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涛 余诗佳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智能新技术应用到教育中,教育技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教育尚未产生本质性地改变。该文在梳理教育技术发展历程核心要素的基础上,从“教育”和“技术”的本源入手,深入反思二者在教育技术中的关系,探索“繁荣幻象”的本质原因。进而提出技术驱动着教育变革,但在技术应用中必须回归教育本质,准确理解“技术”,抉择有效之“技”、谋策合理之“术”,智慧运用技术解决教育问题,从顶层设计、技术理念、应用原则和资源建设等方面着力,共谋教育技术转型发展的智慧出路。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智慧;智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教育技术的繁荣幻象
近几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迅猛发展,它们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变革着社会文化和经济形态,为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实保障与技术支撑。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从国家层面对完成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进行了工作的整体安排与统筹布局,促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繁荣景象,给教育带来了蓬勃的生机。MOOCs、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智慧校园等应用研究和实践被推向了高潮,给教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
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技术促进教育发展寄予厚望,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事业风起云涌,那么先进技术运用到教育中的效果到底如何?为何19世纪中期开始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课堂知识传授方式至今仍在延续?有学者提出:“近百年来,每次新技术的出现,无论电影、电视、还是计算机,都曾给教育工作者带来过无限的希望——希望这些技术能够改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做到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但是,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却极为有限,对教育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为什么新技术对其他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变革,但对于教育来说尚未产生本质性地改变?这样的现象令人迷思:技术能否切实引领教育变革?教育技术的繁荣是否只是幻象?我们在意识上是否从根本上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作用和革命性影响?在行动上是否形成权责明晰、多方协作同进的机制?在经费分配上是否“重硬轻软”思维仍存、缺乏持续长效投入机制?在教育信息化先进理念、教学模式借鉴与推广方面是否存有消化不良、生搬硬套的本地化困境?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是否感性重于理性、缺乏深度探究?如此迷思困扰和制约着教育技术的良性发展。在未来四至五年内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和可穿戴技术将进入学校应用,为教育技术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制定有效的战略性解决方案,破解上述迷思,其关键在于重塑教育技术理念。李龙教授认为,“我们现在不缺新的理念,也不缺新的技术,所缺乏的正是对于教育技术价值这一根本问题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没有建立起全面的教育技术观”。完成发展观念意识的统一认知,方能从顶层设计、技术理念、应用原则和资源建设等方面着力行动,共谋教育技术转型发展的智慧出路。
要真正实现技术对教育的支持,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多角度深入探究教育与技术的融合过程。这对于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不仅十分必要,也极为迫切。
二、教育技术的历史使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要理清事物本质及未来发展脉络就必须了解其历史,知晓其规律。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技术从教育产生之日便存在。从原始社会到工业时代,从信息时代到智能时代,从教育技术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教育技术演进史实际上是技术的发展史,每一次新的技术发明总会带来教育领域新的应用。如表1所示。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与同伴交流时的表达更加直观和准确,使用木棍或石子这种小器具,这被认为是教育技术的最早应用。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无声电影、幻灯片等新的科技成果逐渐被应用到教学领域中。二战时期,有声电影被普遍运用在士兵和工人的培训中,之后广播、电视的普及使得其逐渐应用于学校教学中,发展为视听教学。早期的视听教学中,技术作为一种实体存在的媒体工具被应用于教育教学,发挥着组织、呈现和传播教育知识和信息的作用,提高了知识传递的效果与效率。
20世纪7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诞生意味着人类从此迈进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在学校和家庭的普及,通过计算机获得丰富多样的学习和教学材料成为可能。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及教学环境的改变,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持续动力。
近年来,智能技术逐渐引入教学,学习分析技术、智能学习系统为教育注入了新的动力。信息化学习环境使得全球的教育资源共享,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创造性的平台,为教师与学生打开了更加开阔的视野。智能技术更是在新时代中充分考虑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以提高学习效果为目标,为每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学习服务”,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使其掌握知识并全面提高学习者综合素质。
三、教育技术的正本清源
纵观教育技术发展史,技术的应用为优化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教育与技术一直以来都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并没有像对其他领域或学科那样产生颠覆性地变革。面对教育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求解最好的办法便是“回到起点”,探究教育技术的本源。
(一)教育的正本
中西方對于教育的认知可以从古汉字和拉丁文中“教育”的字源学辨析。英文Educ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Educere,由“E”(向外)和“Ducere”(引领)组成,它最原始的意思是“把人头脑中原本具有的能力引导出来”。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忠实记录者、传载者,主要特点是以形表义。如表2所示,古汉字的“教”,由“爻”(道理,卦象)、“子”(孩童)、“支”(手拿蓍草指向天土地)三部分组成,即手拿蓍草指向天地给孩童讲道理,本义为阐授天地运行之道,强调诱导。古汉字的“育”,由人(指妇女),倒写的子(表出生的婴儿)组成,造字本义为孕妇生子,后来结构演变为倒写的“子”加“月”(肉,长肉),表示孩子在母体中长大,本质是孕育、养育,在于对孩子发展规律的重视。
由古汉字我们可以得知,“教”是通过外部诱导使受教育者有所得的过程,即由外向内,而“育”是由内部作为起点发生变化的过程,即由内向外。但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教育本质都是希望通过不同手段的教育实践使受教育者的灵魂得以生长,这不仅仅只包括知识的积累,还有受教育者人格的不断提升以及思维方式的良性转变。因此说,教育是一个在人与人相互作用中自身素质不断提高、人性日臻完善的过程。
(二)技术的清源
英文“Technology”来源于希腊语Tekhnologia,表示对艺术或工艺系统的应用。这个词在工业生产时代被广泛使用,那时的效率是衡量一切活动的准绳,而新技术的产生对于效率又起着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这也成就了人们对技术的工具性理解,即技术是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或手段。然而,这种工具性理解只道出“技术”的其中一种解释。
准确、全面地理解“技术”可从汉字字源出发。古之“技”,如表3所示,左为“手”(抓),右为“支”(用来拄杖的竹竿),造字本义为巧用杠杆支撑重力,代表的意义一是技艺、技能,二是工匠;古之“术”在金文中最为形象,用手从果树上剥离青皮,意为从植物茎上剥下青皮编篮,其工艺流程更复杂,需要更多的方法、策略和知识学习。
古意之“技术”蕴含三层含义:一是个体的才能与本领,如技艺、技能;二是方法、策略和知识学习,如权术、战术;三是工匠之代称。“技”与“术”之区别在于,前者着重于技艺、技能,后者强调方法、策略。二者共同构成“技术”,权重相当,缺一不可。但主流上对教育技术的中“技术”的认知可谓重“技”而轻“术”。技术观的单一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并降低了教育技术本身的层面。因此对于技术的认知应更多关注“术”这一层含义,讲求方法与策略,并依靠智慧技术帮助我们实现对教育技术智慧层面的认知。
(三)教育技术的归位
教育技术的定位问题一直是学界与业界讨论的焦点。广义上来说,教育技术指的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所有技术手段的总和。本文讨论的教育技术中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热潮下,“人们似乎已经认为技术进入教学必然会显现积极价值”。我们应该认识到,技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适应其所应用的相关领域。但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文领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待教育系统,其中每一个元素都是它的子系统,任意一个子系统的改变都将导致整个系统结构性地变化。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实际是技术与整个教育系统及其子系统相互作用而引发的系统性变革。除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系统因素之外,新技术的产生也往往意味着新教育制度、新教育目的、新教学方式、新评价方式、新管理模式及新绩效等的产生。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并非易事,也并非将新技术下的某一应用或模式付诸实践便能够解决教育问题。
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灵魂的生长、人性的发展,而技术的发展并不等于人性的发展,换言之,人性的发展不会随着技术的进化而自然生长。美国学者梅瑞尔也提出“尽管今天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跟十年前或二十年前不尽相同,但学习者的学习机制没有改变”。这样的说法并不是说技术无用。“技术是能够拓展人类局限的唯一途径,同样也是突破学与教局限的唯一途径”。教育与技术都有其存在的使命,教育是价值,教育技术从属于教育,是实现价值的手段。教育技术的意义即智慧运用技术解决教育问题,即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选择有效的“技”、谋策合理之“术”,破解教育难题、引发教育思考、在不断地尝试中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育实践以助力教育变革。
四、教育技术的智慧出路
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如何“智慧运用”技术则是教育技术自产生直至今日仍在探索的问题。
(一)重塑技术角色,助推教育技术转型
特斯拉汽车公司和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不同领域进行了非常多颠覆性的创新,他认为自己的成功之道在于“我是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这些问题的”。“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在解决事情时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回归事物的本质。即在不断应对变化的同时,思考始终不变的根本性的东西。
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总是忙碌在盲目追逐新技术的形态中,往往看重新技术手段、新方法模式等等,却很少深入思考自身对于教育、学习和未来人类发展有关的第一性原理的认识是什么?世界发展速度总会超乎人类自己的想象,这发展中的“变”与“不变”才是最应探究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将精力集中到这些不变的事物上,而后“以不变应万变”。
在教育技术的迭代更新中,变化的是:(1)技术手段,由手工向智能化转变,由实体向VR转变;(2)方法模式,由传统课堂转向新型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学习,或利用学习分析优化学习进程等;(3)学习资源,由枯燥的文字读本到生动的可视化信息,由固定时间、空间的资源转向可随时随地获取的MOOC;(4)教师角色,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教师的角色由“独奏者”转为教学导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5)学习者习惯,未来教育的新生代为“数字原生代”,杨宗凯认为,数字原生代更倾向于快速的、非线性的访问,依赖技术获取信息、开展社交活动和交流,善于迅速处理信息,对课程质量要求高。而在教育技术發展中不变的终极使命,则是智慧运用媒体技术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更有绩效的知识传承与创新、更深层次地诱发人的灵魂生长。
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它在教育技术转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弄清“变”与“不变”之后,如何定位“技术”则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1)全方位理解“技术”,改变重“技”轻“术”的传统认知,准确认识到技术不仅仅指“技”所代表的技艺等工具性含义,更蕴含“术”所表示的方法、策略和知识学习;(2)明确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教育以培养人为目的,技术本身并不能给学习者带来提升,它需要整合“内容”,唯有合理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加之有效的技术才能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
(二)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在教育系统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领导者要树立利用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共同愿景,为学校利用技术创新变革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具体有以下几点应对策略:(1)明确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大众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协调好各方力量,并设立层次清晰的项目实施方案;(2)加强各方交流,从基层出发广泛征集意见建议,保证顶层设计符合教师、学生和社会大众对技术支持教育的需求;(3)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结合教学实际给予教师切实地帮助,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创新,建立教育技术创新激励机制;(4)分层落实方案,在各方的监督之下逐层推进,稳步实施。
(三)回归教育本质,有效利用技术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始终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活动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利益出发,促进更有效和参与性学习的发生。现在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多元,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和动机却愈来愈薄弱,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领悟到学习的意义所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说过:“数字鸿沟将在不久消失,很快,几乎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移动终端。但未来学家的研究表明,等那样一个世界到来之后,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更为巨大的‘动机鸿沟,只有那些有自我激励的决心,能够持续利用一切数字化工具去创造、合作和学习的人,将会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动机鸿沟”在内心发生作用但却深刻影响着教育是否真正实现了“人”的发展。我们必须跨越动机鸿沟,让真正的学习发生。
今天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可以帮助教师转变教育方式,利用大数据能够实时关注学生动态,并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从学习者的视角来看待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使为学生提供個性化指导成为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更应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活动,使活动的设计、呈现、应用与评价在技术的支持下得到切实改善,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使每一个学习者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重制学习资源,促进深度学习
目前来说,现有的学习资源过于“传统化”,文字、图片等单一阅读方式很难让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感兴趣并掌握知识,也不易将已阅读过的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知识或观点相关联、理解,因此深度阅读通常不会在此情况下发生,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可促发深度阅读,它的优势在于:(1)大数据传播带来阅读内容丰富易取;(2)多媒体融合带来阅读过程生动直观;(3)即时性互动带来阅读认知效率倍增。因此,我们应当依据数字阅读的优势特征进行适应性教学设计,重制适合数字阅读媒体特性和“数字原生代”学习特征的新型学习资源,使学习者在资源上易取,在媒体上多元触发,在认知上即时交流碰撞,通过这样的数字阅读方能引导学习者深度阅读,进而促进深度学习。
新技术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者应随时注意回归教育本质,准确理解技术,有效利用技术,真正做到智慧运用技术解决教育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在技术发展的大浪潮下,我们坚信教育技术的繁荣并非幻象,但幻象到实景的切实改变仍需技术与教育教学进一步的深度融合,仍需各界人士齐心协力推进;我们同样也坚信在多方努力之下,教育技术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