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诗意德育思维创新

2017-02-08 19:54汤鸣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汤鸣霞

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本文关注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思考一种充满美感的思想政治教育——诗意德育。诗意德育需要诗性思维,重新理解物与我的关系:人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不是主宰;人有独立精神,不是物的奴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召唤为物所惑的人们从迷途中重返诗意的栖居之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诗意德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01-03

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主席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国家的思想道德建设,以礼仪之邦而自豪,在国际社会中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能够做到在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基础上,尊重他国合理的国家利益。从社会层面上看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对人的道德修养的培养,如《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善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从个人成长层面看中国人对道德境界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直到今天思想道德素质仍是选拔人才和领导干部的首选条件。正因为中华民族尚德,所以中华文明才得以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到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

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把“立德树人”作为当前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尝试多样化德育理念、方法和实践活动,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更能够深入人的心灵,更具有吸引力。幸运的是我看到了一本书《诗意德育》,从来没有想过德育也可以如此有美感,打动人心,若是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影响岂不妙哉!

二、德兮何以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辅相成。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言道:“才者,德治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知识的教育更是思维、行为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国文明之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不仅国家要明确核心价值观,全社会乃至每个公民都得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当然得知道立的是什么德。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知识的教育,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行之举措。学校的教育活动,社会的宣传活动,国家的监督检查,都是要确保公民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兮只是开始,重头还在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相承接。核心价值观突出实践导向。如何才能够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是有优势的,因为中国是诗国,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的诗性思维是体悟,是如何思,是如何做,是何以——德兮何以?

(一)诗意德育需要诗性思维

诗意德育需要诗性思维。理性思维是学科思维,它专注于“是什么”的本质性发问,擅长于建构科学的知识系统,具有严密的逻辑规范,它来自于对象性思维。对象性思维是主客二分的思维,始终围绕对象与认识的关系展开思维活动,或是认识围着对象做研究,或是对象围着认识做研究,并执著于建构日臻严密的知识框架。诗性思维侧重于体验,它超越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赞天地之化育”的人格。例如孔子的“如何做”的教育是把学生放到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去体验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是一种道德关系的体悟,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把个人凌驾于国家之上,世界之上,不负责任地支配国家资源、支配世界是疯狂的。当其洋洋得意之时,恰恰是其作茧自缚,为虚名假利所奴役之始,再难有幸福之感。诗意德育需要诗性思维,重新理解物与我的关系:人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不是主宰;人有独立精神,不是物的奴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召唤为物所惑的人们从迷途中重返诗意的栖居之地。

海德格尔指出:“对于更宽泛意义上的物的日常经验既不是客观化的,也不是一种对象化。譬如,当我们坐在花园中,欢欣于盛开的玫瑰花,这时,我们并没有使玫瑰花成为一个客体,甚至也没有使之成为一个对象,也即成为某个专门被表象出来的东西。”这种“物的日常经验”是毫无阻碍,毫不“遮蔽”的认识,认识事物过程中没有人与花之分,也不再探究花之生物学,人与花建立起非占有和非功利性的“我与你”的亲密关系,达到“万物同胞”的天地境界,这是诗性思维,人沉醉于玫瑰花中,其精神与花融为一体。公民如何爱国?爱国是把个人的成败得失与国家的安全、荣誉与利益融为一体的,这是道德的体悟。在生活实践中一部分人因为金钱和名利而出卖国家利益,割裂了自己和祖国的关系,背离了自己所栖居的大地,断了自己的根如浮萍在飘荡,惶惶而不可终日,这是不道德的体悟。

(二)理解诗性思维要从诗谈起

中国是诗国,我们应立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在诗意中立德树人。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诗中,诗人与竹的关系不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的关系,而是一种“渗透”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寻找不出哪里是诗人,哪里是竹,人与竹完全无缝对接。“渗透”关系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审美关系,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物的移情关系,它是物我交融的关系。在诗中我们就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和不畏权贵的竹子,而竹子亦是我们高尚人格的化身。我国的诗歌以寥寥数语达到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有限的诗句中蕴含丰富的道德内涵。在诗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即使在艰难曲折的环境中,人也要勇敢、坚强,决不放弃崇高的道德和人生理想,决不向恶势力屈服,铮铮傲骨,正气昂扬,立德树人。

(三)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

作诗并不飞越和超出大地,以便离弃大地、悬浮于大地之上。毋宁说,作诗首先把人带向大地,使人归属于大地,从而使人进入栖居之中。钱穆说:“中国以农立国,五口之家,百亩之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勤劳,皆可入诗。牧牛放羊,凿池养鱼,凡所与处,相亲相善,亦一一皆可入诗。”这说明,传统中国诗性文化把丰富的劳绩带入诗意地栖居之中。“敬业”对自己的事业、职业有敬畏感,责任感,做事如同我们脚下的大地般地踏实。大地没有语言,大地没有语言也在教育栖居在大地的人。种子埋入泥土,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实,冬天可收藏,大地之劳绩,未敢有松懈,人也应如是,充满劳绩。如庄子所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也不能悬空而立,而要脚踏实地,向大地母亲学习,充满劳绩。德育之法从古至今,丰富多彩,可以是苦口婆心,惊心动魄,也可以是诗意盎然!诗意德育传承与超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诗情潜移默化,陶冶人的情操,塑造高尚人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劳绩敬业。

三、显隐之美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血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括传统文艺、传统建筑、传统习俗、传统思想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显隐结合。中华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道德的体悟。

(一)踏花归来马蹄香

在我国古代绘画中就有显隐结合的艺术表现,古人用蝴蝶追逐马蹄来表现“踏花归来马蹄香”是以显现的蝴蝶展示未显现的、看不到的马蹄香。诗意德育亦能借鉴传统文艺显隐结合的艺术表达方式,在欣赏美的过程中立德树人。

朱光潜说:“世间有许多奥妙,人心有许多灵悟,都非言语可以传达,一经言语道破,反如甘蔗渣滓,索然无味。这个道理还可以推到宇宙人生诸问题方面。”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刚性、冷漠与干涸,虽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明白道理是正确的,逻辑上是严密的,但是要打动人心却令双方都感尴尬,言不由衷。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诗意境界,它能达到言约旨远的无言之美。诗意德育美在显隐结合,功在深入人心。

(二)仰天坛之崇高,圆融,清朗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以北京的天坛为例,美学家杨辛曰:“天坛是以实衬虚,一切导向虚空。”中国的艺术很早就走上了个人修养的表现之路,这恰恰是艺术的最高之路。张世英说:“天坛从南到北是由低到高的运动,把人的视角引向‘崇高;天坛建筑突出圆的造型,把人引向天之‘圆融;天坛建筑采用蓝色琉璃瓦,并大面积种植柏树,把人的视角引向天之‘清朗。”蓝天白云之下的天坛在时空中引领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其次在待人处事方面要做到圆融,但是圆融不等于圆滑;最后要清清白白做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公民讲“诚信”,要自律,说出去的话,答应别人的事要说到做到,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息社会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信用社会。国家讲诚信,才能树立国家的威信;社会讲诚信,才是法治社会;人讲诚信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因为人在做,天在看,天下百姓的眼睛无处不在,朗朗乾坤,泱泱中华!这是天坛的诗意德育。

由仰天坛之崇高、圆融和清朗,思考眼下的学校环境建设,国家的城市建设,在设计上若能够借鉴传统建筑的诗意德育元素、情感元素,会使人感受到温暖幸福的和谐校园,生态大厦,美丽道路,告别千篇一律,冰冷,孤寂!

(三)元宵节

我国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习惯。元宵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热热闹闹。在温馨的节日中一家人吃个团圆饭,和爸爸妈妈聊聊天,帮爸爸妈妈洗洗碗,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其乐融融。“友善”是个温暖的词,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我们感受温暖,提供温暖。对人友善,对社会友善,对宇宙友善,才能有和谐的世界。诗意德育在不经意中让人体会“人”的真意,单个“人”不是真正的人,“人”字有两笔,一撇一捺互相支撑,人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有亲情、友情与爱情,人类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扶持才能够生存的。同时,人与人相处又不能够过于亲近,不可越界,干涉对方过多“人”字就变成了“×”,哪怕是善意的也会变成伤害。

我国设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这些纪念日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因为今天将成为明天的历史,从总体性的思维看这些纪念日在将来是我国的传统纪念日,成为中国的传统习俗。当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子孙在过这些特别的纪念日时会得到何种启示?何种道德教育?当然是爱国!珍惜当下!要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中国人!

赫拉克利特说,自然爱躲藏起来。任何一个在场的自然现象都躲藏在无穷不在场的自然现象之中。有限的东西躲藏在无限的东西之中。于一朵花中窥见天国,一滴露水中参悟生命,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德育是一种文化传承与超越活动,显隐联系是文化的重要特征。没有显隐联系意识,就很难理解中华文化,不能理解文化就很难从事德育。传统文化的“教”与“学”蕴含着德的思想。《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传统文化中“学”包含着效法人,效法自然。“教”不仅包含着人对人的教育,而且包含着自然对人的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是言说的,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通过一幅画,我们身边的建筑,我们团聚的时刻,历史的纪念……在其中我们成为有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孙迎光.诗意德育[M].上海:三联书店,2011.

[2]海德格尔.路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2002.

Thinking Innovation of Poetic Moral of the Education on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TANG Ming-xia

(Meicun Senior High School in Jiangsu province,Wuxi,Jiangsu 214112,China)

Abstract:A country cannot prosper without virtues;a man can not stand without virtues. This passage focuses on one of the main concerns in the pres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at is,cultiva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analyzing an approach to education full of beauty—poetic moral education. Such education calls for poetic thinking and a new comprehension of "things" around and "me" myself. Humans are part of the whole world,not the master;humans have independent thinking,not slave to those thing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ll upon those who are misled return to where poetic thinking exists.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poetic moral education;traditional culture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传统文化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