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苇笛
摘要: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新技术逐渐走入中小学课堂,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融合创新阶段:基础教育面临着解构与重构,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与教学应用的深度融合为核心,教学管理、教与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模式等都将迎来一场重大变革,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这场变革的直接影响因素。该文从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关注热点出发,分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以重庆市中小学教师教学应用实践与专业发展现状为例,着力探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策略,助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云计算、大数据、无线网络技术、3D打印、物联网等诸多新媒体新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日益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世界各国衡量国际竞争力、体现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是指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系统地提升和变革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育领域,以促进教学变革为目标,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实现学习型社会为核心任务的动态系统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世界各国都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探索,尤其是美国、英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等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发展重心逐渐由基础设施建设的初始阶段转向到教学应用的深入发展阶段,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教育信息化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软硬件运营维护、教师专业发展、教与学方法的变革等多个方面。在这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以中小学教师为代表的“人”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因此,无论从宏观的国家战略还是从微观的教学应用层面来讲,教师专业发展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成败与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Teae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美国在NETP1996—NETP2016国家教育技术规划中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教师应具备技术使用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得到更加有效、更高質量的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教师需要获得参与课堂研究、案例剖析、教育改革的机会,促进其专业发展”“建立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学习网,发展具有在线教学技能的师资力量”“发展一支善于进行在线、混合式教学的教师队伍”,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新加坡更关注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升,以期促进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建立诸多激励机制,奖励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应用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法国重点推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师资培训。由此可见,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与教育信息化的现实诉求为教师专业发展增添了包括技术、资源及教学应用能力的新内容。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借助信息技术,特别是以技术作为内容、环境、途径、手段和方法,促进中小学教师,不断完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系统的、动态的过程,帮助教师适应信息化教学、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其内涵包括基本的信息素养、借助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合理利用技术收集资源和处理课程的知识和能力、利用技术开展自身的专业实践的知识和能力。
(一)基本的信息素养
基本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培养适应信息时代教学模式的教师是学校发展与变革的最重要基础,要求教师借助技术能明确信息需求、准确识别并选取资源、提取并加工信息、展示并评价信息,提升思维能力,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利用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能力
利用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能力是指教师充分利用技术支持学生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数字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兴趣潜能,在意义丰富的学习情境中,开展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合作和基于研究的学习活动,建构并学会知识,合理解决现实的问题。
(三)合理利用技术收集资源和处理课程的知识和能力
合理利用技术收集资源和处理课程的知识和能力是指教师能够查找/选择技术支持的学习资源,设计/组织多媒体的学习材料,收集、整理和归纳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数字资源,管理和调配支持学习的技术资源,在技术丰富的课堂环境中采用不同的组织管理策略。
(四)利用技术开展自身专业实践的知识和能力
利用技术开展自身专业实践的知识和能力是指教师需具备一定程度的技术发现力,利用技术提高在完成教学工作之外的其他方面(备课、构建学科资源库、课程规划、评价学生、联系家长、教研交流等)新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效率。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教师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变革的动力。随着我国中小学“农远工程”“三通两平台建设”、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智慧校园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我国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管理服务与教学应用均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如何?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存在哪些问题?下面,笔者结合重庆市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学应用实践,探求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重庆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一体的年轻直辖市,“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的,教育发展不均衡。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和各级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全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打造卓越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重庆市成为国家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后,加快构建“渝教云”服务环境。全市信息化建设累计投Jk25.6亿元,已基本完成“三通”建设和省(市)级数据中心建设,市级教育网络总出口带宽达100G,中小学陆续推进“无线校园”建设,师机比1:1,购买、开发、汇聚中小学同步课堂资源(库)、西师版教学点数字资源、名师课程资源、仿真实验教学资源达10T,一大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室已配备视频展台、交互式电子白板、液晶白板、录播系统、移动终端和3D打印等信息化技术设备。“十二五”期间,随着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庆市中小学积极建构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课堂,锻炼并培养了一批教学应用优秀骨干教师、积累了一批教学应用典型案例、探索形成了一批不同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
重庆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建设与应用起点低,发展不均衡;设备利用率低,应用不普及;课程资源少,自主开发不充分;师生信息素养差,融合创新不足等。结合重庆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下简称“优课”活动)和教育云课堂项目工作,从信息化教学实践与应用的角度,笔者总结了重庆市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信息素养发展不均衡
重庆市大多数教师有比较端正的学习新技术的态度,热切希望有更多更好用的新技术进入学科教学应用和管理,但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程度与需求存在严重的不均衡。例如,在云课堂试点项目课堂应用的调查问卷涉及“试点学校教师的教学、办公和学习方式”时,主城区云课堂试点学校教师均能制作PowerPoint精美的个性化课件,指导学生熟练的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还能在教学中合理选用QQ软件、电子邮件、学习网站、盒子鱼等学科APP等大众交流、学习工具;边远乡镇试点学校的多数教师则只会利用网络搜索教学资料,新技术仅是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
(二)技术应用不普及
很多教师技术应用意识淡薄,对技术望而生畏或者拒绝反感,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存在“不用技术”与“滥用技术”的现象。在开展“优课”活动市级评审中,好多学科评审专家反映一些教师晒课所提交的精美的教学课件、视频等素材与课堂教学实录不对应,甚至信息化的教学设计都是生搬硬套。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在这些参与晒课的教师真实的课堂上,技术并没有真正应用于教学,技术仅仅成为课堂的摆设。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不足
很多学校和教师习惯于用技术为应试教育服务,对面向新课程与信息化环境的学科教学设计与资源开发等问题则无所适从。2013年起,重庆市云课堂试点项目课题组每年举办1-2次市级现场观摩交流研讨会,在云课堂教学现场观摩研究课中,实验教师和学生都能使用平板智能终端和交互式电子白板,但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演示加灌输,课堂缺少互动交流与自主合作探究。与会的各试点区县骨干教师普遍认为,如何進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目前试点应用最大的困惑。在新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环境下,多数教师还不能独立完成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不明白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四)信息化培训效果甚微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颁布以来,重庆市启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16年,全市已培训教师212330人,培训总人数占全市中小学教师的82.88%。17个区县已经全面完成“能力提升工程”的全员培训,17个区县完成超过70%的全员培训,有效推动了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但从一线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现状来看,培训主要侧重于软硬件的操作培训,较少关注教师信息化教学策略的建构,较少指导教师怎样组织课堂活动才能有效保证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较少区别在不同的资源配置和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的路径等等。培训内容重理论,缺少实践案例指导;培训形式单一,缺少互动交流;培训计划自上而下,较少考虑学校实际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培训实践机会少,缺少持续的技术支持与专家指导;教学压力和有限的时间也严重影响培训的效果。
(五)专业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内在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经验。2016年6-9月,重庆市分四个片区开展“优课”活动专家巡回指导,深入各片区一线教师的常态课堂后,我们发现了带有普遍性的种种因素严重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一是没有充裕的时间,教师们总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阅卷,很少有时间学习并应用新技术、尝试并优化信息化教学、探索并反思教与学新模式。二是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软硬件均需学校及时添置和适时更新;学科教学的优质教学资源需要购买或制作;专业发展相关的培训学习、教学研讨和课题开展需要保障资金。三是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学生考试成绩仍是目前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只重结果、单一的评价机制严重阻碍了大多数教师持续进行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实践。四是缺乏学科实践反思指导,多数教师遇到技术和教学实践问题后,没有后续的支持与帮助,缺少教学层面的信息化教学策略指导和经验交流。五是部分地区或学校缺乏领导和行政支持力。
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第一次提出了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教师作为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者,对信息化教学活动具有直接、具体的领导力。“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地领导课堂教学,那么他就能领导任何事情了”,这句话不仅强调了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更给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增强信息化教学目标的规划力、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开发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力、信息化教学组织的执行力、信息化教学绩效的评价力等,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领导力。
1.明确角色定位,发挥教学领导者的作用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在学科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时刻关注学科教学资源的更新、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应用,更要成为信息化学习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学会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个性化学习课程的开发者。
2.完成三个转变,科学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教师需要完成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由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与能力综合性发展;由单一的课堂学习转变为在线的混合式等多种方式学习。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技术,引导学生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真正实现个性化指导,解决当前课堂教学高投入低效率的弊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主动掌握技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教师要主动关注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应用并借助信息技术大胆地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改革试验,甄别新技术应用优势与适用范围,提高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
(二)创新培训机制,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但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感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和教学策略等不知如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培训机制亟待变革。2016年,重庆市开展了涉及40个区县、集中四个片区的“优课”专家巡回指导活动,我们的定位不是巡回检查教师的“晒课”工作,而是组织市区县级学科专家、信息技术专家、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及部级优课获奖教师深入全市中小学调研、观摩、培训、交流和指导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常态课堂。此次活动持续了4个月,满足了各区县和学校一线教师最迫切的培训需求:解决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自主备课、平台晒课、在线评课和开展基于网络空间的教学研究等方面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帮助一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学科优质教学资源参与真实的教学实践。此次培训活动我们抓好“三个结合”,得到各区县中小学教师充分的肯定。
1.整体与分层相结合
培训既要从内容、实施和评价三方面进行系统的整体性设计,更要考虑地域、对象和需求特点进行分层培训。一是按照信息化教学环境进行分层培训。传统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基于电子白板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和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环境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是培训分层的前提。按四种教学环境进行的分层培训,信息化教学条件相同,针对性强,教师更容易从常态的教学经验中学会选择教学资源和技术、组织课堂、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二是按照教师任教学科进行分层培训,培训重点能细化到技术如何融入各学科教学,探究特定学科对技术需求、应用优势或弊端、教学模式及效果等,专业性更强。三是按照教师面向信息化的专业知能发展阶段进行分层培训:了解阶段、应用阶段、整合阶段和创新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经验去体会技术应用,但要避免对教师在某一阶段的培训低水平重复,努力实现个性化。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的培训不能只靠高深的教学理论,还需要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融合的案例分析培训,需要将理论知识学习、技术实践操作和案例式引导培训结合起来。通过系统的信息化理论学习、专家集中授课、同伴协作学习、项目参与式活动、教学案例分析及教学情景训练等,教师们切实感受到技术对变革教学的巨大作用,主动参与晒课;增强了学习意识与紧迫感,主动应用新技术;提升了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主动实践学科信息化、常态化教学。
3.互动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传统短期集中授课形式单一,网络培训自主学习方式也不易于管理而影响学习效果。教师们更希望在集中面授式培训中与专家互动交流;在网络培训时增加交流机会;在校本培训时发挥自主性;在送教式培训中增加案例评析;网络研修和教师网络工作坊等都能体现互动性和可操作性。
(三)構建实践共同体,拓展教师信息化教研时空
构建实践共同体是促进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基于教学实践活动或问题解决的需要聚集在一起,开展学习、合作、交流、对话、资源共享、反思和再实践的活动平台。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共同体至关重要。教育部从2014年7月开始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便是基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晒课”频道实现跨区域、跨时空的晒课、观摩、点评和教研活动,积极引导着全国的学科教师、各级教研员、技术支持人员及管理者等参与构建“优课”活动实践共同体。两年来,重庆市23万名教师积极参与报名注册,累计晒课40.6万堂,2014、2015年度分别获得部级“优课”的教师数分别为575人和2276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活动的热情。一线教师充分利用资源平台汇集的学科优质教学资源和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学习、模仿并尝试开展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建立基于晒课平台教师空间的个性化教学资源库,参与或组织主题鲜明的在线网络教研,实现与全国名师和专家面对面互动交流。教师们在平等的对话、经验的分享和团队协作中不仅获得最前沿教育思想和技术,更唤醒了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增强了探索的成就感,有助于教育智慧的形成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
(四)优化发展环境,增添教师专业发展新动力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优化发展环境,即需要领导意志、组织文化、教研文化、分配机制和投入机制等因素协同推进,增添教师专业发展新动力。一是提供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无线网络、教学终端和学科教学资源等软硬件技术条件的支持,保证信息化教学应用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二是合理调配教师的工作量,确保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学习技术并应用于教学。三是加快构建汇聚专家、教师、资源和教学工具等全方位交流共享平台,提供区域性校本研修的专业支撑。四是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五是落实足够的培训经费,保证信息化教学应用与研究的顺利推进。六是鼓励自主合作,学校根据需要选择适用的设备与资源,促进相关企业研发相关设备和优质资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以“适用、好用和选用”为核心的发展机制,为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结语
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承载者,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仅是技术的学习者,也是应用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者,是将学生与课堂、与技术联系起来的关键。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技术支持,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基于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探讨和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与专业发展现状的观察和分析,从转变教学观念、创新培训机制、构建实践共同体、优化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策略,为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找到切实可行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