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生涯规划 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思考

2017-02-08 19:57朱德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协同培养生涯规划

朱德艳

摘要:文章试从大学生涯规划这个手段和平台出发,针对当前大学生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入手,具体论述以生涯规划为着力点构建全社会协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模式,阐述了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涯规划;协同培养;社会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06-02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1]。当下,受市场经济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高校教育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在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了许多可行的实践经验。我院作为荆楚理工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示范区”试点建设单位,按照创建“中国特色基层性大学”的办学定位,“校园小学校,社会大课堂”的办学思路,围绕“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基层型社会化人才”的主线,坚持开放融合,协同育人,积极建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协同育人、实践育人、创新育人路径,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试从通过开展大学生涯规划这个手段和平台出发,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协同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模式。

一、强化生涯规划,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

如今的大学生,具有高速发展的“90后”的鲜明时代特征,对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媒体非常敏感,对新知识与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非常迅速[2]。但是现在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生涯规划目标定位不切实际,学习动力不足;生涯规划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品质等情况。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强化生涯规划,做到激励性、科学性,做到几个结合。

1.教师指导与学生选择相结合。新生入学后,出现了许多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及所学专业认识不够,无法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于是就出现了得过且过的心态,学习态度不端正;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未来工作的意义,唯学分论和读书工具论较为普遍。上述情况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健康成长,因此入学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在大一时就对学生进行大学生涯导入教育,并列入必修课,教师分阶段、分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授课,能够给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期的大一新生提供及时的和科学的指导。

2.学生期望与现实相结合。现在“自主择业”替代了“统筹分配”,就业方式的变化使得部分大学生产生迷茫与无力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出现消极萎靡的情绪反应。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开展专业素养教育专题讲座。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学习小组或专业协会,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到专业协会中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增强专业归属感。让学生了解专业的行业发展、就业动向、职业素养要求等;使学生明白专业学习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加强自我修养,增强职业竞争力。

3.学生发展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相结合。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不断学习、终生学习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极为必要的,这就需要大学生能把个人的能力、知识和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在就业方向上应该先就业后择业,在就业取向上应该满足再学习、再提高,并且利于今后“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职业价值上要结合专业特色,选择务实肯干的方向发展。

二、强化协同培养,营造应用性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高校需要跳出围墙,改变人才培养思路[4],以“育人为本、质量至上”为准绳,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服务,形成较为完善的协同服务模式,营造应用性人才成长的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批懂技术、能经营、会创业的社会化人才。

1.强化学校与实践基地协同。在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学校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一批稳定的基地。一是建立集教学、科研和推广于一体,以试验研究、技术集成、成果推广和学生实践实习为主的综合服务基地;二是建立相关专业的研发与推广的校村合作基地;三是建立涉及人员培训、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攻关以及实验实习、就业的校企合作基地。

2.强化学校与用人单位协同。一个产品的好坏,不是由生产厂家决定的,而是由消费者评价的。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主要由用人单位来评价。学校要积极联络用人单位,建立与社会及行业紧密对接的“平台+项目”运行架构,推进学校组织结构向更具开放性的模式转型,促进特色学科、特色平台、特色团队与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广泛推介毕业生,畅通就业渠道。

3.强化学生与教师协同。建立一个具有实践训练环境、科研氛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开展各类创新训练活动,使之成为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创新训练平台。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特点实行个性化培养,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传授和训练内容不仅有知识间的层次关系,更加让知识交叉联系融合,让大学生提前接触科学研究内容。

三、强化实践教学,务实协同育人之路

根据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突出实验实践教学在大学生生涯规划中的重要地位。

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不断探索“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形成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与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毕业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的“四层次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尽早接触实践、不断强化实践、全程参与科研活动。

2.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双证书”培养机制,采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拓宽社会化实践课程领域,增加实训、实习时间和内容,探索将部分课程的教学直接放在在企业进行,由任课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实施教学任务,融见习、实习、课堂教学为一体,理论与实践相交融,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中相应岗位的综合职业技能。

3.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大学办学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坚持以生涯规划为着力点,协同培养社会化人才是全面履行高校职能的必然要求,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一个重要途径。政府和企业也应充分认识到在育人中承担的社会责任,共同帮助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促进优势社会资源向优势教学资源转化,学科优势向人才培养优势转化,资源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探索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四、搭建“第二课堂”育人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参与面广。一是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俱乐部,选拔教授、博士担任专业指导,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搭建课外实践交流平台。二是设立博士论坛,每个月安排一名博士进行学术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三是鼓励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或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尽早接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近年来,学生毕业论文来源于生产实践的比例达到90%以上,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四是鼓励学生对科研成果进行孵化,将优秀的项目推荐给学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学校充分利用学科建设优势,探索以服务地方、协同创新为导向的专业型、复合型、创业性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批懂技术、能经营、会创业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丁晓昌.推进协同育人 提升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22):33-35.

[2]陈官章.以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完善学习动力系统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马封超.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11-12.

[4]李春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J].2013,9(22):19-20.

Focusing on Career Planning and Training of High Quality Applied Talents

ZHU DE-yan

(School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gmen,Hubei 44800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tries the method and the platform of the from the university career planning,on the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on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to career planning as the focal point of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co cultivation mode of the applied talents,to the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are described,certain realistic direc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career planning;collaborative training;social talent

猜你喜欢
协同培养生涯规划
国外工程硕士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生涯指导课程的开展对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策略探究
高校理科专业协同培养通用技术师资人才的研究
创新型女性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