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7-05-30 21:11赵天燕
高教学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协同培养均衡发展

赵天燕

摘 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一项综合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国家发展战略,在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进程中,将培养高校人才放在更加关键的战略位置上,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背景和意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发,针对区域经济所特有的人才需求特征和联合培养方式,以京津冀经济区和宁镇扬经济区为例,探讨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培养高校人才的路径:首先应当确立人才培养方向,其次要全面建立协同培养机制,最后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高校人才;协同培养;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0-0173-03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is 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extremely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placing university talents cultivation in the more critical strategy lo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optimizing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proceeds from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an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t presents, aims specifically at the unique demand for talents and joint cultivation modes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takes the cas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Nanjing-Zhenjiang-Yangzhou economic zone,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under Regional economic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and draws several conclusions. First, establish the direction of talents cultivation; next, build synergistic cultivation system completely; at last, realiz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ic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synergistic cultiv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一、概述

近年來,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工作取得有效进展。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一系列区域经济协同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经济协同发展的大方向下每个城市有其自身的特点,发展目标也不完全相同。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南京为例,围绕南京的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重心更大程度上停留于轨道交通建设、新型建材、电力能源、装备制造业等临港产业以及软件与服务外包等都市产业。距离达成消除区域城市发展差异,形成区域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高端人才能很好地起到助推器的作用,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整体方向的把控、不同城市之间的布局以及优势定位提供支持。然而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缺失制约了经济发展的高端定位,限制了其潜力的不断挖掘。从整体来看,随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压力加大、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刚性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人才输出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不相适应的状况。从区域经济长远发展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导致人口流动增速。目前高校资源在不同省份分布不均,在人口受政策影响流动增速的情况下,无论是生源还是师资力量以及教育投入都必然會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协同效应,对高校的生源数量、教学资源、教学质量产生冲击和影响。从现有教学水平来看,不同高校教育的特色和吸引力还有待增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融合深度不够,科研性成果尤其是原创性成果不多,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任重道远。高校的教育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育人模式以及育人路径方面还有待改进。

二、确立人才培养方向

(一)培养适应区域产业需求的人才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设目标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要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地方高校培养人才应当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并且能主动适应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以宁镇扬经济区域为例,三地的支柱产业有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与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新型材料、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地方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在充分考虑此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果与某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在技术型人才方面呈现短缺,则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加强培养力度,以此满足地方产业未来的发展需求。高校教育通过培养多元化人才满足产业结构的需求,而产业结构的需求则通过就业市场的需求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以盐城市为例,2015年江苏省盐城市人才调研结果显示,2014年盐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汽车及其零部件、环保装备、环境工程、新材料与新能源等新特产业,提供岗位数量占企业岗位总数的60%左右,比2013年增加了12%,新特产业从而成为毕业生群体就业的主要方向。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会以就业前景作为衡量专业好坏的指标之一,因此,主导产业方面大量的岗位需求,使得这类专业在学生选择时成为热门,高校也会根据学生需求的增多而扩大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和录取比例。因此,地方高校针对区域经济的关键领域、重点产业,要着重培养学术能力突出、专业知识深厚,能被行业广泛认可的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协同下不同区域对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解决区域支柱和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与关键技术问题以及建设区域创新发展和创新体系,这些都需要创新性人才作为支撑。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对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推进。其一,强调通识教育、设置跨学科课程。让学生能够对各个基础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有一定的了解,具备较为广泛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知识形成体系。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将这些知识联动起来,从而找到与前人不同的创新性解决思路。其二,鼓励理科学生选修文学艺术类课程,鼓励文科学生选修数理、工科类课程,增强学生文理兼修的素养。对于理科学生而言,创新需要保证一定的阅读量,保证一定的对于国内外形势的触觉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对于文科学生而言,创新需要保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科学常识。其三,采用研讨式教学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增强教学互动,实施“双主体”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沟通和创新能力。其四,多采用案例教学。案例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孤立的,需要结合经济行业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分析,以锻炼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解决综合性问题以及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其五,鼓励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学校对学生科研项目在经费上予以支持,经费支持不局限于硕士生和博士生,对于本科生可扩大现有的经费支持面,激励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养成科研探索精神。

三、建立协同培养机制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加强了区域间为谋求共同发展在各个领域的沟通与协作。教育协作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不仅要注重区域内高校之间的协作,还要注重高校与企业的协作,形成多方联动培养机制。

(一)高校间协同培养

协同培养要求区域内高校与高校间加强沟通与协作,包括开展交叉学科建设,整合高校间的资源优势,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例如,2014年,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联合建立了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立足区域建设,探索产业前沿。2015年,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组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要开展区域发展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探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机制。这一做法有利于整合区域发展研究的力量和资源,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区域内高校间协作,打破高校间学科与学科、部门与部门间的壁垒,做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各高校在参与合作之前,要明确各自在合作中的权利与任务,加大资源共享的力度,包括科学仪器设备、数据库、软件、期刊和论文等,面向平台人员开放共享。各方都应该对协作培养机制进行实质性投入,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实现高校间共享与共赢。例如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了新型管理体系,分为综合部、科研部、学科部、产业与合作部四大管理部门,综合部保证了各单位协作与共享的进行以及中心的顺利运作;科研部立足协同创新,围绕区域发展的特色方向进行科研活动;苏州联合纳米学院主要负责学科部,在教学、科研上对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青年科学家给予系统的规划指导;产业与合作部有效推进了创新成果的产业应用。该创新中心经过近两年的运行,形成了科技人才资源培养聚集的平台。

(二)校企间协同培养

协同培养还要求建立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例如,2016年苏州大学与周边地区的西门子、微软、同程网等40余家IT相关企业共同成立了“苏州大学IT校企合作联盟”,共同培养IT人才,该联盟实行灵活、动态的进出机制,会经常举办技术沙龙、企业家论坛、技能大赛、学科竞赛等专业技能人才培训活动,促进行业内信息交流,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要鼓励更多的高校與企业共同建立高效的校企联盟,一方面,需要克服目前广泛存在的“校热企冷”问题。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在与高校的协同中如果得不偿失,会使得校企协同难以形成更为广泛的格局,要打开格局,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扶持以及高校一定程度上的“让利”,例如,政府通过减免税收等政策吸引企业主动吸纳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或参加实习;高校可以通过向企业无偿让渡校属专利使用权作为补偿,以此提高企业在协同培养中的参与热情。

另一方面,校企協同体需合理组建,高校应选择在行业和产业内具有明显特色及影响实力的优势学科,与有相应需求的企业组建协同体,共同研发与应用,实现双赢。例如江苏利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于2010年与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创立了科技创新研究发展中心。江苏利康有20多年医用材料的生产历史,在区域行业内有较高的影响力,然而随着人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减弱,公司拟从医疗用品向医疗器械转型升级,但是困于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企业对于创新人才有着迫切而实际的需要。上海理工大学在现代医疗器械、智能医学仪器与系统、生物系统热科学及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等研究领域内走在全国的前列,是培养医疗器械和药剂设备工程技术人才的一流高等院校。因此,这样的校企协作强强联合且有切实需要,紧密合作,实现高校优势资源和产业优质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四、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一)教育资源转移

高校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服务,不仅要在学科建设和协同培养方面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也要在人才资源配置上做到以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产业迁移需要以人才作为支撑,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育资源供给的制约,因而,要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基础。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为例,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也大相径庭,北京的教育资源作为全国之最,对于周边地区的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不利于高校人才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合理配置。要解决这一问题,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要合理分配到河北和天津,例如,将北京一些高校的本科教育整体迁出,或将北京一些综合性大学的部分学院按专业分类在京津冀地区合理配置。相应地,教育资源接收地,应当跟进相关的教育配套设施,设法提高师资待遇,为增量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市场。

(二)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转移是促进区域经济长久发展的必要路径,然而,教育资源转移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在短时间内充分发挥作用,这导致在一些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人才资源供给可能无法有效支撑众多的产业转移。例如,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省设立雄安新区,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必然对人才资源有迫切需求,除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外,河北省地方高校要输出更多的优质人才。地方高校应当主动加强与北京、天津众多高校间的师资交换、学生交流、资源共享等。北京、天津高校名师众多,推进师资交换不仅可以使地方高校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更能直接让地方高校中众多的学生有机会聆听名师的课堂;加强学生交流,高校和高校间可提高学生交换的比例,尤其是河北地方高校如果有更多优秀的学生到北京、天津高校参加交换学习,不仅能提高地方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推进高校与高校间的往来互动;促进资源共享可以通过搭建共享网络平台的方式,使得河北省地方高校的学生能够更便捷地参与到名校名师的课堂中,对目前已有的网络共享学习平台的利用也要有所加强,如慕课网,是目前课程设置较为完备的开放性在线学习平台,然而在地方高校中的利用率普遍较低,高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教学守则指引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这种简单便利的学习方式当中。

五、结束语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探索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發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下,高校人才培养首先要确立培养方向,要培养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创新型人才;全面建立协同培养机制,加强区域经济带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均衡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提升。通过以上培养路径,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乐全,于建秀.京津冀协调发展背景下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6(10):100-101.

[2]林健,胡德鑫.“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中国工程教育新使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7-15.

[3]刘霜,李兴国.京津冀协同发展视域下河北省属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燕山大学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5(7):17-18.

[4]王郡辉.区域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秦皇岛市创新型复合外语人才培养[J].经济师,2014(4):209-211.

[5]王寰安,蔡春.创新区域教育治理结构,促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高峰论坛综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6(1):122-126.

[6]薛二勇.协同创新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26-31.

[7]楊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63-65.

[8]张贝尔.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J].行政论坛,2013(6):63-65.

[9]郑刚,马乐.“一带一路”战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基于2004-2014的数据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4):77-82.

猜你喜欢
协同培养均衡发展
围绕生涯规划 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思考
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初探关于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
高校理科专业协同培养通用技术师资人才的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协同培养分析
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的协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