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沫 刘贤坤
摘 要:出身非艺术类的设计专业学生由于美术基础薄弱,因此学习设计的起步比较艰难,教师必须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上探索一套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造型设计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形成了“合作化”+“项目式”的学习策略和组织方式。文章详析了保障实践成效的三个关键因素在于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合作学习的运作规则、学习研究的项目设计。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本课程达成预定目标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合作化;项目式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5-0113-02
Abstract: Because the art foundation of non-art students is weak, they have more difficultie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learning design major. Teachers must explore a set of targeted teaching methods of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s. Through many years of practices, an effective learning mode based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for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has been adopted. It has three key factor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and the operation rules and the projects prepar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It is proved that this method achieved useful experiences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Keywords: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teach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文理兼招、授工學学位”是国内非艺术类应用型本科学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典型办学特征,有很大的普遍性。正因为如此,在面对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引发教师不断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将一群既不清楚工业设计为何物又缺乏艺术基础的文理科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审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产品造型的方法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产品设计所需的“理性+感性”的复合型思维,顺利过渡到专业核心课的学习阶段。为此,五邑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造型设计基础》在经过首次开课7年后,在积累了大量教学实战经验的前提下,2012年正式开始步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阶段,摸索了一套“合作化”+“项目式”的学习策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设计的自信心,为其进入高年级的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群铺垫了扎实基础。
一、“合作化”学习与“项目式”学习的优势
众所周知,学习常常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孔子曾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揭示了这个道理。系统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该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Johnson兄弟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在小组活动中开展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念与策略体系[1]。
与此同时,时下高校中广受关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PBL),亦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针对系列立足现实的具有驱动或启发性的问题,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与同伴进行交流探讨最终得出结论。
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校的教师将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基于项目教学的模式大胆地应用到外语教学、工程教育等各种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事实证明,这种学习策略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激发解决问题的潜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方面是有很大帮助的,对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优势是显著的[2-4]。
二、“合作化”+“项目式”学习的组织方法
以“造型设计基础”为例,该课程在工业设计或者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架中,居于桥梁纽带的地位:连接平台课程群(色彩、素描、表现技法、专业软件等)与专业核心课程群(产品改良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人机工程学等),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创造形态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实现思维从二维向三维的转化。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将学生分成3-4人的小组,教师每讲授一种形态塑造的方法及特点就布置一个相应课题,小组成员围绕课题任务共同展开研讨和设计:进行发散思考、提出并优化方案、公开演说介绍、解答朋辈质疑、教师点评总结、再次完善并定稿,举办课题成果展互相观摩学习。
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合作化”+“项目式”的学习流程,假若在整個课程中老师总共抛出了5-8个课题,这样的流程将循环5-8次。可以想见,通过反复的有条不紊的训练,学生是可以实现对设计开展程式的强化认识,是可以形成基本的设计方面的知识能力素养。
三、“合作化”+“项目式”学习的关键因素
(一)建构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只要有三五人彼此愿意凑在一起就是一个学习小组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学习小组”倘若是“强强联手”学习效果可能还不错,但若是“弱弱联手”恐怕将导致低效甚至无效。事实上一个班上几十号学生认知能力和专业水平相距甚大,既有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也有虽然创造力不足但能按部就班规矩行事的,还有学习力不高自觉性不强的。放任学生自由建组,有一部分学生将成为乏人问津的 “边缘人”,渐渐疏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这当然是有违教育公平的,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想办法消解的。
科学合理的小组要考虑自愿原则,还要基于不同能力上的异质原则[5]。比如就本课程而言,由于开展设计项目探究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资料收集能力、手绘能力、建模渲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公开演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所以团队成员只要分别在这几方面各有所长,就可以互相搭配扬长避短,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从而建立起成员之间的互相依赖和个人责任,使得这种学习模式的效能得以发挥出来。
(二)制定小组成员人人参与的激励机制
如何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优生”的独角戏?如何防止组内能力稍弱的学生退避成吃大锅饭的“闲人”?首先教师必须介入组内的研讨,但是不必成为主角,而是“观察员+維和部队”的身份,在必要的时候出手干预,点到为止。其次要求每一份课题研究成果注明分工,将每个人的任务和职责明确呈现出来。第三在考核分数的评定上,将一部分裁定权交还学生,教师根据课题完成质量评出每个学习小组的总分,成员则依据各自的贡献大小进行再分配,产生个人成绩。
(三)拟定切合学生能力的探究性学习项目
有一种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是值得教师们在设计教学项目时关注的。该理论的创立者、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维果茨基在研究教师教学与学习者自身发展的关系时指出“最近发展区是学习者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6]。维果茨基在大量实证中发现:学习者在无外力协助下,仅能利用自己的实际发展水平去摸索问题之方法。但是假若有他人指导或是有同伴帮助,那么解决问题的水平将明显提高,其蕴含的潜能(潜在发展水平)被激发释放,进而成为学习者的实际发展水平。每当完成一轮循环交替,新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又源源不断进入这个动态的最近发展区,最终推动学习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由此可见,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启示下,教师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项目应该具有一定难度并且需要成员同心协力方能较好完成,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不仅能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能显现在互动条件下个体认知能力的高级发展。
在“造型设计基础”中,教师根据课程主要内容提出了9个研究/设计项目(见表1),每个项目有明确的研究主题和目的,也规定了完成时间。
四、结束语
在“合作化”+“项目式”的学习策略指导下的教学活动,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大量的沟通、交流、协调,解决了问题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顺利起步,实现了第一层面的教学目标,而更深层次的目标是:学生在交往中发现自我,增强主体性,形成主体意识,学会合作,学会共存,形成丰富而健康的个性,这正是教育赋予受教育者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李洁莉.大学英语大班化教学中合作学習可行性的实证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91-94.
[2]陈洪超.项目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3):156.
[3]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9-22.
[4]白琼,谢长军.合作学习在机械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04):115.
[5]郅广武.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S1):282-283.
[6]王颖.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2):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