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宁+何建华
[提 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使然,也是中国共产党获得国家政权、巩固执政地位、实现可持续执政的重要基础。在全党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深刻理解和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民宗旨观,把握践行人民宗旨观的价值取向,对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好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宗旨观;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王海宁(1988—),女,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与经验;何建华(1963—),男,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与经验。(江西南昌 33001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同时也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最高行动准则,其实质就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人民宗旨观,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同时,也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实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与终极目标。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人特别强调“我们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研究新时代践行中国共产党人民宗旨观的价值取向,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能够探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一、践行关于人民的宗旨观其目的在于重申和厘清“人民宗旨观”的提出与蕴涵,从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宗旨观。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明确说明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我们的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的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观念的第一次表述。在随后的中国革命实践中,人民观念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发展。1932年,党内和军内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排斥知识分子,不愿吸收知识分子的思想,毛泽东针对这种情况,为中央起草《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决定讲到,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有知识分子的参加,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让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队伍。随后,各级党组织积极吸收“为工人和农民服务”的知识分子。这是对“为人民服务”的最初表达。经考察取证,1939年2月20日,毛泽东给张文田的信中首次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个重要命题。当时,毛泽东谈到,古代儒家也提倡“勇”,但是,在旧道德里所提倡的“勇”是“勇于压迫人民,勇敢守卫封建制度,这是不合时宜的,当下我们所讲的“勇”,是要有勇于为人民服务的勇气”。随即“为人民服务”这一命题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充分结合,进一步论述强调了为人民服务这一问题,从而丰富并发展了这一观念。经过不断的实践发展,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宗旨观也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涵。邓小平同志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工作做得怎么样,不是我们说的算,而是人民说的算,为此,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工作标准,这个标准,被视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江泽民同志在这个基础之上继承和发扬并提出了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我们党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不断继承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
二、践行人民宗旨观关键在于强调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的核心是践行人民宗旨观,意在指引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展方向。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宗旨观”的坚定实践者,紧紧团结人民群众,推翻了三座大山,领导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的论述是毛泽东同志作的关于中国共产黨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并且成为我国的执政党的原因的重要解释。
进入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教育、就业、医疗、保障、住房等为特征的人民生活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一个崭新的课题。随着我们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面临的客观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紧贴这一变化的趋势,以不断适应当今国内外发展变化的情况,党的基本理念作为一种思想认识,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并结合中国实际,因地制宜,在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从而为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事实上,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一历史性主题,中国共产党以理论创新的勇气,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富民”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习近平的“中国梦”思想,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极大的丰富了和发展了人民宗旨观的理论体系。为了提出加快发展、强国富民的方针政策,必须深入的研究新时代下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宗旨观,并且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从而能够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作出可行性方案。这一科学理论不仅符合新的时代要求,而且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时代的发展注入鲜活力量,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也体现了践行人民宗旨观的价值取向。
三、践行人民宗旨观关键和重点是提升党员与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树立起人民公仆的行动标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与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强调践行人民宗旨观的价值取向,重点就在帮助人民公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督促党员干部做好本职工作,真正为民服务,切实为民办事。
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树公仆意识。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加强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理解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凡是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情就要全力做好,凡是对人民群众不利的事情都坚决不做。”[2]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国家主人的观念,各级领导干部都是而且只能是为人民服务,决不能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理念。只有形成高度一致的正确思想认识,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
其次,要时刻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所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3]因此,走群众路线、持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宗旨观的必然要求。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我们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准则,这是我们党一路走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新时期,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法宝。人民,是我们党取得事业成功的保证。
再次,要脚踏实地的为群众办实事。理念再先进,如果不能落实到实践,也只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意义。为群众办实事,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最为简单、最为直接也最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方式,事为民所办,利为民所谋。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切实解决群众面临的困难,时时刻刻心系群众,把群众放在心里,才能赢得群众的的信任和拥护,只有这样,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找到落脚点。
简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代中,必须始终坚定不移的践行中国共产党人民宗旨观,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民宗旨观的价值取向,同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南。同时,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能够自觉在落实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把人民宗旨观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2011年1月10日)《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周银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