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

2017-05-31 07:15马珊珊
创新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

马珊珊

[摘 要]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资源向城市集聚的主要动力,也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拉力,单向自上而下的城镇模式已出现很多实际性障碍:城市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城市二元结构突出,以及农村生产要素流失严重等问题。因此,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模式应打破常规,结合我省资源优势,总结成功案例,实施自下而上、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农村城镇化模式,建立城市与乡镇的枢纽型农村小城镇。

[关键词] 自下而上;产业集群;农村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F29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3-62-4

Study on the Mode of Rural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Ma Shanshan

(Henan University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Economy, Zhengzhou Henan 450004)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resources to the city and the important pulling force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re are many practical obstacles in the top-down urban mode, including urban resources shortage damag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cute urban dual structure, and serious loss of rural production factors and other issues. Therefore, the new mode of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should break the routine, combine with resources advantages of our province, sum up success stories, and implement bottom-up industrial clusters based rural urbanization mode, to establish the hub of rural small towns for city and rural towns.

Key words: bottom-up; industrial cluster; rural urbanization

1 引言

傳统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而新型城镇化是在过去城镇化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提出的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城镇化。首先,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尊重农民的城镇化意愿,注重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与参与度,实现农村城镇化。其次,新型城镇化摒弃以往的高消耗、高污染,走一条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用地、保障粮食安全的绿色城镇化道路。再次,新型城镇化首次将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注重四化的互动效应。最后,新型城镇化最终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的的全面可持续化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重视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以往实现城镇化的路径以城市拉动型为主,加大对城市发展的投入,即在已有的城市基础上,扩大城市规模,将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农业生产力转移至非农业产业中,进而实现身份转换,完成农民转换为市民的过程[1]。在自上而下的城市拉动型城镇化过程中,瓶颈难题凸显:一是,城市承载压力不断增加,城市就业困难、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城市二元结构严重等城镇化发展的负面结果不断显现。二是,在发展城市进程中,忽略了农村、农业以及农民利益,造成城市与乡村的非均衡发展,农村空心化加剧,农业生产要素不断流失,导致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所以,新型城镇化在实现路径上应打破常规,因地制宜就地城镇化或农村城镇化,集合农村资源,自下而上,创建新城镇。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既要完成粮食核心区的粮食安全生产以及保障耕种面积,又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在保护农业用地、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尊重农民城镇化意愿的基础上就地实现城镇化,缓解大中城市在异地城镇化过程中的压力,留住农业生产要素,提速农业现代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2]。所以河南省适合自下而上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

2 河南省发展农村城镇化资源分析

城镇化发展要以自身资源为出发点,既要了解自身的资源优势,又要掌握资源的制约,扬长避短,结合城镇化发展条件、规律,通过政策指导和相关规章制度,内外融合,形成科学可持续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3]。就河南省的发展来说,外部环境已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农村城镇化模式是以河南省基本资源现状为立足点,探索适合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首先,农村城镇化基础条件成熟。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是我国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既承载着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任务,又要严守耕地红线,与此同时,还要进行以不牺牲农业发展为前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2015年,河南省启动了粮食生产核心区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工程,新建设高标准良田900万亩,并且通过创建农业产业集群和鼓励人们创立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建立适合三农发展的农村合作社,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保障。另外,从2013年开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工作,2015年,河南省投资13亿元建设140个美丽乡村,重点培育宜居小镇、中心村和特色村。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美丽乡村的推行为河南省发展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充分条件。

其次,农村人口众多。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居多,2015年年末河南省总人口已达10 722万人,常住人口9 480万人,在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约为4 441万人,占46.8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 039万人,占53.15%,同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790万人,乡村人口减少了71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8.03个百分点。从人口数据上来说,农村人口慢慢在转移至城镇,农村人口转移的大头问题已经解决。但是,从真正实现城镇化的角度看,河南省仍需要转移出大量的农村人口。完成城镇化,须将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按此比率来测算,农村至少还需要转移出约2 195万人至河南省现有城镇中,这是对城市承载力的巨大考验,也是对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后要适应很多诸如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考验。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城镇的现状是河南省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条件。

所以对于河南省来说适合发展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即以农村为中心,借助产业集群及乡镇企业,组织新型的农村经营模式,依靠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鎮化。

3 农村城镇化成功案例分析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农村城镇化是从三农问题的核心部分着手,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民以及农村问题。农村城镇化提倡农民靠近家乡的方式来实现城镇化,将农村集中发展成具有特色的小城镇,实现人、业、地等各种要素的结合,能够更加有效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开始至今,较为成功的农村城镇化或者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城镇化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区域,其中较为典型的为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化模式[4]。

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首批试验区,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换是既重要又艰难的环节,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化初始阶段,主要是自下而上,提升农业增长,发展乡镇企业,并借助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大量外商的直接投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这种从一开始的农村城镇化模式不仅仅解决了三农问题,也积极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全面发展。而现有的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只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工业的发展,而忽略农村和农业的利益,造成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所以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是值得我们分析及借鉴的。

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动因主要有:第一,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香港与澳门,并且在发展的初期,国家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扶持,使得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极速发展,且模式多样,较为典型的是顺德县的集体经济模式和南海的非公有制经济模式。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就地转移至非农产业中,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但中国加入WTO后,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后的调整中,事实证明只有形成自己品牌和具有一定市场的乡镇企业才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第二,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凭借着地理优势以及引进外资政策和劳动生产要素成本低等优势,承接来自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外资的进入,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工业化水平,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动力也从外资投资型向以政府为导向的基础设施建设型转变。

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的成功主要是在于当时的经济环境以及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农村城镇化的成功也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农村城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受地区的资源禀赋、文化水平、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没有一种万能的模式来促进农村城镇化,所以农村城镇化要结合当地的资源,以经济发展规划为导向,探索科学可持续化的农村城镇化模式[4]。4 河南省农村城镇化模式发展政策建议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又是我国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既要保护耕地面积和保障粮食安全,又要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所以应当根据河南省基本情况以及资源要素,自下而上的推进农村城镇化,整合资源型行政村,形成特色小城镇,并与大中型城市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生产要素等资源互动,实现同步发展、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社会[1]。空间发展结构图如图1所示:

所以,积极优化河南省农村城镇化路径,以产业集群和乡镇企业为核心,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工业反哺农业,农民就地转移至非农业产业中,以河南省资源为核心,借鉴珠江三角洲农村城镇化模式,实现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的新型道路。

4.1 注重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一体发展[1]

城镇化既要有工业化的拉力,又要有农业现代化的助推作用,“三化”要有机结合。首先是工业化的发展,工业是城镇化的先决条件,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5],工业化发展可以为城镇带来大量的企业,产生集聚效应,形成外部性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企业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并且工业的高生产率创造了较高的利益,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性使得农村劳动力从利益相对低的农业向工业转移,增加城镇人口,这也为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增加,国民经济得到发展,地方政府税收增加,为城镇的基础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其次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原始动力[5],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使得农业释放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工业,也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铺垫良好的条件,最后形成城镇化。三化不同步所带来的代价极大,例如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初期,工业发展快于城镇化,造成环境污染,城镇空间布局混乱等后遗症。所以河南省在实施农村城镇化时,首先要摆正三化之间的位置以及关系,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形成绿色集约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

4.2 以产业集群为核心,实施农村工业化建设

河南省农村数量多,规模小而散,没有形成集约的发展模式。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城镇化最为直接的动因,是实现质与量的农村城镇化重要途径,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应以现有的农业产业集群为依托,集中发展比较优势的产业,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完善产业链,并以产业集群的形式进行招商引资,创建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产业园区,园区建设的功能既要满足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也要为员工以及家属的生活提供便利的条件,即在产业园区中建立生活区,完善园区内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合理布局生产区、行政区、居民区以及文化教育区,使得园区不仅是工作区,而且适宜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形成以产业导向的农村新社区。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提倡农民用宅基地置换新社区的住房,享受新社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吸引有条件的农民进住新社区。新社区的不断成长和壮大,工业的迅速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以及资金流入,为农村新社区成为新城区留下发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新型城镇是融合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化新型城镇模式。

4.3 提倡农村成为双创主战场

发展农村城镇化,要更加注重民营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鼓励本地农民积极响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双创政策,依托当地资源以及个人优势创办小微企业,生产具有特色的产品。鼓励农民进行双创,一是为本地政府创造收入,二是为当地农村解决就业问题,三是,在农村进行双创,既可以有效地对传统农业进行创新,又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衍生,例如景观农业等。在农村新社区的基础上,提倡本地农民根据自有的资源,创办小微企业和贵传统农业的创新,小微企业数量的不断提升,新社区的市场才有活力,才会缓解本地的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率,农民的收入才会相应增加。人们会将自己的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消费提供了其他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市场繁荣,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可以增加新资本品,为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所以,发展农村城镇,要鼓励本地农民参与创业,积极大胆的创新,并为本地农民创业提供资金、技术和规章制度的保障,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4.4 吸引企业进入农村,提升农业生产率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要依赖本地农民创建的企业,而且还要吸纳更多的适合本地的龙头企业,吸引龙头企业的模式有很多种:一是提倡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和农业相关技术的形式入股企業,形成企业+农户新型农村合作社,鼓励农民成为合作社的股东之一,参与经营和管理,掌握企业的发展动向,提升农民的积极性。二是,由当地的政府与农村管理者负责寻找企业,帮助农民进行专业化的生产,提升农业生产率,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释放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也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要素资源,并且企业的进入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市场,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和市场销售能力,培养新型农民,进而使得当地的小企业形成规模化,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4.5 以资源禀赋探索适宜的农村城镇化模式

农村城镇化是从城镇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每一个农村或者部分农村存在不同的情况,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农村的资源进行产业化,探索适宜当地的农村城镇化模式,这些模式中也存在较为成功和典型的案例,比如,湖北武当山,以“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了当地的城镇化发展,并保障了农民的长期利益,使得农村城镇化更具可持续性。河南省很多地区也有旅游资源,借此资源发展旅游业,应鼓励农民借助旅游业创建小微企业,为当地旅游业提供配套的服务设施。另外,河南省已存有较为成功的农业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为核心,发展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率,鼓励村与村的合并,使得农业的发展更为规模化。据此分析,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资源,所以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农村城镇化的模式。

5 结语

城镇化的过程看似是将农村人口转移至城市中,实现地点转换到职业转换,最终完成身份转换的过程,但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众多,从农村人口转移的角度来看,河南省的城镇要承载较大的压力才能完成三种转换,很难达到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目标。但是,农村城镇化的提出克服了现有城镇化进程中的障碍,自下而上,以农民的意愿为核心,村与村之间不断地合并扩大,最终形成城镇,完成了三种转换,农村城镇化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

参考文献:

[1] 厉以宁,艾丰,石军.中国新型城镇化概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

[2]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7):82-100.

[3] 魏人民.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解决七大失衡问题[J].经济纵横,2013(9):12-15.

[4] 徐学强,李郇.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09(1):13-18.

[5] 熊吉峰.湖北与浙江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8(7):75-78.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视角下高职物流教育与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研究
区域性产业集群、价值链与体育用品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于产业政策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初探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