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慧
[摘要]文章从分析在产业转型升级、集群效应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高职物流专业和区域物流集群企业合作办学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高职物流教育与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从制度建设、机构建设、内涵建设三个方面分别剖析了构建高职物流专业和物流产业集群企业合作办学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物流;高职物流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1.167
1 引 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产业集群这种空间组织形态,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产业集群带来了产业链上一系列产业要素的集中化、网络化效应。彼此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综合了物流系统中如产品的原材料配件采购、运输、装卸、仓储、流通加工、包装以及由此所发生的信息管理和传递的所有过程。[1]促进了区域物流向集群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方向迅速发展。物流产业集群规模的不断壮大,必然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对人才数量的要求上,更体现在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上。在产业集群的环境下,具有行业背景知识的专业物流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而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正在陷入一个迷茫期,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偏理论化、弱技能化现象如何打破成为大多数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物流专业和区域物流集群企业合作办学是满足校企双方利益诉求的一种互惠双赢的有效途径。
2 高职物流专业和物流集群企业合作办学的必要性
2.1 合作办学是由高职物流专业性质所决定的
物流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需要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物流需求。物流专业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需要具有深厚的物流专业知识功底,又需要对行业背景十分熟悉;既需要有较强的技术能力,同时又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传统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强基础、重理论、宽口径,显然是不适应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这也造成了目前大多数高职物流毕业生理论丰富、实践缺乏的现象。和区域物流集群企业合作,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区域内行业的发展动向,把握人才的需求,让集群企业参与人才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培养出物流企业真正需要的、对口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2 合作办学是确立高职物流专业办学特色的关键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也在不断探索和物流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办学。但是一方面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高校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另一方面,传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都较小、经营分散、技术薄弱,而合作办学需要相当的投入,收益又不明确,企业方的合作意愿都不是很高,因此虽然校企之间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合作并未给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建设带来预期的效果,各高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大同小异,甚至合作的物流企业也多有重叠。物流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为了发挥产业聚合效应,全面整合第三方物流资源,通过集群内各个物流企业的协同合作,为核心产业提供全产业链上整套专业物流服务的一种物流共同体。[2]无论在资金、规模、技术还是人才方面,物流产业集群都有着传统单个物流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选择和不同的物流产业集群合作,将高职物流专业的办学方向进一步细分。和特定的行业物流做深度的沟通和合作,有利于各个高职院校确定各自物流专业的办学特色。
2.3 合作办学有利于提升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物流行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壁垒。小到一个最基本的打包作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选用的包装材料、衬垫材料、打包方法、打包工具等都是有区别的,要完全掌握这些,没有在物流作业现场亲自动手操作过,仅仅依靠课堂上PPT的演示是不行的。而要在校内开展这样的专业实践教学,对场地、设施、设备、师资等多个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对大多数院校来讲,在校内即使要建哪怕某一个行业的某一个环节的物流模拟仿真实训室也是困难重重。和物流集群企业合作办学则能利用企业在上述这些方面的天然优势,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指导,体验该行业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物流业务,接触最前沿的技术,操作最先进的设备,全方位地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3 高职物流专业和物流产业集群企业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
3.1 “订单班”模式
物流产业集群企业需要的是具备行业背景知识的专业物流人才,比如,医药物流人才、汽车物流人才、快消品物流人才等,这类人才在产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会日益变得供不应求,这会大幅增加物流集群企业的招聘、培训成本。而和高职院校合作办学,采用“订单班”的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因此,物流产业集群企业对“订单班”模式是有合作意愿和积极性的。
3.2 “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仅仅依靠安排学生在物流集群企业轮岗实习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是不够的,从专业教学体系设计来说,也是不完整的。从企业角度来说,让学生进入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有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不能因此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就要求实习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之初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对即将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有充分的认识,对可能会使用到的工具、设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学生在上岗以后,经过短暂的适应,就能够迅速上手,在锻炼自己技能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效益。顶岗实习阶段,实质上更多地是让学生去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接触更多现场才会遇到的问题,从企业师傅那里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和技巧。而在这之前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储备都需要在校内习得。因此,和物流集群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变得十分必要。高校提供校内实训场地、专业师资力量、实训室建设专项经费支持,企业提供技术设备、专家指导以及一定的资金投入,在高校物流专任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努力下,根据行业物流特点,提炼岗位核心技能要求,并据此开发适合在校内进行实训的课程项目,使学生在校内能够初步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为进入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 构建高职物流专业和物流产业集群企业合作办学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4.1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
物流产业集群企业和高职物流专业的合作办学本质是一种合作互助的伙伴关系,企业和高校都是独立的法人,他们互相包容、互相依存、共同成长,并不存在所谓的“权利中心”,因此,也就缺乏“权利制衡”。[3]为了维护双方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那么这种合作就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来进行约束和监督。目前,在高职教育方面只有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职教育法》,但其中缺乏对于校企合作办学的细则规定。因此,要使物流产业集群企业和高职物流专业的合作办学能够长期、稳定发展,国家教育部门有必要在高职合作办学这一环节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约束力来规范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保障校企双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并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主体做出相应的处罚,使校企合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除了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外,政府在合作办学中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始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在职教领域中出现的诸多矛盾的解决和改革,都需要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处理和推进。[4]尤其在物流产业集群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办学过程中,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显得更为重要。物流产业集群本身就是围绕着某个核心产业上、下游的一系列物流服务供应商组成的一个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集群内的企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如何调动物流产业集群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性,平衡校企双方以及集群企业内部的利益诉求,规范相关主体在合作过程中的行为,做好合作办学过程中的资源协调、计划统筹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政府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4.2 加强组织结构建设,搭建多方合作平台
现阶段大多数高职物流专业和企业合作办学之所以效果不好,缺乏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建设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高校角度来说,大多是在院系层面来接洽合作办学企业,缺乏校级的合作办学管理部门,这就导致对合作办学企业的选择、合作过程的管理、合作信息的沟通及反馈、合作过程的监督等都流于形式,即使在合作之初双方签订了相关条例、章程,在执行过程中却往往落实不到位。相对地,从企业角度来说,同样没有成立和高校合作办学的专门机构,多数是由人力资源部门兼职负责或以项目形式开展。类似的问题在政府教育部门、行业协会中都同样存在。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监督保障措施,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办学的质量。
4.3 加强合作内涵建设,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
校企合作的质量直接影响高职物流专业教育的质量。从现阶段高职物流专业和企业合作的情况来看,基本都属于浅层次的初级合作阶段。[5]具体表现为,高校教师组织低年级学生到企业现场参观,安排已经就业的往届毕业生现身讲座,让学生对物流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任职要求等有一个简单了解;在销售旺季、物流爆单的时候,企业需要大量用人,就联系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突击培训后顶岗作业;每个合作企业真正接受顶岗实习的学生数非常有限,通常在十数人左右,安排的实习岗位多是基于企业生产需要,而并非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出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快递企业用人需求猛增,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合作对象转向了快递企业,以致于大量物流专业实习生实质上在做着专业性要求并不高的收、派件工作,而鲜有机会接触真正的行业物流,专业能力提高有限,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
因此,高职物流专业和物流产业集群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合作内涵的建设。从合作深度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务必在合作协议中就明确企业需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前提,以教学为出发点,全面参与到合作办学的全过程中,合作的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共同培训师资、共同开发课程等。就合作广度而言,和物流产业集群合作较之单个物流企业而言,合作范围、数量都有大幅的拓展。实习学生有机会接触全产业链上各个物流环节的工作,出入多个物流企业的作业现场,体验和感受多样化的工作氛围,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海峰.区域物流论:理论、实证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薛辉、欧国立.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20):112-114.
[3]龚艳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刘书梅,韩茜,严涛.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及思考[J].职教论坛,2011(20):7-11.
[5]杨国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