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农业逐渐暴露出不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急需转型,发展什么样的农业,如何发展农业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结合中国农村的特点,着重阐述转型期发展新型农业应遵循的原则,以期为中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新型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转型期;中国农业;发展原则
[作者简介]柏来任(1988—),男,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陕西渭南 71400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拉大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转型刻不容缓。现阶段,农业转型无完整理论引导、无成熟经验可鉴,但农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决定着农业转型的成败。
一、充分重视农业基础地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从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规律中可以看出: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有赖于农业的发展,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现代化农业的支持。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又一次强调,支持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农业首位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但从整体来看,农业的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其他产业,而且落后的步伐正逐步扩大,近30年来,农业产值的下降差不多每三年下降两个百分点,农业产能不能较好满足其他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进步。在此形势下,必须牢固树立农业首位理念,将农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工带农,以资助农,以科兴农,努力把农业发展提到新的高度。
第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时期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国家平稳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政府、水利部门应该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长远规划,合理布局。一要加快大中型水库、灌溉配套設施和节水改造工程的建设进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力度以及加大农业用水安全的监督惩治强度。二要加强农产品集散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型粮食物流链条站的建设。三要推进农业基层服务机构建设,尽快健全队伍、完善机制,切实增强服务职能。
第三,保护土地、节约用地。当今农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用地面临巨大挑战,可耕种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从数量上保护耕地,更要从质量上改良耕地。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保护耕地、节约用地政策,严格控制项目用地,尽可能地做到少占不占耕地;其次,政府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推进土地连片整治,最大限度降低人居占地面积;再次,农业部门要努力改善耕地质量,科学开发环境适应型农作物,减轻耕地承载压力。
二、合理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组织
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打破旧有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为农村市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家庭承包制却未能解决农户与市场的衔接问题,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这一问题愈发显现,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建立农工商一体的新型农业合作经济模式。因此,新型农业合作经济模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济模式需要做到:
第一,国家的政策扶持。新形势下,新型农业合作经济模式的发展更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国家应为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保驾护航,建立一定的政策引导,提供相应的资金帮助,给予农业合作组织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和技术支持等。
第二,完善法律体系。当今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法律的支撑,国家要在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础上,制定一些符合当地特色的合作社条例和管理办法,用以指导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另外,要加大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法律、法规、条例的宣传力度,保证社员能够明章守规,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促进农村合作事业的长足发展,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组织化水平。
第三,尊重农民创造精神。农业经营要灵活,不能公式化,要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鼓励农民开发创造。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更应该如此,中国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大,各地状况存在着明显差异,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要追求多元化模式,要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和自主选择,从农民的创造中总结经验,加以推广,随时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补充新鲜血液。
三、务必遵循农业发展规律
建设新农村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
第一,遵循农业生产发展规律。发展新型农业要充分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的规律,合作化农业生产发展要求农业生产要组织固定的人员,对农作物生长进行连续观察和持续管理,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可以同时进行多种生产;必须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地域对农业生产进行组织和劳作,而不能像其他产业那样,在室内进行机器操作。
第二,遵循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中国各地农耕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农业经济组织形式不能一刀切,也需要尊重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规律。遵循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就是要根据各地农村发展现状,改造以家庭为单位的单一发展模式,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树立市场观念,使农村逐步进入产业化进程。同时还要制定有效的政策保护农业、农村、农民的健康发展,规避其发展中的各种风险,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
第三,遵循农民生存发展规律。当今中国,遵循农民生存发展规律,就是要立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高度重视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始终将农民致富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与此同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性和创造性,帮助农民向理性的市场主体转变。
四、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中国在保障农民利益方面做过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第一,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在农村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要将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放到突出位置上来。首先,要将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加快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其次,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政府要鼓励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并给予政策、技术和资金上的关照,使农民都能从合作组织内获得利益。最后,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积极的社会服务机构系统,帮助农民成立专业技术协会、生产销售中心等市场经济配套组织,并帮助农村建立农会等利益保障团体,从而形成完备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第二,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当今中国,给予农民民主权利,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就是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使农民真正享有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管理权,树立农民当家作主的信心和责任心,培养农民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民主竞争意识,从而从根本上铲除农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社会心态。
第三,保障农民文化权益。当前农村,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农民对文化知识的追求越来越高,保障农民文化权益变得尤为重要。历史经验表明,保护农民的文化权益,要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文化普及活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鼓励民间办学,民间培训。只有解决农村“精神贫困”问题,才能净化村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民的合作能力和基层组织建设能力。
五、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开展农业生产工作,最根本的是依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改革农业经营方式,不能违背农民愿望,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生产向机械化迈进,农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正朝着小康社会阔步前进。但不可否认,现阶段仍有一部分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的边缘;仍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解决;仍有部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滞缓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根本方法是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第一,拓宽农业发展渠道。拓宽农业发展渠道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党和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执政能力,帮助农村摆脱一元化发展模式,开辟多路径增收渠道,引领农村向“乡村+企业”、“乡村+旅游”、“乡村+商贸”等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变,从根源上打破农村单一链条运作模式,使农民能从更多生产部门获得收益。第二,尊重农民首创精神。这要求党和政府要善于发现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经验,做到认真总结,大力推广,并且要给予农民一定的创新奖励,树立典型,鼓励创新,从而以少带多,带动农村社会整体的创造与生产积极性。当今中国,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生活富裕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增加收入,才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袁国龙,林金忠.对我国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探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王海飞.信息化视角下我国农业转型与发展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6,(9).
[3]钱福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与重构[J].农业经济,2017,(1).
[責任编辑: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