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士发 周蓉等
摘要:在教育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的MOOC、微课等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育领域。然而,从数字媒体课程来讲,主旨、立意、内容上都非常好,但从艺术美学角度来看,却显得比较单一和浅显,在“创意为王”的情境中不能引人入胜。那么,如何打破这一状态,提高数字媒体课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该文从这一角度出发,以媒介素养为视角,采用调查和实验法,以“数码摄影技术与画面处理技能”微课程及PPT课件作为实验因素,以天津市某区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实验和调查对象,进行教育技术美学生态研究。文章主要研究艺术美学和技术美学两个方向的状态、系统、信息、生境与效应的生态特点,分析视觉画面和听觉声音两个显性因素,以及意象美这一隐性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程度,从而提升教师数字媒体课程的艺术水准,让学习者在教育技术环境下、在美的情境中,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育技术;美学生态;媒介素养;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技术应用目的是教学过程最优化,让学习者个性自由、全面发展。而自由与发展是教育的主题,也是美育的目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教育和美的本质是相通的、是一致的。因此美学理念也被应用于教育技术,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教育技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更深层次地研究和应用。MOOC、微课也均以易于网络传播的数字媒体形式,在“读图时代”“影像时代”和“移动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引人重视。并且,基于美学因素的教育技术应用,能通过有效的视听信息传达,以及蕴于技术之中的意象情感表达,让深邃的科学知识简明易懂、启迪学习者智慧。
然而,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关注美学因素相对较少,很多MOOC、微课的主旨和立意都非常好,但从艺术美学角度来看,还比较单一和浅显,在“创意为王”的情境中不能引人入胜。并且,教师在进行教育技术美学研究与实践中,不仅需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文化水平,还要有较高的美学理论与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因此,培养教师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并逐步形成相适应的媒介素养,服务于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就成为新时期下教育领域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概念界定
教育技术美学,旨在从美学角度入手,对教育技术应用内容的艺术建构、视听传达规律、画面与声音元素构成进行分析,以及对教育技术媒介、手段及应用方式的美学进行研究。基于学习者视角的技术美学及艺术美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内外对于这方面研究与应用还很少,社会的关注度也都不是很高。
美学生态,广义上来说是指与此相关的影响美学发展的生态因子而构成的关系、结构、体系等,狭义上是指美学发展状态。教育技术美学生态,主要是指教育技术的美学发展状态及其相关的教育技术美学发展的生态因子构成的关系、结构、体系等。教育技術美学和其他文艺门类一样,也会表现出系统、状态、生境、信息与效应等方面的生态特点。
媒介概念形成之初专门指向新闻媒介,即传媒。媒介素养的概念则属于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定义为甄别、把控媒介手段进行有效信息传输的素质和能力概念。媒介及传播的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媒介素养关乎着教师如何甄别、创造易于接受的信息,如何把握合适的传播媒介和技术,在庞杂的信息中为学习者创设可供选择的有价值的教育信息,提供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并进行有效地传播,这个意义非比寻常。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数字学习资源
就目前在网络上传播的MOOC、微课等数字教学资源而言,多数课程画面粗糙、制作简单,创作手段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的问题,因此会导致学习者的接受障碍和抵制心理,不喜欢观看。因此我们在数字资源制作中,一定要研究美学,进行学习通用设计。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个问题,因为美的文字、美的语言、图像、声音、视频等,能让受众有舒服的审美感受,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和利用美的符号和信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通用性的设计方案,研究怎样去甄别和取舍,选择能够体现“美”的要素,就能提升数字学习资源的艺术水平和学习吸引力,让这些科学知识自然有效地传达。
(二)教育技术应用
从教育技术应用角度而言,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技术应用很多时候都是为了示范课应景,或是为了减轻教师教学工作压力,而没有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接受程度,很多教师也总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往往只关注于教学内容,使得其教学课件内容是教材上的内容搬家,表现形式单调乏味,不能吸引学生。而也有一些教师教学课件弄得满篇花哨,过分想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反而重点不突出,与教学内容脱节。这些教师都没有做到教育技术应用的适切性原则,而形成技术障碍,也就是说因为教师不当的技术应用让学生产生了学习障碍。
(三)教师媒介素养
教师的媒介素养程度决定着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又受到自身审美能力与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教育技术美学,是教师的媒介素养与审美能力的体现,能为学习者提供直接的审美感受和欣赏诉求。并且,就教育技术美学水平而言,应该有两个不同的指标体系,即艺术美和技术美,这都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感受的重要因素,后者的受关注度很小,但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在教育技术应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美的信息和形式进行有效传达,要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媒介工具和传播资源,更大限度地吸引学习者,从而有效地学习。
四、研究方法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以调查法、实验法相互结合,再辅以文献资料、演绎法等研究方法,这样既注重实效,又便于在研究的同时可以推广应用研究成果。(1)文献资料引证法:分析国内外媒介素养以及教育技术美学方面的资料,研读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课题的理论支持和论证依据;(2)演绎法:以现有的研究思路和假设为基础,将它们置于教育学、传播学、美学和哲学的背景下进行理论分析、综合、归纳与构建;(3)调查与实验结合法:综合运用教育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及美学理论,采用调查访谈、对比研究等手段,对教育技术美学对学习者的影响机制进行基础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研究。
五、实验过程与分析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轮组实验设计,主要选取“数码摄影技术与画面处理技能”的PPT课件及微课程作为实验因素,天津市某区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实验和调查对象,自变量为微课程资源的视听元素,因变量为通过微课程提升学习效果的人数比例。由于调查问卷里设有主观题,所以在样本选取上除考虑中小学和年龄的差异之外,还要考虑是否参加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在学科及其特长喜好,从而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度。因此,本次调查选择同一批次培训的中学和小学教师作为样本。其中,小学教师40人,中学教师32人。本次调查共发放72份问卷,小学教师有效问卷38份,中学教师有效问卷31份,有效率共达96%。
(一)实验所需材料和工具
1.微课程、PPT课件
为了有效控制无关变量,本实验将“数码摄影技术与画面处理技能”微课程、PPT课件及课程文本整合成学习网站,放到网络平台上,可在电脑端及移动端同时学习,保证实验样本处在同等学习状态。
2.调查问卷
问卷采用表格式,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
(1)本门课程最吸引你的信息元素是什么?a.文字b.图形c.动画(视频)d.声音(单选)——了解网络课程中各个元素对学生的吸引力。
(2)本门课程你最喜欢的形式是什么?a.视频微课程b.PPT课件c.课程文本d.互动交流(单选)——了解网络课程中各个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
(3)本门课程你喜欢学习哪个章节?a.摄影入门b.画面构图c.画面色彩d.画面处理(可多选)——了解网络课程中的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4)你觉得对于这门课程而言,哪个要素重要?a.视觉画面美b.听觉声音美c.意象感知美d.形式无所谓(可多选)——评测网络课程美的需求要素。
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上标注性别、年龄、中小学、学科以及是否参加过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填空,希望了解学习者的性别、年龄、中小学、学科等因素对教育技术美学感知力和需求情况有无影响。
3.数据分析与处理本实验中数据分析与处理所用的软件是Excel2013和SPSS 19。
(二)实施程序
1.实验方案的设计
时间安排40分钟,一边观摩一边回答问卷;被试次序:中学和小学分先后进行,时间均等;问卷填写时不能互相讨论,不能进行提示。
2.实施处理阶段
首先由研究者向被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说明调查理由,再引导教师们通过“数码摄影技术与画面处理技能”网站进行学习。
“引起注意”采用测量课程画面中的文字、图形两个信息传达元素吸引学习者的数量及與总人数的比例统计出来;“激发兴趣”采用测量课程画面中的动画(视频)、声音这两个信息传达元素吸引学习者的数量及与总人数的比例统计出来;“课程形式”采用测量视频微课程、PPT课件、课程文本、互动交流等形式吸引学习者的数量及与总人数的比例统计出来;“美学要素”采用测量视觉画面美、听觉声音美、意象感知美等内容吸引学习者的数量及与总人数的比例统计出来。
3.数据整理阶段
将每个调查对象的问卷结果输入到Excel软件中,将文字、图形、画面、声音、视频微课程、PPT课件等分别作为基本字段进行数据统计,并导入到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
(三)数据与分析
“最吸引你的信息元素”如表1所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引起注意的维度中,小学教师文字关注度高于中学教师,而图形关注度低于中学教师,这主要是因为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注重于图形和画面的应用,因此在调查中忽略这一日常关注的因素,相反对于抽象的文字更能引起注意。而从激发兴趣的维度来看,对于动画与声音两个因素而言,小学教师关注于动面比例要高些,中学教师关注于声音比例要高些,这说明动画更符合于小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老师们一直就很关注,而声音美学在中学层次上需求才显露出来,也是老师们开始关注的要素。
“最喜欢的形式”如表2所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都喜欢视频微课程的形式,都不喜欢课程文本形式,其中小学老师课程文本形式的喜欢程度为0,很多老师比较喜欢互动交流形式,这说明视频微课程形式还是有着很高的吸引力,还是大众普遍喜欢的传播媒体,互动交流形式对于学习者而言也是必须的,而文本形式就显得很枯燥,没有吸引力。因此,在我们进行课程设置时尽量多考虑课程视频及互动交流形式,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喜欢学习的章节”如下页表3所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小学教师对于画面处理技能喜欢程度较高,而中学教师反之,对画面的基础知识喜欢程度较高,这说明小学教师更注重于技能技巧,而中学教师更注重于理论思维,这也与从事教学的对象有着重要的关系,即小学生更注重动手实践能力,中学生要注重逻辑思维训练。
“重要的课程要素”如表4所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这门课程而言,100%的教师都觉得视觉画面的美至关重要,其次为听觉声音美和意象感知美,分别占了71.01%和56.52%,而只有2位中学教师觉得无所谓,占总数的2.90%,这说明课程界面视觉、听觉、感觉的信息传达都很重要,都有助于学习者的信息注意和正确解读,从而促讲学习。
为进一步了解视听元素与课程形式、美学形态的相关性,我们做了相关性分析,如表5、表6所示,从表5数据中可以看出,视频微课程与动画、PPT课件与动画、互动交流与动画显著相关,这与受调查者对动画(视频)高关注度以及对视频微课程、PPT课件、互动交流等形式的喜欢程度成正比,也符合普通学习者的普遍关注和需求。从表6数据中可以看出,动画与视觉画面美、声音与听觉声音美显著相关,这与普通学习者的普遍关注和需求相一致,表明动画(视频)及声音在视听元素中的重要位置,也不难看出各元素中的美学意义和重要作用。
六、研究结论与思考
我们对实验数据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媒介素养至少包含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两个方面,其中美学因素在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中又占据着基础作用,并且信息美学从关注程度上又可以细分为视觉画面的美、听觉声音美和意象感知美。若从美学生态角度分析,教育技术的美学要素也都呈现了状态、系统、信息、生境与效应等特点。
(一)教育技术中的视觉画面之美
画面是视听艺术最重要的构成元素。例如电影电视,可以边看边听,但主要还是以观看为主,主要是用画面来说明问题的,是以画面语言处理为主的綜合艺术。数字媒体要想吸引更多的受众,第一重要手段也应该是画面的艺术魅力,尤其是操作性的科学技能、实验性的科学过程等等也都是依靠画面来呈现与讲述的,镜头、画面直接构成形象的感性形式,成为直观因素的组成部分。因此,影像的构图、造型、光影和色彩、运动形态等因素的艺术性处理,是增加数字媒体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从构图、光影、色彩等方面以精致的画面语言增强数字媒体的欣赏性,关注每一幅画面、每一个镜头,从视觉上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1.关于构图与时空
画面构图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其技巧性和实用性在数字媒体创作中仍然不能忽略。一般而言,影视画面构图主要有井字型(黄金分割)构图、三角形构图、S型(曲线)构图等基本形式,要注意画面构图的美感和均衡,注意画面的对比与变化,这一点与绘画、摄影构图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由于影视画面的动态性,不同的空间塑造形式能展现出不同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感受,因而要在构图中考虑“动势”概念,考虑运动画面和影像空间中被摄物体的平衡和美感。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画面的运动与时间概念,因为视频作品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影视是运动的。我们在一些科教片中常常会看到在几秒钟内盛开的鲜花、生长的植物、旋转的地球和宇宙,这就是视频作品独特的时空艺术魅力。在视频中即使是短暂的静止画面,也包含着时间的流程,而不像摄影和绘画那样只表现某一瞬间,如果在影视中长时间出现静止不动的画面,就会使整个片子显得单调呆板,让人无法忍受。因此,我们在画面拍摄时要经常运用推、拉、摇、移、升、降等镜头,后期也要多运用一些组接技巧,使二维的平面转换为三维的时空,画面就会“活”起来,整个片子也会既生动又美。从而营造美学生态的状态、生境与效应等。
2.关于光线和光影
光线是一种语言,是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参与构图,营造空间、表现时间,也可以进行情感的创作与表达。光线再现了人们熟悉的景物,让观众感到亲切,同时也使人们在熟悉的景物中发现深藏其中的韵味和美丽;光影则是光线在被摄体上构成的亮部、暗部、反光和投影,有逆光、顺光和侧光之分。在画面拍摄时,我们可以使用光影来处理摄影造型,运用光影来均衡画面、构成情调气氛、丰富画面影调层次和视觉形象,运用得当的光影效果可以作为构图的一部分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还可以体现特定的时间概念。
光线与光影是人类生活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能让我们得以认识自然万物,看清物体的外部形态、表面结构、距离和色彩,了解物体的真实面貌。无论是自然光线,还是室内布光,利用好光线和光影都可以进行画面的造型和表现。光线与光影的运用对数字媒体创作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充分体现创作者对艺术的追求和审美水准。作品中光线和光影的变化也能引起人们重新审视生活并带来新的感慨,能引导观众生发对影视画面的审美感受,在这种美学生态环境中,教育技术的状态、生境等美学特点便发挥作用,从而使学生教师主动产生情感交流。
3.关于色彩与影调
色彩是光线映射而形成的,有了光线就有了色彩。色彩的真实性、可信性是观众对科教影视作品真实和可信性判断的重要视觉依据,色彩也是引发观众情感体验、影响心理感知,从而被视频内容感染,进一步去欣赏节目、学习知识的重要元素。在作品中还原现实的色彩,创新色彩的感染力,拓展色彩应用的魅力,是每一位视频创作者必须要重视的基本技能。
色彩与影调的处理对影视作品创作而言至关重要,作为基本表现手段,色彩冷暖、影调明暗直接诉诸感观而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即使是微妙的人物心理活动和抽象思维,也是可以用色彩与影调处理来反映和表现的,这些影调把握和色彩表现不仅是视频创作技术的重要因素,也是美学生态于教育技术视频烘托气氛和传达感受的有力手段。
(二)教育技术中的听觉声音之美
教育技术环境及媒体的设计制作,同期讲解、旁白、背景环境音、音乐与音效等,是展示其表现力与感染力的核心构成部分,由于声音是乐音运动形式对现实生活情境的生动比拟,因此,声音在场景再现、情绪感染等方面和画面一样有力,并且声音在很多时候还可以表现画面无法表现的模糊的、虚化的感觉和非直观的、隐喻的情绪,关系着教育技术的美学生态要素的系统而完美的呈现。
对于教育技术应用美学而言,音乐是最常用的配音素材,但绝对不是唯一的素材。音乐和现场同期、声响效果、人工进行拟音等素材综合应用,声音元素和解说字幕、视频画面完美结合,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的数字媒体课程。其中,真实的同期声更能增强现场感,能很好地反映现场气氛,传达有效的信息,很好地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产生强烈真实感、可信性和感染力。因此在画面拍摄时,如能同期录音的,一定要同时进行声画录制,因为作为一种不可再现的情境,同期录音与影像拍摄具有同等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我们进行声音处理时总会应用人工拟音的特殊艺术效果,从而弥补同期声录音效果不佳、杂音和失真等现象;在后期编辑时,也总会运用声响效果来修饰某个细节表现,使其更加形象、具体和生动。还有,在实践经验中,声音“留白”也很重要,因为有些画面的无声处理,比有声的效果往往更好写,比如画面中要表现物体细微特写的镜头时,在做好解说词或者音效的铺垫后就可以去掉一切声音,以便于引领观众忽视听觉、关注视觉,从而细心留意和分析视频画面所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容。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教育技术应用中需要深入研究和运用音声写实、声响表虚的优势,既可以使同期声、画外音、环境音进行同步编辑,承接、配合画面的情感表达,又可以使同期对白甚至音乐、音效与画面错位,形成相反相成的效果,产生新的含义和内容。
(三)教育技術中的意象感知之美
在教育技术的美学生态要素中,视听语言与文字语言不同,是一种形象的思维方式,是视听媒体的基本结构手法与段落、镜头与分镜头以及叙事方式的编排和组合。简单地说,视听元素排列而形成一组叙事的镜头,而多组可叙事的镜头经过剪辑就形成了一部有故事和意义影视作品,这种组合性、复制性、写实性的艺术特质很容易扼杀作品的艺术创造力。因此,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画面与画面、镜头与镜头之间应多有艺术空白,画面未必止于画面,镜头未必限于镜头,创作者要表达的所有的感觉、所有的意象,都可以留存于受众本身的意象接受与内心表现,让受众留有自我感知的思考和想象空间,有利于审美意象的感悟和能动性的创造,这不仅是数字媒体创作者的技巧与态度,更是教育技术的美学要素中信息、生境与效应等特点的综合折射。
意象与意境是最具魅力的因素。虽然数字媒体课程不可能像影视剧那样过多地铺陈离奇的故事这种美学生态,但可以注入有助于调动想象的创造性活力,升华简单粗糙的科学知识,并对需要传播的知识、最新科技成果进行精确、有趣、细致的解释和说明,还在很大程度上留有回味和思考的空间,创设意象来激发受众的好奇心,激起并满足观众对获得未知领域信息和科学解释的精神渴望。这样一来,学习者对数字媒体课程投入情感,放飞思想的翅膀,从而构筑多彩多姿、超乎现实的梦幻影像空间。并且,学习者的想象空间越是广阔,情感投入就更丰富,思想感悟也就更深刻,由此,学习者和创作者在想象的空间里有了思想与情感的交叉和共鸣,学习者的视觉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延伸,从而享受教育技术美学应用带来的精神愉悦。
总之,视觉、听觉、感觉三个角度的美学体验和创作经验都是长时间实践积累而成的,其延展出的关系、结构、体系也构成了教育技术美学发展的生态因子,要真正理解其内涵,首先就要提升信息素养,提升的艺术美学水平,加强审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其次,要关注技术美学,其关键是理解媒介及其应用,善于分析技术结构和体系,把握数字媒体的教育应用。
基于此概念的理解,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媒介素养水平就成为了教师的基础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从学生学习与教学需求出发,把握好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视觉画面、听觉声音的信息美学要素,还能把控好视频音频编辑处理、数字媒介及设备环境应用的技术美学要素,从而极大地丰富MOOC、微课等数字媒体作品的表现方式和应用形式,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而促进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变革。让学习者在教育技术美学生态情境中,学习知识技能、探索科学奥妙、增加生活常识、获取历史情怀、启迪人生智慧,并潜移默化地提升着美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