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探讨

2017-05-30 10:48:04陈晓兰
高教学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教学创新

摘 要: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理论,从人才“供给”层面分析了“供给侧”改革对高职教育的启示。根据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实际,提出英语教学“供给侧”改革创新实践路径:一是注重强化教学反思,促进教师职教能力的提升;二是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三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供给”;四是深化校企融合方式,强化学生语言技能的实践;五是完善教学考评机制,凸显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英语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8-0014-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supply-side reform 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personnel supply. According to teaching practice of English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puts forward practic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paths from supply side,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eaching reflection to promote teachers' vocational education ability, changing teaching ideas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occupational quality, optimiz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to ensure effective supply of English teaching, deepening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mode to strengthen students' English skill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to highlight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 side reform; English courses; teaching innovation

推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衣领子”和“牛鼻子”。作为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承担高级技能人才“供给”任务的高职教育,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亟待深入研讨。在课程教学方面,高职英语课程正从通用英语(EGP)向职业用途英语(EOP)转向,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1,2]。然而,高职院校大多关注专业学科的发展,英语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正在动摇。高职教育和英语教学该如何适应新形势,实现新突破,适应“互联网+”和大众创业时代学生学习特点和个性化学习新需求,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为经济“供给侧”改革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是高职教育需要直面和解决的新课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学理论内涵

“供给侧改革”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改革的总体思路。从经济学理论看,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 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构成了“供给侧”,而通常说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构成了“需求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聚焦供给侧,从制度、机制和技术等层面进行结构性调整[3]。它可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公式加以理解,也就是把提高供给质量作为出发点,采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扭曲的资源要素配置予以矫正,强调供给的有效性,突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灵活适应和相互匹配,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在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让投资和供给的有效性提高,其核心是放松管制和释放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也有其内在逻辑性,它是在国内外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挑战和困难的新形势下所选择的重要应对策略。近年来经济发展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经济结构问题尤其是创新能力问题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地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3]。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在调整需求结构、扩大需求总量的基础上,注重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创造新的供给,以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可以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经济领域“供需错位”“供需不匹配”导致的诸多问题而开出的一剂良药,它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高教领域[4]。

二、经济供给侧改革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需现状

经济改革必然引领教育改革,教育结构、理念和方式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辅相成。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连年扩招,学生总量保持高速增长,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2016年突破750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新常态”。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多年持续呈现企业“用工荒”,人才供需不匹配。从高等职业教育来看,职业院校大幅度扩大招生导致教学资源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生均办学资源被大量稀释。在办学自主权方面,高职院校不仅不能自主设置和自由调整学科专业,而且在面向社会招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以及教师职务评聘的自主权方面也受到诸多制约[5]。致使作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方的高职院校,不仅教师很难适应新时期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职场岗位的新变化,也无法满足社会新产业形态、新职业岗位对在职员工培训的新需求。虽然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连年高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总体就业质量不高。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优化组合”、“职教疲软”、“产能过剩”和“提高质量”等4方面问题[6]。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同样存在“供需错位”“供需不匹配”问题[4],高等教育人才“供给”质量堪忧、毕业生就业与企业用工荒的双重压力,呼唤着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呼唤着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有效供给”。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的“以成就学生为理念,以校政合作为突破口,以建立实践基地为着力点,以项目带动为龙头,以强化大学生实践锻炼为抓手”的人才培养路径模式值得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4]。

(二)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启示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目标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對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应采取什么对策来迎接严峻的挑战,破解自身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借鉴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增强高职院校办学活力。高职院校只有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真正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才能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升,进而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高职院校的改革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放松相关管制,也需要社会企业的积极参与。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调整相关监管制度,在更大程度上释放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其内生活力。职业院校自身要积极构建具有各自特色的有效的运行机制。要依托职教联盟、职教集团的力量,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建立校企协同发展机制,共同构建精准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断满足师生的发展需求,让职业院校师生有更多成就感和尊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优化配置职教资源,提升职教内涵发展质量。要树立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切实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和内涵建设上来,彻底摆脱圈地铺摊、升格学校、扩张规模等传统的办学思维模式。高职院校发展模式应从自我膨胀型转向为社会协同服务型。要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真正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向注重内涵发展,注重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学校适应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的能力。通过创新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吻合,教育过程与学生成长更匹配。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不仅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成为社会发展的助力器,而且也能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改革实现三个方面的同步转型:首先是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使学校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要瞄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紧跟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开辟新的专业方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构建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职教专业群。其次是重新设定职业人才规格。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机器运用于制造业,机器人将代替人从事简单重复的流水线作业,而被机器替换出来的人必然要向技术要求较高的服务性岗位转移,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要从以往的“硬技能”向“软技能”转变。因此,高职教育要改变原有的注重学生文字素养培养的传统思维模式,着力培养其数字化、信息化、艺术化素养和创新性、设计性、思辨性思维能力。第三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学生为本,适应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新需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互联网+”时代的产业形态不断变化,个性化需求空间不断拓宽,加上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将从传统的“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创业”。因此,只有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职教育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学生学习的新需求。

三、英语课程教学“供给侧”改革创新探讨

(一)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发展现状

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较低,动机不强,信心不足,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学生对英语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较差,高职英语教学仍然处于费时低效的状态[7]。英语教师的成就感较低,对职业的满意度不高。分析其原因,除了高职院校普遍对英语课程教学重视不够、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配备不足等因素外,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问题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在职业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背景下,面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最大短板,英语教学和教师发展均面临适应“供给侧”改革需要的转型挑战。

(二)英语教学的“供给侧”改革路径

发挥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色优势,优化课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经济“供给侧”改革发展需要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强化职业素质、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

1. 注重强化教学反思,促进教师职教能力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在经济“供给侧”改革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反思与变革,着力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教师要创造条件深入行业企业锻炼,在实际岗位工作环境中,体验社会对英语的现实需求,丰富教学内容,反思教学行为,促进自身的转型发展。教学反思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有效激发教师的专业自信和教学动力[8]。在当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英语教师要强化资源整合意识,扩大“朋友圈”,构建教研合作共同体,加强沟通交流,重视职场学习,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升职教能力,推动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切实提升高职人才“供给”质量,实现人才供需的有效匹配。

2. 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笔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态度普遍较消极,学习的基础和能力也较差,其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合适的学习策略方法[9]。然而,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较差,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后的基本事实。但作为教学主体的英语教师,不是要如何选择学生,而是要用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高质量地培养学生。因此,面对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作为高职教育的育人过程, 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职业素质,为职业生存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程教学的有效“供给”。首先,要重构英语课程体系。将EGP与EOP有机整合,构建有利于职业精神养成和语言技能提升的特色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有效“供给”,着力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其次,要构建“生本”英语课堂。要综合考量学生的语言认知水平、学习基础和能力、情感体验和情知差异以及个性化学习需求,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从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要优化课堂生态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模态新型教学方式,着力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升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实践。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于具体的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中,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以校企联合培养为突破口,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着力点,以校企合作研发课程训练项目为龙头,以强化学生语言技能训练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校企融合模式,依托校企合作资源,推进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改革,加强校企互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通过提升校企合作层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英语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情境中体验英语语言知识的内涵价值。

5. 完善教学考评机制,凸显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作为未来工匠培育主体的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切实改变以往“功利化、程序化”(对教师)或“应试化、分数化”(对学生)、缺乏师生“人文关怀”的考评机制[10],着力引导教师德艺双馨,注重培育工匠精神。强化教师自身双师素质和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等“定性”考核,弱化教师教学课时数、论文著作数和科研项目数等“定量”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则要建立多维的形成性考评体系,注重对其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全面综合考量,不唯分数,只求实效。可结合智慧校园建设,构建英语课程教学管理大数据平台,实行平时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及时性、动态性和过程性。

参考文献

[1]倪宇红.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J].外语界,2013(4):90-96.

[2]葉小明,等.“职业普适-专业融合-素质拓展”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8):43-48.

[3]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2-17.

[4]曾秀兰.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校政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16(9):52-56.

[5]本刊编辑部.“2016:我的一点希望”专家笔谈会实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8-22.

[6]柳友荣.也应重视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5-12-14:009.

[7]陈晓兰.融合创新视角下中高职英语教学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10):17-20.

[8]Pennington,M.C.The teacher change cycle.TESOL Quarterly,1995(4):706.

[9]陈晓兰,杨晓 .基于课程衔接视角的中高职英语教学优化研究[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4(3):26-31.

[10]陈文,沈剑.“人文精神”缺失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26-31.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教学创新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1:54:10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45:16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12:22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3:20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0:36:13
浅论我国高等专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试析网络教学平台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3:44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环球时报(2016-07-26)2016-07-26 09: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