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核心素养的逻辑与路径之维

2017-05-30 08:12冯荣
高教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融入路径学生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冯荣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时代要求。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是帮助学生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成才需要。两者具有融合发展的现实依据。从理论逻辑上分析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导向、内在要求、实然基础和价值体现。具体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实施人文关怀、课堂灌输、实践拓展、榜样引领等路径加以实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核心素养;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4-0010-03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is a demand of the tim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ir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core attainment system helps them adapt to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wo have realistic basis for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logic,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internal requirement,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value embodiment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attainments. In concrete practice, the integration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to students' core attainments can be realized via paths such as implementing humanistic care, classroom importation,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role model guidance etc.

Keywords: core socialist values; students' core attainments; integration paths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是建构公共社会道德文明的现实任务,更是培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担当。历史和现实都已经充分地证明,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公共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增进公民思想认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障国家长治久安。而公共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要通过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的公民素养所集中体现的。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所指出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对于公众而言,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目,入脑、入心,并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和道德修养。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必然要肩负着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因而,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学生核心素养的现实逻辑和可能路径,既符合社会发展道路的要求,也关乎公共核心价值的内化,更事关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核心素养的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是社会价值的教育要求,也是个人价值的教育目的。从既有的历史规律来看,最终社会的发展都要落实到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民性”的体现。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教育必然要融入到“人”的核心素养培育中。即便在实践中,同样也可以找到许多现实的确证。2014年10月17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中首提“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的战略要求,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具体方向。2015年1月12日,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指出,要“加快研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3],更加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必须要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和紧迫感。这里所指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4]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还把其归纳为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等三个领域十二项核心指标。另外,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杨银付在谈到“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的生长点时,又从另一个视角间接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之间的内在关联。“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内核要求和重要引领。”[5]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既是高校提高自身教育质量的基本任务和主要使命,更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的客观要求和生动体现。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内在目标是统一的。两者之间的关联,也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细化、实化的现实要求的。因此,从以上维度来看,未来的教育必须着眼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研制学生核心素养,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将素质教育的要求精细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接班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逻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向

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人才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力量。因此,但凡一个伟大的社会事业总是离不开对人的因素的重视。当前,我国正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对外交往、拓展对外空间,国际上不少国家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经验不断涌入。然而,与此同时一些腐朽、消极的思潮也随之而来,深深地影响着人民大众。这种客观形势,给我们带来的一个重大的现实困境,那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如果从国家层面来看,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乃至今后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它的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才培养的基石。高校历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因而在塑造学生成才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会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论指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教育部的解释,可以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6]这些素养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7]九大部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见,两者都内蕴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道德要求。尤其对于学生核心素养体系而言,外延似乎更广、更丰富。既包含了政治思想建设,也包含了社会价值取向。另外,学生核心素养还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必须遵从社会规范,必须根植于公民核心价值之上,要求更高、更具体。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成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实然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然基础

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是包含了价值观等在内的个人灵魂塑造工程。其内容要素必然要求集中体现着现实社会的时代要求和主流意识。任何背离社会发展趋势,或者有违社会主流价值的个人素养,都不可能长久立足于社会或者为社会所接纳。特别是作为承担未来社会建设和接班任务的大学生,其价值取向理应与社会公共精神保持一致。换句话说,个人价值也只有在社会价值的观照中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因此,在当下,认同、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应然地成为了学生自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自觉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实然前提。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那样,“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8]。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体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精神层面去观照,主要是为了改造人的思想、净化人的心灵、树立人的信仰,以追求高尚、走向“完人”;从文化层面去观照,主要是为了有鉴别的对待、有选择的揭批、有扬弃的继承,以寻求滋养、成为“文人”。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同样也有两个价值维度。一是内蕴了社会公共精神对“人”的道德要求,那就是公民的所有行为必须始终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不背离公共道德底线;二是包含了社会先进文化对“人”的素质要求,那就是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不成为佞妄的单向度的人。从这两个价值维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道德高地,是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价值追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现实需要

人的存在意义在任何时候始终都是第一位的。即便是倡导科学理性的当下,亦不能忽略对人的眷注和关怀。在价值和意义的世界里,对人的关怀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精神需求的深切关注,以便使他在精神生活中不至于成为孤离的人。因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通过实施人文关怀,让公众感受到社会核心价值的暖心魅力,以使他们逐渐融入“思想的共同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不言而喻的共同理解”[9]。这时候,理解才有可能成为“内在于本体而存在”[10]的状态,并最终变成人的核心素养。作为高校,现实地说,关注人,就意味着关注他的心理、学习、升学、就业等实际生活境遇和困难,用人所需要的方式去呵护他。

(二)新兴媒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有效载体

互联网作为一项科技发明,它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重塑着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话语体系,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互联网视作为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方式。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易于利用新工具、接受新事物,更是把网络当成了自己生活的部分。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上良莠不分的信息同时也在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这种情况下,网民是否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变成了制衡网络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尺。因而迫切地需要有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牢牢把握着网络意识形态的高地,帮助构建网民的核心素养体系。实践已经充分地表明,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由于形式新颖、传播迅速、影响深远,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传播媒介被大学生等群体所喜闻热见。因而,我们必须主动顺应这种现实需求,积极借助于新興媒体,把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其中,以更好地使之入脑、入心。

(三)课堂灌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主要渠道

一个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着特定的社会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11]课堂,是自然承载社会意识灌输的主阵地。自古至今,从来也没有人质疑过课堂对灌输的突出作用。因此,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就是要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融入到课程内容体系。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要紧密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等“五门课”的特点,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研究。以时代化、生活化、大众化的理论思维,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机理、现实要求和实践价值。努力做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大学生的头脑,使之内化成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观念意识。

(四)实践拓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有效补充

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如果没有实践,理论只是抽象的思想代名词,没有现实的生命力。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如果不通过实践,并且经过与实践的整合,是无法贴近生活、深入人心的。因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也只有经过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可能得到发展和深化,得到人们的认同与坚守。因此,高校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时,要在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积极搭建各种实践平台,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知它、领悟它、认同它,并最终成为内心深信不疑、高度悦纳、自觉外化的思想价值观念。

(五)底线思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基本要求

思维,是我们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赞誉的,它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古人亦云,“学以思为贵”。因此,无论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必须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当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特别是西方鼓吹的那套非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正无形地向高校师生渗透,企图动摇人们的思想。面对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愈发凸显出其极端重要性。然而,从既有的实践来看,人们往往过于注重正面的舆论宣传,而没有罗列出与之相对应的“负面清单”来告知师生哪些价值观是错误的、西化的、不符合国情的。这显然是有违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13年7月25日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所告诫的,坚持“底线思维”的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高高挂起,没有真正落实实处、细处。从这个现实意义上来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高校必须要有一种“底线思维”,并且始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六)榜样引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重要方法

榜样是道德行为可以效仿的标尺。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道德榜样,能够最为真切、有效地感动和影响周围的人,有效提升公民的整体道德层次。不管是“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宣传,还是系列“最美人物”培树等都无一例外地凸显了榜样的时代魅力。重视榜样的辐射效应,这也是我们党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积累的优秀传统和重要经验。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告诫全党时指出的,要“注意收集和传播经过选择的典型性经验,使自己领导的群众运动按照正确的路线向前发展。”对于这点,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也突出强调,要“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具体到实践中,就是要求高校通过各种有效载体积极选树榜样,大力宣传,把榜样身上内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化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修为。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时代任务,必须始终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现阶段,高校要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细处、落到实处,更需要将其有机融入到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中,与生活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现实的过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广大理论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以更好地服务于意识形态工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1).

[2]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11/xxgk_177847.html,2014-11.

[3]袁贵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5-2-12.

[4]高宝立,等.2015,教育研究前沿的思想印迹[N].中国教育报,2015-12-30.

[5]杨银付.我们靠什么提高教育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6-3-2.

[6]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見稿)出炉!你怎么看?[N].江苏教育报,2016-2-27.

[7]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N].中国教育报,2016-5-18(9).

[8][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0:7.

[9]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47.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320.

[11]马宏伟.底线思维内含高线要求[N].人民日报,2016-06-14(7).

[12]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0.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学生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浅论苏式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
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优化的具体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