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2017-05-24 10:39黄美香
魅力中国 2016年22期
关键词:课堂阅读合作探究

黄美香

摘 要: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因此,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以改革阅读方法的一种尝试。提高教学效率,发挥师生互动作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必须坚持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为基础,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去教学。

关键词:课堂阅读 自主感悟 合作探究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读感悟的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有时我会让他们自己选择阅读方式,自己阅读,自己解决问题,达到自悟。同时,对疑难问题进行勾、点、圈、画,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不少学生通过图文对照朗读后明白课文描写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但也有学生质疑:“课题是《桂林山水》,为什么课文内容又先描写水,后描写山呢?”问题提出后,我则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深入阅读课文,搜集信息,找出有关词句细细体会,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领悟,最后达成共识。原来作者先写漓江的水是因为作者乘舟荡漾于漓江,立足点自始至终都是在漓江上,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对比,感受到漓江水静、清、绿的独特美。但是具有奇、秀、险的桂林山却清楚地倒映在漓江水上,更能突出漓江水的清澈、平静。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与水相连,构成一副完整的图画,使学生深刻感悟到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生在自读感悟中,可由学生发言,或同桌之间,学习小组及师生之间交流讨论,充分发扬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这一环节要注意掌握好调控的策略,想办法激发学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特别应鼓励中下层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另外,教师要从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筛选出1-2个重点问题,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共同讨论,从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教学六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个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巴迪年仅七八岁就能写诗,母亲看到儿子这么小就有佳作,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说:“父亲的评价不切合实际,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些苛刻,甚至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失去信心”;还有的说:“父亲十分民主,他说‘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是希望孩子自然发展,我就希望爸爸、妈妈能这样对我”……学生思路的闸门打开,联系实际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精读课文的能力

(一)找重点词、句、段阅读。

读文章既要领悟作者的本意,又要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段阅读,才能把课文内容读活。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为了强化学生对地震中父子的感性认识,弄清这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挽救儿子的焦急心情,和挖掘时付出的辛苦。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先画出父亲救助儿子时焦急心情的词句,然后连起来读一读。对照插图,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出这位年轻父亲“眼前一片漆黑”“冲向学校”“疾步走向廢墟”“大喊”“大哭”等词句体现出他伤心欲绝的情景。“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学生反复朗读,从不同的时间依次出现和省略号的运用突出了时间的漫长和这位父亲挖掘时付出的辛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引导学生画出全文的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儿子用父亲的话来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而事实也证明了儿子阿曼达的话是对的,儿子的话更突出了这位父亲的伟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结合课本插图和有关幻灯图片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在地震中父亲为了寻找自己儿子的那种执着与坚强,他对儿子的爱是天底下最真挚和纯粹的爱,他的精神令人敬佩。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认识到生活中自己的父亲甚至天下的父母对儿女的爱都是无私的,是相当伟大的,我们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让学生找重点词、句、段朗读,联系实际读,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传承教育。

(二)联系生活实际阅读。

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涉及到各个时期,从事各种工作的人物,他们的不同事迹,都与小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联系实际,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人物丰富的思想情感,领悟作者写作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篇课文时,我提前让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寻找、采摘不相同形状、颜色的树叶。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把树叶一一摆放在课桌上,让学生轮流观察,在小组交流讨论,最后总结出树叶的颜色不都是绿色的,而是五颜六色的,树叶的形状是千奇百怪的。这样,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理解课文就轻而易举,不攻自破了。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最终明白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凭自己的感觉,也不能听别人的意见,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取得进步,才能记忆深刻。

(三)图文结合,品读感悟。

语文阅读不是科学研究,它更多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正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例如:四年级上册《观潮》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我利用课文插图和有关钱塘江涨潮的图片,引导学生把看图、读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自读感悟、交流探究,启发学生把书中的文字变成生活中的图画,去切身感受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不同的特点和景象,进而读出不同的语感。例如潮来时部分的教学,我结合课本中的两幅插图,重点从样子和声音来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气吞山河,无比壮观的景象。1、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学生模仿)文中作者用什么声鼎沸”更突出了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急迫心情。2、句子中连续运用了多个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浪比作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这些词形象、巧妙地描述了大潮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的壮观景象。指导学生读出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3、由远处“隆隆的响声”到近处“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作者运用夸张手法写出钱塘江大潮的声势之大,来势之猛。潮头过后的“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写出了余波之大,更加说明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细细品味,带着惊喜、赞美的语气形象地朗读,以读促情,声情并茂,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拓展延伸的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训练落到实处,重视对文章的体会、感悟,但更重要的是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在体会、感悟的基础上,往前再走一步,让学生说一说,动笔写一写,其语言的学习或许会更扎实、更到位,真正使阅读教学达到理想的境界。例如五年级下册《凡卡》一文是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美梦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学完课文后,我会让学生当一回“小作家”,想象凡卡醒来后或还没睡醒时,老板是怎样打他,怎样骂他?凡卡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经过同学们的大胆想象,交流探究,写的内容还挺丰富,也很合理。部分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到凡卡没贴邮票的信被醉醺醺的邮差扔在马路上,恰巧被从教堂回来的老板捡到。当他看完信的内容后,简直像头狮子,对凡卡进行更残暴地拷打、虐待,可怜的凡卡最终离开人世的悲惨情景淋漓尽致地写出来。还有些学生想象到凡卡带着美好的希望等待着爷爷的到来,但爷爷始终没出现。他也曾经逃跑过几次,但还是难以逃离沙皇统治下黑暗社会的魔掌,最终被活活打死的悲惨场面。

总之,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自读感悟、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猜你喜欢
课堂阅读合作探究
初中英语课堂阅读策略的运用和探索
英语阅读教学之探究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与教学、生活实践的搭配探究
英语课堂阅读教学的探索
关于新课改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