索完善监管体系的建设,做到委托不推托,严格监督社会企业的服务环节,建立科学的质量考核机制,切实提高绿化管养水平和卫生保洁质量。按照市场提供服务、业主自主选择、行业规范自律、业主委员会监管的原则,平稳推进高校教职工住宅物业社会化工作:一是通过与住建局、办事处等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由业主代表选举成立业主委员会;二是根据各小区具体情况,按照条件成熟先推、条件不成熟后推的原则,由各小区业主委员会分别招标引入社会物管公司进驻小区进行物管服务工作。
4. 分步推进能源监测平台建设,为能源指标化管理打好基础。我国《高校节能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在500所高校建成节能监测平台,同时完成全国高校能源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建设,把能耗500吨标准煤以上高校的能源利用状况信息和计量管理信息纳入平台系统管理。2014年,通过向云南省工信委、财政厅申报,云南某校争取到部分专项资金,开始启动能源监测平台建设,目前该校已投入280万完成节能监测平台一期工程建设,二期工程将投入2000万元。该校正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府的节能管理部门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节能专项资金对学校节能工作的支持,并积极探索社会化的市场节能机制,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为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等服务。
结合以上对当前我国高校后勤保障体系问题分析及构建思路的探讨,可按问题清单、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对策措施设计、案例高校的研究等为列项内容,就其问题及综合对策以表格形式加以呈现,详见表1:
近年来,云南省某高校结合本校改革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其主要做法包括。一是2011年9月,开始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模式运营,并实施事业编制内职工绩效工资改革,对后勤工作实行分类管理。二是对科级干部实行指标化管理,竞聘上岗。三是以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公众满意度、工作业绩为基本指标进行绩效考核评价,结合岗位的任务难易、责任大小、劳动强度等进行绩效工资分配。四是建立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实行规范管理。五是以“师生满意度”为基本指标强化监督工作,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六是以安全、质量、价格、服务为基本指标强化饮食管理。七是落实“6T”实务管理模式。八是探索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的新型后勤发展途径。九是推进能源监测平台建设,实行指标化管理。通过这些措施,该校的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成绩显著,其饮食服务中心2014年度被评为“云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得到了社会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肯定。该校后勤保障处2011-2015年每年均以“工作满意度”为总体评价指标,在包括全校师生及与其后勤工作相关的社会企业和个人中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问题,积极进行调整或查改。该校后勤保障处2011-2015年的有效调查问卷分别为934份、1032份、924份、779份、911份(见图1)。调查结果显示其满意度分别为69. 08%、81. 47%、85. 64%、86. 05%、90. 23%(见图2),呈逐年递增趋势。这说明该校的后勤保障工作越来越得到该校师生的广泛认可与肯定。
三、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面临的问题及防御策略
(一)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
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后勤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并取得长足的进步,为高校的扩招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随着办学规模的稳定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对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部《高校后勤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高校后勤基本实现职能上“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形成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规范自律、部门依法监管”为主要特征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因此,与市场经济接轨,由高校“自办后勤”为主向“管后勤”为主转变[10],专业化社会企业逐渐成为高校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提高的重要力量,这是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发展的根本趋势。
(二)面临的问题
[JP+2]1. 高校教育公益性与后勤服务市场化属性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公益性是准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之一,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不能只以经济利益为目的。高校后勤服务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具备一般商品的经济属性,后勤服务市场化的本质是利用第三产业的各种优质资源,满足高校发展对优质服务的需要[11]。平衡公益性与市场化属性之间的矛盾是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面临的基本问题。
2. 后勤管理队伍素质需持续提高。不管是“自办后勤”还是“管后勤”,都离不开专业的后勤管理人才。现代化后勤建设,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去实施,而管理人才匮乏,素质不高,是目前高校后勤队伍的现状,这是影响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构建的突出问题。
(三)防御策略
1. 理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实现后勤服务市场化。按照校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把教育性和公益性较强的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高校后勤实体。按照管理企业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进行经营和管理,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在高校后勤实体有序剥离的基础上,突破高校自办后勤的局面,逐步开放后勤服务市场,校园保洁、物业、交通运输、教职工住宅物业等,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政府招标采购的方式,引入社会专业化公司服务,逐步实现由“办后勤”向“管后勤”转变。
2. 将队伍建设作为后勤管理的持续性日常事务。针对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后勤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仍难以有质性提升的可能状况,可将队伍建设问题作为后勤管理的持续性日常事务来抓,预防后勤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因人才队伍问题受阻,或止步不前并影响学校整体的改革发展。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懂管理、专业化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提高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对后勤服务实体和社会服务企业的后勤服务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监管。
3. 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评价制度。要对后勤服务市场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建立完善的后勤评价制度是关键。评价内容要全面系统,包括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服务价格和经济效益,真实反映后勤服务效果。改变单一的、模糊的服务价格考核制的评价方式,采取价格控制下的服务质量、可持续服务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过程动态性[12]。
四、结论
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着眼于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与校情相适应且能够支撑高校改革发展的新型后勤保障体系,必须着眼于提升后勤管理水平、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促进后勤科学发展,创建现代后勤服务,确保高校后勤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需求。因此,我们必须精益求精,不断地探索、勇于创新,构建支撑高校改革发展的高水平后勤保障体系,为推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永兵.坚持改革方向 探索改革路径 创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J].高校后勤研究, 2011(1):20-23 .
[2] 刘建斌.浅析高校后勤现状及社会化出路[J].当代经济,2011(5):62-63
[3] 许益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下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2(3):15-16.
[4] 雷连宝.基于平衡记分卡的高校后勤集团绩效评价体系[J].高校后勤研究,2014(4):30-32.
[5] 章秋微.高校后勤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3(6):30-31.
[6] 王金刚,秦义,张德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径选择与保障措施[J].商业经济研究,2015(3):102-103.
[7] 李团民,李本贵.高校后勤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9(6): 140-141.
[8] 孙杨.浅析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下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9):347-347.
[9] 张跃一.高校后勤保障系统干部队伍建设:问题、诉求、策略与建议[J].科教文汇,2013(2):7-9.
[10]朱治月.开放校内市场 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J].高校后勤研究,2013(5):45-46.
[11] 曾文超.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构建[J].泉州师范学院,2011(11):94-97.
[12] 蒋斌.浅谈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商场现代化杂志,2004(13):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