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活动的痛与乐

2017-05-09 02:58许建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推理讨论科学

许建

摘 要: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热衷于动手。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体验科学历程、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对于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是要让他们掌握探究式学习方式,挖掘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关键词:科学;问题;讨论;推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4B-0115-02

科学教学内容有些需要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实践。例如,“蝌蚪”“青蛙”“蚕”……,它们的一生是一个变态发育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直接感受到。本人饲养蜜蜂已有多年,根据学校情况和活动课的需要,从2008年3月开始,我组织学生专门对蜜蜂进行观察和研究,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去观察、体验、探究和思考。

一、提出问题,寻求真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具有一定的动机才能引起人类的活动,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在教学情境中,一定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第一次组织观察活动,在我宣布将去观察蜜蜂后,同学们一脸惊恐,禁不住地说:“蜜蜂,爱蜇人,蜜蜂爱蜇人!”在学生们的心里:“如果不改变学生对蜜蜂的偏见,小组活动也将无法进行。说教式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死板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增长学生的见识,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我笑着问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它为什么蜇人呢?”学生们做出了很多假设,我当时并未回答,只让他们课后查阅资料。

第二天同学们带来了满意的回答。学生甲说:“蜜蜂并不随意蜇人,只有遇到敌害和危害的时候,为了自卫迫不得已才蜇人的。因为蜜蜂蜇人后也要死去。”学生乙举了个例子说:“如果蜜蜂在你身边飞,你不能惊慌拍打它们,否則会有更多的蜜蜂来蜇你,你打得越凶,跑得越狂,挨的蜇也越多。”学生丙说:“蜜蜂不喜欢刺激性的气味,如香水味、酒味等。”学生丁说:“蜜蜂是一个宽容博爱的小精灵,它们是一个勇敢顽强的群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次活动成功地将学生对蜜蜂“爱蜇人”的观念转变为“不得已才蜇人”的理念。

二、鼓励讨论,突破难题

通常下雨时蜜蜂不会飞出去。然而,在一次下大雨时,蜜蜂却不断地从巢内飞出。同学们针对此事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难道是蜜蜂生病了吗?”“不会,飞出去的蜜蜂个个精神抖擞,很健康。”“是外界有花蜜,蜜蜂飞出去采集吗?”“下雨天,植物是不分泌花蜜的。”“蜜蜂飞出去大多会被淹死、回不来的。”“我们平时下大雨也不会出去,除非有急事。”“对,蜜蜂也是有急事,有什么急事呢?”“蜜蜂最重要的是采蜜。”“下雨时,也要出去采蜜肯定是它们急需要。”“对,是巢内食物不多了,缺少蜜。”“对!”“对!”。

经过冒雨查看,证实了同学们讨论的结果。“众人划桨推大船”,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在讨论中得到充分体现。提供给学生交流、评价的互动空间,提供给学生展示想法的机会,激发学生发散与创造性思维,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创设疑惑,获取知识

在观察蜜蜂饲养过程时,学生经常会发现蜜蜂的一些状况,提出问题,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进一步发现蜜蜂的生活习性。

一日,几名同学跑来找我,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并提出了问题:“在查看蜂巢的时候很少发现蜂箱里有死的蜜蜂,而在蜂箱的外面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死了的蜜蜂,难道蜜蜂这么聪明,不死在蜂箱里吗?”好奇心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紧接着,我打开蜂箱,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巢内四壁、箱底的卫生情况,只见巢内看不到任何脏的东西,也不见一只死蜂,并能闻到一阵阵的清香。“你们仔细研究过蜜蜂的生活习性吗?”“你们知道蜜蜂是怎样保持蜂箱内卫生的吗?”“蜜蜂是怎样防止病虫害的呢?”……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出同学们的求知欲。同学们纷纷想办法:有的同学将小的泡沫放入蜂箱内,一会儿就观察到有蜜蜂将其扫出;有的同学将几只死蜜蜂放入蜂箱内,不一会儿就见几只工蜂抱着死蜜蜂飞了出来;还有的学生上网查阅发现蜂巢内有一种叫蜂胶的物质,芳香,可以用来修补蜂箱的破损处并有效地杀菌……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小小蜜蜂也知道保持生活环境的卫生,真是太伟大了!

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验,也可以创设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产生探究的欲望。

四、运用推理,解释问题

推理需要学生从大量的具体材料入手,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归纳,发现规律,掌握知识。

“分蜂”是蜜蜂为了群体的繁衍,由蜂王带领一部分蜜蜂飞出巢穴,把旧蜂巢留给新蜂王和剩余蜜蜂的一种自然行为。在六月上旬的一天,“分蜂”现象出现了,只见操场上黑压压的一片,徘徊飞行着,大约十几分钟后便看见它们聚集在离蜂箱不远处的一棵树的枝头上。在进行分析活动时,我向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解答:1.“分蜂”时外界情况怎样?2.“分蜂”时内部蜜蜂情况怎样?3.“分蜂”后蜂群群数怎样?4.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同学们分组讨论,得出了结论。找出原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设计实验,证明假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行实验是学生认识知识、理解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

“胡蜂”是本地的一种野生蜂,也采集花蜜,但它们常常偷取蜜蜂酿造的花蜜,并咬死蜜蜂,是蜜蜂的天敌。当我向同学们介绍胡蜂的危害时,同学们疑惑地问我:“胡蜂不是和蜜蜂差不多吗?”“胡蜂不也采蜜吗?”为了解答学生们的疑惑我这样说道:“为了说明胡蜂和蜜蜂的关系,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不过,这个实验要同学们自己来设计。”我提出要求,经过同学们积极思考,一个同学说:“可以把蜜蜂和胡蜂关在一起,过一段时间看它们怎样。”另一个同学补充说:“把它们关在火柴盒里,再放进一些蜂蜜。”经过大家一致同意后,我们分别捕捉了一只健康的胡蜂和几只蜜蜂,放入一个容器内。过了一晚后再观察,几只蜜蜂已经死亡,而且身体多处伤残,而胡蜂还健康的活着。实验是最直观、最有力的武器,它的结果能够证明一切。

“发现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这一探究模式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六、抓住偶然,大胆推论

偶然事件是在豪无准备的状况下发生的,一位科学课老师要善于抓住平时发生的偶然事件,启发学生获取意外收获的知识。

一位家长喝酒后到学校接孩子,由于好奇凑近看蜜蜂,被蜜蜂蜇了,疼痛一会儿后,竟感到舒服,我和学生们都感到疑惑。第二天,几个同学专门将那位被蜇家长的孩子叫来询问,原来这位家长患有严重的关节炎,被蜇之处正好是近期关节炎发作的地方,几夜没睡好觉,就昨晚睡眠质量最好。大家都猜测,难道蜜蜂能治关节炎?为了验证是否如此,几位同学捉了蜜蜂带回家,亲自为患关节炎的家长蜇刺,事实证明蜜蜂的蜇刺对关节炎确实有疗效。

对周围现象的观察以及在生活经验之上对现象的理解可以带来各种问题使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会探究,又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树立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感。

观察蜜蜂是一个向自然学习,陶冶性情的过程。一群蜜蜂就是一个家庭,内部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对待家庭成员彬彬有礼,对待入侵敌人决不妥协;每天观察蜜蜂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在闻到蜂巢内的阵阵蜜香时,心里是那么的舒畅与崇敬;也是在被蜜蜂蜇疼后,才感到蜜蜂的坚不可摧、迎难而上、越挫越勇的优良品质。痛并快乐着!每个同学的内心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小小蜜蜂是这么的伟大,我们要学习蜜蜂这样的高尚品格!

参考文献:

[1]冉云锋.农村小学科学实践活动难以落实的症结及对策[J].科学咨询, 2013,(11).

[2]纪峥斌.科学实践活动的几种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2,(29).endprint

猜你喜欢
推理讨论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也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技巧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唐人街探案》:异域奇观下的喜剧推理实验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