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数学课堂教学之“静”界

2017-05-09 02:05李军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静思

李军

摘 要:数学教学应当拓展儿童的“思之向度”,让儿童“安静地思考”。教学中,通过“静听”,拓展儿童的思维宽度;通过“静思”,延伸儿童的思维长度;通过“静悟”,发掘儿童的思维深度。“静”让儿童“思维之花”在数学课堂上静静地绽放!

关键词:静听;静思;静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4B-0086-02

一、静听,拓展思维宽度

在数学课堂上,由于学生大声喧哗,因此经常会出现“失聪”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的“错听”“漏听”“虚听”“偏听”等。这些“不健全的倾听”都容易造成师生的“对话误会”。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学会“静听”,就能从听中,专注于他者言说话语的意义,把握话语内容,捕捉到话语内涵等。在“静听”中,逐步让学生形成一种批判的思维和接纳的心态,进而拓展自我思维的宽度。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6册)时,在认识了轴对称的数学本质——对折图形与完全重合后,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这一话题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各执一词。基于此,笔者将孩子们分成“赞成”和“反对”两派,让他们用数学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孩子们静静地倾听。

赞成方—生1(拿着一般平行四边形):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理由是对折后两边的图形完全一样。

反对方—生2:我认为,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两侧的图形不仅要完全一样,更要完全重合,这个平行四边形尽管对折后两侧的图形完全一样,但不完全重合。所以,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在倾听中纷纷赞许,因为生2抓住了轴对称的数学本质。

赞成方—生3:我认为,尽管那个(指一般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我这个平行四边形(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学生在专注中,纷纷露出惊讶、赞许的神情。

赞成方—生4(兴奋地说):我记得老师说过,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所以部分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在静静地倾听与对话中,孩子们渐渐地形成了数学共识,即有些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些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静听,拓展了儿童的思维宽度。在静听中,儿童内在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内在的数学视界得到融合。

二、静思,延伸思维长度

在儿童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立即作答。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要么没有思维含量,要么是学生对数学问题缺乏思考。数学教学说到底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斯托利亚尔语),而高质量的高阶数学思维需要充分地思考时间。静思,能够延伸儿童的思维长度,让儿童对数学问题展开深度、本质的思考。适度地“缓冲”“间歇”甚至“小憩”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例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2册)时,学生通过切拼法探索出“圆柱体积”的一般公式后,笔者让学生联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形成了“V=Sh”的统一公式。接着,笔者让学生对探索过程展开自我反思,孩子们静静地阅读、咀嚼、消化。在静思过程中,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数学见解。

生1:老师,我发现如果我们将长方体的摆放换一个方向,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就变化了,而长方体的体积也就是原来圆柱体的体积,应该是不变的。

生2:老师,我发现这个时候长方体的底面积是原来圆柱的侧面积的一半,长方体的高是原来圆柱的底面半径。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

生3:老师,我发现长方体还可以竖着放,竖着放时底面积是高乘半径,而高是原来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

师:现在,通过你们的数学观察与思考,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怎样概括?

生4:直柱体的统一公式V=Sh以及圆柱体的独有体积公式V=πr 、V=hr×、V=S ÷2×r。

师:我们在今后的关于圆柱体积的实际问题计算中要灵活运用数学公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静思默想”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要忙着“点将”,要还学生一个宁静的学习思考空间。在提问之后或者在合作之前,学生都应该有一个“静思”的过程。唯有如此,孩子的数学问题回答才是有质量的,数学小组合作才是有效果的。教师不必表现的过于“热情”,而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让数学的创新智慧在互动交流中生发。

三、静练,夯实思维厚度

安静地练习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儿童总结、提升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解题思想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孩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究其根本在于儿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领悟知识的数学本质,缺乏灵活运用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变式练习,变换拓展问题的表现形式,夯实儿童的思维厚度。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时,在孩子们初步掌握了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后,笔者出示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让孩子们分别作三角形的三条高。由于三角形的位置相同、形状不同,孩子们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错误,暴露了学习中的问题,他们画的线有的不垂直于底,有的不经过顶点,有的既不垂直也没有经过顶点等等。

静静地练习,让学生内隐的思维得到外显。通过问题变式、延伸,让学生达到了“做一题、会一类、通一片”的“静”界。学生在练习中对知识进行再审视、再认识,进而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三角形的高”。静练,是充满智慧的创造性活动,学生在静练中多了一份潜心思考,他们通过静练来理清自己的数学思维,让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走向更深的层次。

四、静悟,开发思维深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儿童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数学知识的诞生历程。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静悟”,一是要营建“悟”的思维场;二是要提供“悟”的思维载体。只有“静悟”,才能洞悉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在数学具体运用中举一反三。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时,大部分孩子都是用测量法,但测量下来的要么是180°少一些,要么是180°多一些。为此,笔者用剪刀剪下一个角,孩子们迅速领悟,他们剪下了三个角,将它们拼在一起,形成一個平角;又有同学受此启发,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也形成了一个平角。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之后,笔者让孩子们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五边形的内角和……直至n边形的内角和。在孩子们静思而不得其解时,笔者给予适时援助,连接四边形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孩子们静悟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就是180°×2。受此启发,孩子们对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展开了积极探索。

五、结束语

“静”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氛围,更是一种美学境界。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慢慢走,欣赏啊!”数学教学必须让儿童在“静”中领略数学独特的风景,必须打造数学课堂应有的“静”界。“宁静而致远”,人静、心静、课静,应该成为儿童数学教学的一种“新常态”!

参考文献:

[1]胡秀娟.合作探究学习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9).

[2]卜以楼.要在“静”界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J].人大复印资料,2012,(8).

[3]尤伟红.追寻数学课堂的一种“静”界[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9).

[4]潘小明.数学课堂教学本真性评价之省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

[5]张文强.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

[6]卢立涛,梁威,沈茜.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反思与改进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2,(6).endprint

猜你喜欢
静思
《静思》 《泪》
涵泳语言,以静促思
慢慢来,静听花开的声音
放飞梦想
静思 萧声意无言 赏游
默读与静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潜心会文,宁静致远
关于“想”的成语
数学课堂,在安静中不慌不忙
静思疗法风行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