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刚
【摘要】 近年来,小学科学教学越来越广泛地受到重视,科学课中核心素养之求真精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本着求真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是科学教师的重要教学目标。本文将结合科学课堂实际,从保护求真本能、创设求真平台、激发求真意识三方面出发,来简单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
【关键词】科学课 核心素养 求真精神 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的教学理念。在科学课中,求真精神是儿童的一种好奇心,儿童对科学的一种本真态度,只有保护好儿童的这种本真,才能有创新思维的迸发,才能不断推进科学进程。
一、保护求真本能,铺设创新坦途
1. 以“学”为中心
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大胆提出独到见解,并批判质疑,还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现力、探究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独创性、发散性、广阔性、变通性得到有效的训练;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从而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例如在《空气占据空间》实验中的第三个小实验时: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水流不进瓶子内,这时可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让水流进瓶子里?这样学生就会想出许多种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得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这正是创造性思维具有的特征。
2. 关注过程,重视评价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及创新品格。让学生尝试着上讲台,就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或某个问题,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听课的同学也可向授课的“教师”提出问题,进行质疑,教师则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在上四年级《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时候,让学生自学如何过滤食盐,并上台演示,其他同学则在台下自己观察,提出改进意见,这样,让学生自主发现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下次实验就更加规范。
3. 实现教学个性化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在《思想艺术》一书中指出,学生的创造性正处于发展階段,对知识经验、先天素质本来就千差万别的学生实施创新探究教学,他们所形成的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也必然各不相同。因此,创造性思维必须在注重学生整体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专长,促使学生将来在各自的生存领域中都能创造性地作出贡献。
如六年级的《电和磁》一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对整个单元起着总领和铺垫的作用。但这一课的内容不是很深入,如何将简单的内容升华为科学知识?可以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细节并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可能学生发现的小问题中蕴含着大大的科学道理,在扩展环节做一个铁钉为什么能吸引大头针的小实验,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书本的主人,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去探究接下去的教学内容。
二、创设求真平台,落实创新教育
1. 了解科学家的求真过程,感受创新
科学学科的发展史是一部无数科学家艰苦奋斗,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按一定的逻辑体系,去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规律性知识,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探究事物的规律。
一年级的科学教材第一单元就介绍了科学家屠呦呦成功地从黄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2015年,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这一典型的科学家的故事会让一年级的小朋友产生一种崇拜之情,教师此时就应该抓住契机,让小朋友明白科学家的创新不是随随便便就想出来的,而是从求真一步一步研究出来的,虽然我们现在知道的很少,但我们也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去坚持。
2. 模仿科学家的求真过程,体验创新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因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是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的需要和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十分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直观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要求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一年级科学教材第一页中,就赫然写着“科学家这样做:珍妮·古道尔在非洲的原始森林对黑猩猩进行了38年的观察。”让小朋友小学阶段的第一节科学课就知道科学家是怎么研究的,即使对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事物,也要本着求真的态度,去仔细观察研究,也许创新的灵感就会迸发出来。
三、激发求真意识,提高创新思维
1. 民主性原则
科学课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比较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
例如六年级的《宇宙》这一单元,内容比较抽象。对于星座,学生应该是比较有兴趣的,但也存在一定误区,通过让学生制作星座图,在制作星座图中提出自己的假设,并理解不同季节的星座分布是有区别的。又如在做影响铁生锈的速度这一实验中,就是先让学生发现铁生锈的速度有不同之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方案。
2. 合作性原则
科学课中要鼓励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合作性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具备立足未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对的基本品质。有合作必然有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换位思考机会,思维会得到启迪。
3. 差异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潜力,但不同个体的创造力往往表现在不同领域和不同方面。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让学生的创造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教师在编排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到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可能“配合默契”,还是可能”内耗严重”,要使每个小组合作共同体的结构尽可能优化。在科学课堂中,如何合理构建小组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使得科学的探究得到最深刻的挖掘,是老师需要考量的重要方面。
创新学习不会自发产生,它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来推动和维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习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本着一颗求真的心,才能让学生看到什么说什么,看到什么想什么,积极调动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习惯,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