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
【摘 要】实施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目的是要转变目前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放开手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虽然都尝试用新的教学方式,但有时却采用了放任不管,这样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仍然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引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不仅把原来的教学大纲换成课程标准,换换教材,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实施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要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目的是要转变目前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放开手脚,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虽然都尝试用新的教学方式,但有时却采用了放任不管,这样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而忽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仍然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本人认为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把握好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适度引导的平衡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高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以下几方面在我从事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有很大的帮助:
一、教师引导学生预习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前合理指导学生预习,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自己,思路清晰,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结构,聽起课来轻松愉快。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开始先由教师布置预习提纲,通过学生看教材,主动去观察、联想、想象,再过渡到由学生提问,这样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通过模仿、体会,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由不自觉学习慢慢变为自觉预习。
二、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
营造学生在实验中敢问的氛围,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用心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难易适中的问题情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以此带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终得出结论。例如在做“测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分组实验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对教学器材的准备、电路图的设计、实物图的连接、实验现象的记录、实验总结、发言及讨论等内容进行分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根据电路图正确接好实验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灯不亮,同学们按奈不住,七嘴八舌 地议论开了:甲同学提出:灯为什么不亮,电池是不是没电了? 乙 同学提出:是不是灯坏了?丙 同学提出:导线是不是断了?……。老师解答后再给以适当鼓励:同学们真正细心地做实验了,能提出发现那么多问题,你们太棒了!虽是简短表扬也极大激励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在这种氛围中,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数量就会增加,质量也会不断提高,提问能力也得到强化。
三、针对学生在分组实验中疑惑不解时引导
各小组根据设计的实验程序进行实验,收集有关信息及证据,教师除了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外,还应该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遇到疑惑不解时,既不可越俎代庖,又不可随便敷衍了事,要以热情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分析实验探究中出现的各种想不到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自主探究,不必局限于实验室
我校是所规模较大的初中校,存在班级规模太大,每班生数都在60人左右。由于实验材料不够,专用实验室不到位等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为基础,努力创设物理情境,并结合物理新课程图文并茂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学习用具、物品,做些小实验以弥补实验室的缺陷。
例如:利用塑料瓶结合其它物品可做的小实验就有:
①探究声音的音调,在几只相同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中吹气,会发出音调高低不同的声音,从而可以说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②.绝缘体用导线将电源、小灯泡、开关和塑料瓶连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不发光,说明塑料是绝缘体。③摩擦起电,把一只小塑料瓶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然后将其靠近一些小纸屑,发现小纸屑被吸引,说明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④光的折射,透过盛水塑料瓶,看书本上的字,会字变大了,这是光的折射现象。⑤光的直线传播,在一只塑料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豆奶粉,拧紧瓶盖,充分摇匀,将激光笔发出的光透过瓶底,对着瓶盖照射,会看到光沿直线传播的光柱,效果明显。⑥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双手挤压塑料瓶,可以使瓶发生不同程度的凹陷变形,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如果施加的力越大,瓶子的形变程度也就越大,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用手推装满水的塑料瓶使其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推力方向不同,塑料瓶运动的方向也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将装满水的塑料瓶竖立在桌面上,用手指分别推瓶盖与瓶身,发现推瓶盖时瓶子更容易倾倒,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⑦探究液体压强,在一塑料瓶的瓶口包上一橡皮膜,将其瓶口压入水中,橡皮膜发生凹陷,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在塑料瓶的侧壁上的不同高度的地方扎三个小孔,再往瓶内倒水,比较水从孔中喷出的远近,最终得出液体压强跟深度有关,深度越大,压强越大。在热学、光学、电学里利用塑料瓶还能做好多小实验,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物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物理课堂教学中大大加强了探究式自主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