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研管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おお

2017-05-30 10:48刘攀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研管理中小学教师

刘攀

[摘要]中小学科研管理是对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进行的管理,具有实践性、科学性、人文性和主体多元性等特点。为解决当前中小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呈现出的权责不清、管理水平较低、重管理轻服务、总结推广不力、教学科研相脱离等问题,应从健全规章制度、全方位培训队伍、敦促科研落实、抓好重点课题研究、提高总结推广力度、促进科研和教学实践有机融合等方面来加强科研过程管理,促进教师研究能力提升。

[关键词]科研管理;中小学教师;教师研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1-0041-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1008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说,参与科研活动有利于教师提升教研能力、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科研兴校”、“教研强校”与“培育名师”日益成为每所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主题和有效支撑。

纵观当前中小学教师科研的现状,可谓有喜有忧[1]。喜的是,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科研工作已越来越被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所认识、接受,在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小学,科研已具有统帅、导向的最高地位,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锻造教师队伍、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忧的是,在教师队伍中,谈到科研,认识程度、理解程度和科研能力是有显著差别的。年龄稍大的教师往往会认为“这么多年没搞科研,教学成绩也没差到哪去”,因而“科研没有什么用,也没必要费时费力去做”;多数的年轻教师则想通过做教学科研来提升自己的从教水平,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在一所学校里,常常是有且只有几个省市级教学骨干才会主动申请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可以想象,中小学的科研管理工作绝非一蹴而就的简单加减乘除,需要科学的理念、正确的方法、提供进行研究的土壤等作为基础。树立恰当的科研观,强化科研过程管理,使学校科研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成效化,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本文在解析中小学科研管理的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小学科研管理活动的困境,就加强科研过程管理对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做简要梳理,供同行参考。

一、中小学科研管理的基本理论

1中小学科研管理的内涵

中小学科研管理是指中小学校管理者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发展规划指导下,通过组织、计划、指导、协调、控制和总结,引导和激励本校教职员工以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课后辅导、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等等一系列发生在身边的教育问题、教育难点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探索、验证某种教育教学设想乃至某种教育理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以达到预设科研目标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引导、指导、协调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学理论以及其他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科学领域中的有关问题、现象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活动,其目的是创新教育科学理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解决教育教学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研水平,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和可靠接班人夯实基础[2]。

2中小学科研管理的特点

一是实践性。实践性是中小学科研管理的本质特点。中小学科研管理要依靠教育实践并为教育实践服务。中小学教学科研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研究教育工作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为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服务,其发展逻辑是实践、研究、再回到实践中去。在科研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科研申请、科研实施、科研工作完成的全过程管理,还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科研活动实施和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甚或是科研管理部门和其它管理部门的关系、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等,都需要在实践中协调、展开。中小学教师参加科研,一方面是为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把学校教育工作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以实现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另一方面,广大教师通过开展科研实践活动,进一步端正教育教学思想,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逐步成为教育行家[3]。

二是科学性。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来指导科研管理和科研活动是基本要求。中小学教师开展的科研活动是一种学术研究活动,是以被教育的人和在学习状态中的人为研究对象的,需要用分析、精确量化的实证研究来解释教育教学现象,确定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果关系。因此,中小学科研管理者要按照教育科学规律指导、规范、管理其科研活动,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从严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杜绝弄虚作假和随意编制。对从事科研的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科研也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要用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对教育问题表现出深刻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对教育理论表现出强烈的理解力和认同感。因而,他们需要主动吸纳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当前教育发展动态,追踪现代教育发展前沿,使自己的科研更具科学性和时代性。

三是人文性。以人为本是科研管理的核心和发展方向。在科研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管理者的主动性发挥,看他们是否能够在与被管理对象的互动中发挥积极的决策作用、支撑作用、先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同时,还要考虑被管理者能否在此过程中获得科研发展意愿与科研水平能动的提升。要把满足科研活动主体各方面需求放在核心位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知识、情感、意志、兴趣、毅力、动机、能力等因素均得到全面而又健康的发展。

四是主体多元性。多元化主体参与是科研管理的表现形式。从纵向上,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着本部门及下级部门科研活动的管理职能,行使领导、计划、协调、监督等权力,要抓好参与科研活动的各个部门、各类组织之间的协调配合,增强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有效性。从横向上看,科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均是平等的科研参与者,而往往被管理者(即广大教师)更具创造力。“未来教师与其说在被训练为负有组织创造性参与性和训练性学习使命的教育家,不如说在被训练为各学科的研究者”[4]。世界各国的实践亦表明,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创造性,而教师的创造性则来源于教师参与科研的力度[5]。

二、中小学科研管理的困境

一是科研工作职责不明确、制度不健全。从学校管理层面上来说,科研工作管理缺乏创新,管理不到位、指导效率不高、尚未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以至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有效地促进科研工作的大发展;从教师层面上看,如科研意识不强,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至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目的不端正,功利思想严重,从而导致行为上的形式主义等等[6]。 很多中小学校尚未设立专职科研机构、情报资料室、科研信息和科研成果的动态宣传栏,也未改善科研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作设施等。

二是从事科研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学校师资结构较为合理且年轻教师较多,这些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勇于进取、工作有热情又有干劲,是学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然而,在科研开展的过程中,空有热情和上进心不等于有能力、有方法,真正具备科研综合素质又能做好科研的少之又少。大多参与科研的教师缺乏系统理论,观念陈旧,科研水平不高、能力不强、方法不科学,在从事科研活动中不善于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致使科研缺少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科研成果质量不高、价值不大。

三是科研管理过程重管理轻服务。为保证科研管理工作的统管、分管、协管到位,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负责人意识到成立项目管理领导小组的重要性,在日常管理和阶段性考核时也能够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考核的各个时间节点来敦促项目负责人及时提交各类佐证材料。但在经费的及时保障、科研指导、研究服务等方面给予的支持和保证则相对较少,很少能够因地制宜地对项目负责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进行审核和培训,尚未充分发挥咨询、服务、指导的作用。

四是科研成果的事后总结和推广不力。如果科研仅仅停留在书面的东西,科研等于写论文、交教案,那么科研做的不过是表面文章,仅仅能带来外在的荣誉,而不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实质的促进作用。当前,多数科研管理部门尚未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探索、收获即成果”的理念,科研成果对教学深度改革的促进作用被轻视,不懂用科研成果背后隐含的议题来指导教学改革的实践,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也不够。

五是存在科研和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当前教育的评价体制还是“以分数论英雄”,科研如果仅仅是为“分数”服务,那么任何科研都会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不接地气。可叹的是,不少中小学将争取到了多少高级别课题、发表了多少论文当做提升学校名气的资本,并未树立科研起源于教学又服务于教学的思想,对促进科研和教学实践融合发展的认识模糊,往往是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搞科研,对“用科研促教学”则关注不够,缺乏用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对教学实践进行省察反思的决心和魄力。长此以往,不利于探索科研强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

三、提升科研管理水平,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举措

1加强领导,健全科研规章制度

观念的转变、理念的更新是做好教研工作的第一步。對科研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把科研摆到与教育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是不少名校的办学经验。一是在组织管理上,应成立校级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主任任常务副组长,由学校其他党、政、工领导及骨干教师任组员,具体负责学校科研规划的制定、科研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确定以及实验的组织实施、检查指导、调控科研过程、总结推广科研成果等工作;以任课年级为单位成立科研中队,负责科研的组织、运作、实施、评价、存档、立项、结题等工作;再以学科教研组为主体,组织教师参与科研,具体进行教改实验。学校、教研室、教研组、教师的科研职责明确,三级科研网络的建构有利于形成辅射全校教育、教学、后勤、行政等方方面面、纵横交织的科研系统。二是在物质保障上,为开阔教师视野,传播新的教育理念,应订购各类教育教学刊物、一系列科研等方面的理论书籍、开设微机备课室以便教师制作与教材相配套的CAI课件。三是在激励措施上,当全校形成崇尚科研的氛围后,还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科研奖惩制度,为科研的全面开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证、激励后进。对“后进”尤应重点扶持,可以开设书吧等场所,开展常态化的读书交流会、科研分享会,培育教师知识共享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使学习、研究成为全体教师的职业习惯,成为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

2拓宽渠道,全方位培训科研队伍

能够激励教师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惯性的教学行为,让研究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基本需要并逐渐成为自觉的研究者,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最高境界[7]。从个体内在需求入手,不遗余力激发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内驱力,教师就多了主动的探索与真情的表白,少了“评审”的压力和“功利”的劳累,最终收获的是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为了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应增强科研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可以充分发挥领导、骨干在教师群体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开设科研讲座,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研究展示氛围,使教师进一步掌握科研常识,提高参与科研工作的自信心。二是科研不能狭隘地闭门造车,网络论坛、学术沙龙、草根对话都有可能是教研的可利用资源。还可以聘请学者、专家举办理论讲座,针对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案撰写、实验过程操作、实验材料积累、实验报告总结等内容进行具体、详实的介绍。探讨的空间大了,教师们的科研意识也随之宽阔起来,能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三是开展校本研究,使“青蓝工程”、师徒帮带从教学指导扩展到科研工作上,促进“科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个个搞研究”的格局形成。为促进“教—研—培”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还可以通过抓好一项教改课题、一篇经验论文、一节教改汇报课等方式来全方位培训科研队伍。一项教改课题可以让所有任课教师都有一项研究课题,扩大了研究的队伍;一篇经验论文,是敦促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校内外进行推广的重要方法;一节教改汇报课,能够鼓励教师互相听课、深入探讨教研方法,锤炼新人、历练骨干。

3强化落实,重视科研过程管理

为抓好科研过程管理与服务,应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方面有的放矢。在科研问题选定阶段,应坚持实践性、创造性、可行性原则,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确立一些适合本校教师实际、本校发展规划的科研项目。在科研实施阶段,为保证项目的扎实开展,应严格监督,遵照课题设计方案组织实验,步步落实,跟踪考评,抓实抓细,敦促课题负责人及时围绕研究的重点进行专题汇报和阶段性报告。在科研验收阶段,所有科研工作都应在完成后接受鉴定和验收,具体应由负责人备齐研究报告、论文、图表、教案、案例、经验总结、调查报告、学习笔记、教育教学技术软件等资料后提出验收申请,经学校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在档案管理方面,应分门别类,及时将实验方案、跟踪材料、阶段总结、科研成果等收集、复印、存档起来,并统一管理。在科研评价方面,应针对日常管理和阶段性管理的汇总结果对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展开评比,通过自评、互评、核评以及成果展览、经验交流等形式,以评促改,对符合结题条件的予以结题。在成果奖励方面,应根据学校整体工作安排,举行教师研究成果评奖活动,对科研先进工作者进行精神嘉奖和物质奖励,对科研能力较强、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应在评优、职评、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

4点上生辉,抓好重点项目研究

不同于学术专家的大型课题研究,中小学教师开展的研究是侧重于应用、实践和微观层次的小型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景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8]。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可能涉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为了搞出成效,学校应指派专人负责课题的申报、研究的实施,并紧紧围绕这些科研工作,引导教师灵活运用校内外合作资源,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子课题研究。以大带小,以点带面,点上生辉,遍地开花,有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以重点课题为中心的教研网络,也有助于引导全体教师为重点课题的研究服务。此外,从单一学科的研究发展到学科之间综合关系的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9]。同时,通过考评和激励机制,发挥教师在重点研究项目上的主体作用,能使教师在研究中提升专业价值。

5总结提高,做好研究结题工作

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应抓好总结工作。总结科研成果、交流科研经验、奖励科研骨干、总结学校阶段性教科研工作、展望下阶段工作均是很重要的科研环节。有针对性地对每项课题进行测评,及时对具有普适性的科研态度、科研方法等进行总结,有利于统一思想,起到示范、引领、辐射作用。而将难以解决的问题交由全体教职工共同讨论,集体的智慧汇集起来能够引导全校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与科研的思路与做法,对形成学校阶段性的教科研工作总结和下阶段教科研工作展望也大有裨益。为避免科研初衷与教学实践“两张皮”,在总结科研经验和成果时还要做好解读、运用、示范、推广工作,使科研真正落实到和服务于教学工作。另外,对于那些申请延期结题的科研项目,应持以宽容的态度,在理解研究人员难处的同时,及时总结管理工作上的不足并积极引导项目负责人精细研究计划、分解研究步骤、完成阶段目標。需要说明的是,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的呈现方式不必仅局限于研究报告和发表学术性论文,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做案例分析、调查研究、过程描述甚至是教学经验总结,且后者作为结题支撑材料的应用价值可能更大。

6循序渐进,把科研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

采用多种研究形式、多种交流方式来进行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巩固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创造出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以便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就像盖房子,会出现如下三种阶段。第一阶段是勤于思考。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思考是“砖头瓦块”,将砖瓦集中起来,套用一个现成的研究方案,还有其他的科研材料,是在为做好科研工作打基础。第二阶段是行动研究。有了“砖头瓦块”式的思考,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起来,不用考虑研究的方法、原则、步骤等,先草根化,有了行动后,在行动中寻找理论支持,好比盖房子,有点钱就先打地基,没了钱,想办法赚,赚了钱,继续垒墙,慢慢地一个房子就盖好了。第三阶段是深度加工。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后继续研究,深化下去,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好比对盖好了的房子进行内部装修和布置,可以是“先出成果并用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式的“先住进来再慢慢装修”,也可以是“先将想法付诸教学实践再总结出科研成果”式的“装修好了再住进来”。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不拘一格地选择适宜的形式和方法,历经这三个研究阶段后,科研水平必然得到质的提升,科研态度也能由过去的被动转变为主动。

当然,强化科研过程管理并不直接等于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如何紧紧依托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切实可行的科研工作,以便为解决实践困难提供依据和参考,从而促使自己在科研中增长教育机智、收获教育智慧?这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提高科研工作的内聚力、引导力、开发力和提升力,让科研工作起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亦是每一所中小学校必须应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时敏中小学科研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道[J].江苏教育研究,2014(7):61-64

[2] 桂建生论中小学科研管理创新的突破[J].教育导刊,2012(7):19-21

[3] 袁能先中小学科研的特点和意义[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4,20(8):5-6

[4] [前苏]马若耶夫把科研成果运用到学校实践中去的经验[M].苏维埃教育学,1982:12

[5] 赵传江国外中小学科研工作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2(2):57-60

[6] 刘文甫,李国之中小学教师科研素养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0(7):27-30

[7] 崔艳丽中小学科研发展的灵魂:校长科研领导力[J].基础教育参考,2013(1):45-48

[8] 杨振校本研究项目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9(22):22-23

[9] 段雅超,杨兵,陈香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科研文化建设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6):66-68

猜你喜欢
科研管理中小学教师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探究
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
中小学教师职前培训面临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