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英+魏留锦
摘 要:教学有法,且无定法,贵在得法。但在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却存在大量的模式化现象,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对模式化问题进行适当的梳理,使思想品德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其独特的德育引导功能,让思想品德课的人文社会属性更好的回归生活,这不仅是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模式化 问题研究
多年来,很多中学思想品德课老师一直在思考:“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存在模式化问题吗?如果有模式化现象,需要去模式化吗?”我们通过调查走访发现,九成的思想品德课老师认为思想品德教学存在所谓的模式化问题。
一、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何为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法普遍认为,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理论指导下而逐渐形成的相对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典型教学模式就是传授式教学,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主要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而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式的进行学习。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的教育教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还被广泛运用在各大中小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说,传统教学模式对人们学习的影响是根深蒂固和前所未有的,课堂上教师紧紧抓住课本教材,围绕讲、听、读、记、练几个环节组织教学,教师讲的就是真理和标准,并且更多的突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把教师当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反而成为“配角”。
另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以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它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二、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当前,教学模式的发展存在两个倾向:
一方面,在一些中学课堂教学中包括思想品德课堂在内,仍然还在大量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但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总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片面强调灌输方式,这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大量的引进已经凸显效果的教学改革模式,如杜郎口模式等等,直接套用,没有考虑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盲目的开展活动课堂,但是流于形式。虽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它把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等同起来,贬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片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知识系统性的学习,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可以说,以上两种倾向都不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真正要达到的目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主观人为因素导致的,如与各种升学考试评价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学校晋级达标制度、社会用人制度等因素息息相关,由于这些制度的不完善或者教育管理者对制度的理解不透彻,执行不到位等原因,毕竟各项制度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和学生的升学等密切相关。
三、当前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模式分析
通过调查走访发现,近几年来,一些省市的中考科目政策方案不断的进行改革,其初衷和意图是让学生减负和回归生活,但往往在执行操作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某些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升学考试重点科目成绩,不遗余力的抓升学科目的成绩,把素质教育的口号几乎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其他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就会受到冷遇,出现学科选择过于功利化的倾向,给学生后续的学习尤其是高中课程的学习埋下了祸根和隐患。
就中学思想品德课来说,如某市把思想品德课程纳入选修课程,也就意味着把初中思想品德课从升学的考试科目中降级或者退出,但通过课题组成员两年多来深入不同地区学校的调查后发现,大多数老师说出了一些自己的真实想法,由于中考指挥棒的作用,现在很多学生包括家长、学校都不大重视思品课,主要表現为:一方面,学校对思品课授课教师的地位和素质要求降低,认为任何人都可以上好思品课;另一方面,有的学校平时一味的压缩挤占思品课程教学的正常课时等,而临近本学科的系列考试时,则大搞突击训练,面对思品课文化成绩短期出不来,考不理想,有些领导或者教师还振振有词的说是老师水平低,能力差等大道理,在这样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
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完成教学内容,就一味的采用自己讲,学生听,自己念,学生写,把重点勾画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十分被动,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这与应试教育的教学评价制度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再加上教师由于升学思想包袱过重,压力加大,于是出现了在教学中包办过多,急功近利等情况。为了彰显思想品德课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我们应该有所作为,从自己开始做起,积极探索新时期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路径,尽快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真正转变,让思想品德课的人文社会属性更好的回归社会,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李超杰《杜威的实用主义》[J]《中国研究生》2009年04期.
[2]王文彦《论思想品德课教材的“五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2014年第7期.
[3]李炳亭《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年8月.
[4]梁迪《试论陶行知“五解放”教育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7月.
作者简介
杨世英(1980.12-),女,云南丽江,纳西,硕士研究生,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云南地方史、民族文化、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