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应对策略探究

2017-05-23 23:29龙瑞全魏宏伟
老区建设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教育

龙瑞全+魏宏伟

[提 要]高校大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常因不平衡和不成熟而在心理上产生无法回避和处理的应激性重大生活事件或挫折,并产生自伤、自杀以及攻击等心理危机,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校园的安全稳定。而要解决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就必须制定系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及策略,对心理危机进行及时处置,确保应对科学,干预有效。

[关键词]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龙瑞全(1978—),男,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魏宏伟(1978—),男,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34)

随着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受信息大爆炸、伦理价值嬗变、社会压力增大,经济和生活成本增加等影响,加上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前成熟期”,高校大学生们在自我意识、思维观念、情绪情感、人格发展、性意识等方面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常因不平衡和不成熟而在心理上产生无法回避和处理的应激性重大生活事件或挫折,并产生自伤、自杀以及攻击等心理危机,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虽然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普遍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科学运用团体辅导等一系列办法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仍呈现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度不高,操作性差等不足。因此,笔者根据多年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系统地来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应对策略。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

20世纪中叶心理学家林德曼(Lindeman)开始系统研究心理危机,提出了心理危机理论。开普兰(G·Caplan)后来在他的基础上系统地发展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进入90年代后,随着转型期的发展,我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就像青年学者石勇在《心理危机:你我身边的隐形杀手》中提出的那样,“中国已经进入心理风险社会”,因此,欧美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开始引入中国,并得以迅速传播。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更加凸显了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变得紧密,并开始了心理干预理论和实践本土化的艰难探索。

(一)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实践的先导性和成效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更强的先导性,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就指出要加强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关于做好2008年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中更是提出要关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否健全和落实;而在教育部后面一系列文件中如《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等都提出,要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做好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和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要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这都充分显示了我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度重视,在这一系列文件的指导下,高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如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来提升心理危机的发现能力,通过心理危机专业师资的培养来提高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等,加强了对危机的积极预防和干预,大大降低了心理危机给大学生们带来的伤害,维护了校园安全和稳定。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不足

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心理危机干预的意识不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本土化工作水平不高;理论创新性和研究相对不足;操作性弱,干预主体过于单一;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足;心理危机后干预缺乏,相关部门重视不够;危机干预实践经验不足;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亟待完善等。结合研究者的工作实践,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意识不强,领导不够重视。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来看,普遍存在领导不够重视,心理危机干预意识不强的特点。虽然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但他们在高校中的级别和地位普遍比其他机构低;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项拨款也普遍不足;高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危机干预意识薄弱,往往只有在心理危机极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时才给予一定重视,进行应急式反应,待危机解除,仍归常态。有的高校甚至主要以辅导员为主体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2.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首先,“预防胜于治疗和干预”,心理危机的预防是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重要工作。研究和发现心理危机的易感因素,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控制和预防,往往能够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如何保证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整体和系统性,往往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成败的关键。

其次,就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来说,普遍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时,学校理应成为主要的干预主体,成为所有責任的承担者。事实上,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无疑远远走在社会和家庭前面。目前在我国社会范围内,基本上没有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组织,只有零星的志愿者和公益组织如心理热线等,而在社区和广大农村,则更无从谈起。一旦心理危机发生后,高校往往能及时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方案,通过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运用各方面力量,实施干预。虽然学校是心理危机干预的主体,但不可忽视的是,家庭和社会同样也是心理危机干预的主体,它们与学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管是作为家庭为主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还是社会上作为重要心理危机干预资源的心理康复中心、精神病院,专科医院等专业机构,都能为心理危机干预增添一份重要的力量。

3.心理危机干预的本土化程度弱。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往往习惯移植国外成型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操作技巧,比如运用普通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应用危机理论、朋辈心理、积极心理学理论、压力理论、团体辅导技术等进行处理和应对,却缺乏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宝库中去吸取有益成分來丰富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发展出适合我国大学生心理特点,契合中华文化和中国人人格特质的本土化理论。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应对策略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危机教育和生命教育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预防胜于治疗”,对于心理危机干预来说,要注重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心理危机的预防。首先要立足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教育,牢牢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通过在大学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及其他心理学专业选修课程,开展课堂心理危机教育和生命教育,把关于心理危机的心理学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等),心理调适技巧、人际交往方法、人格优化策略、自我完善途径等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其次,通过专业学科来渗透生命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生命教育如校园网络贷款教育、人身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国学教育、禁毒教育、法制教育等,拓宽心理危机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

(二)群防群治,发挥合力,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对心理危机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科学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手段。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因严重心理问题引发的自伤、自残或伤害他人等严重事件,维护学校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必须在“预防为先、预警及时、调动有序、反馈跟踪”的干预原则下,聚合高校的各方力量和资源,包括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老师、学生工作部门、学院领导、分管校领导,校医院、综治保卫诸人员,制定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做好心理危机干预的分工和职责安排,确定规范的危机干预流程。

当大学生产生心理或行为异常如失恋、自杀、亲人去世、意外伤害、伤人等情况时,及时有效地启动应急预案,相关人员第一时间赶至现场,根据分工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危机处置,及时应对,快速响应;同时在心理危机干预干预结束后,保持对危机个体的观察和随访。心理危机干预过程要注重发挥校园多部门的合力,做到群防群治,消弥危机。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工作效率和及时反应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体系,一般包括一级网络的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二级网络的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等;三级网络即最基层网络的心理互助团体—心理社团和心理委员等。为了更好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快速、高效运行,提高干预工作效率和反应水平,必须强化对三级工作网络的管理,积极开展业务学习和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

1.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心理教师队伍,提升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能力和及时干预能力。做好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工作,除了大一年级的新生心理普查,还要做好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排查工作,避免死角,筛选出心理高危学生,进行约谈和及时干预。

为全校学生建立动态的心理档案系统,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专业的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人格特点、职业兴趣、学习适应等多方面的心理测评,丰富学生心理档案内容,通过自行定义预警筛查,实现心理筛查的准确性,对学生进行实时动态监控。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对这些心理高危学生提供周到的心理救助。

2.加强对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他们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通过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培训,优化人格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提高心理辅导和沟通技巧,掌握专业的谈话技术,学会识别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注重建立院系、辅导员、班主任与心理老师的定期会晤和互动机制,定期反馈有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如微信,QQ群等,保持沟通的双向互动与时效。

3.充分发挥三级网络的基层心理保健、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和及时反馈作用。

高校大学生基层心理网络即心理互助团体—心理社团和心理委员在基层心理保健、心理危机的早期预警和及时反馈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科学指导心理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跃“第二课堂”,如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展播,联谊活动,心理素质拓展,心理沙龙、心理读书会、“平安夜”送温暖等一系列活动,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指导心理协会会员在身边同学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尤其是出现心理危机时提供第一时间的反馈。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工作培训和科学管理。

首先,要在各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清楚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学习朋辈心理辅导的工作技巧;掌握常见心理障碍的类型、表现及处理方法和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其次,通过制订《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明确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如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新媒体、班级主题班会、班级其他健康的文体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传达心理健康知识、自我成长的方法和健康的生活理念等;同时让他们懂得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的核心、工作意义、工作原则、工作领域以及他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等。要对他们日常工作的开展进行科学指导,加强培训和工作考核,以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

最后,制定和实施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健康状况的月汇报制度和心理异常学生及时报告制度。心理委员保持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日常信息互通,做到心理危机的瞬时反馈,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响应水平;同时心理委员定期组织和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主题班会、团学活动等,主动作为,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朋辈心理互助,提高基层网络的心理保健作用。

三、总结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心理危机干预的成效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将更为明显。因此,探索如何调动各方资源,运用更加专业、系统、规范和科学的应对策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意义重大,它能确保心理干预工作的可持续性,有效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2]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趋向[J].教育评论,2011,(2).

[3]叶磊,吉铮,陈林波.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研究与建立[J].教育现代化,2016,(23).

[4]张姝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6,(1).

[5]石勇.心理危机:你我身边的隐形杀手[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10).

[6]龙瑞全,戴益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14,(7).

[责任编辑:周银杏]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高校辅导员针对需要危机干预学生的帮助技巧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养研究
试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