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凤
东阳市画水镇中心小学 浙江金华 322100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我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奥尔夫节奏教学的音乐理念,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节奏感的培养、表现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开发,充分发挥调动学生对节奏活动的主体参与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刚开始时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一下子未能适应过来,并且在前几节课中,学生非但不适应,而且还很抗拒。为找出学生抗拒学习的原因,我就向喜欢音乐课的学生打听是什么原因令同学们如此的抗拒这种教学的方法,经了解才知道,原来学生(特别是男学生)觉得要他们出来模仿表演身体的律动,他们怕模仿得不好或者很难看的话是会让学生笑话的,怕没面子。于是,针对这一反应,我很快地调整战略。我专门挑出几个胆子大好表现的学生(这些学生并不是每个都是动作协调的孩子),说服、鼓励他们先学习这种方法,然后在课堂上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表演,如:在《野兔饿了》这一课中,需要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四分休止符“0”,本来这是一个较为枯燥的知识点,但我以奥尔夫的节奏中语言节奏练习法,通过童谣及身体的节奏律动教学来认识掌握节奏“0”,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知识。只要有了开头,学生很快地就适应了这种趣味节奏教学法,并逐渐得喜欢上了这种游戏式学习的方法。
声势练习中有拍手声势练习、拍腿声势练习、跺脚声势练习地和综合声势练习。
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声势练习活动发挥学生的即兴节奏创造能力。采用拍手+儿歌、拍手+跺脚+儿歌、手拍复杂节奏+跺脚+儿歌,一步一步的深入进行练习,以身体作乐器进行节奏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在学生接受语言节奏练习法后,我们给学生玩声势练习活动游戏:
开始先让学生单拍击左右手的节奏(可以拍大腿或者桌面等),慢慢地再加入脚的节奏,加入儿歌,并看学生的进度如何,逐步把手的节奏的难度加大,如十六分音符,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等。
节奏游戏进行的差不多的时候,我再通过启发,让学生选择自己身体能发出声音的部位,以拍手、跺脚、捻指头,弹舌头等作为伴奏的乐器。进而再手在拍跺脚等的基础上加入打击乐器的伴奏或者是启发学生利用现有的物品如地板、笔盒、桌子等等作为伴奏的乐器,让学生随意所欲地进行伴奏。
在教授了这种方法后,我发现学生特别愿意接受这种教学节奏的方式,因为在课后的时间,我都可以经常地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地进行这中节奏游戏的“竞赛”活动,还有的同学居然考起比他大的高年级学生,当看到比自己大的学生都玩不来这种节奏时,更是高兴得哈哈大笑。
由于学生素质及所处地域环境的原因,学生对于复杂的节奏掌握还有待提高。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我也对学生的节奏学习进行了评价。方法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组成小组并选定自己喜欢的歌曲,经过小组的磨合练习,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歌唱、伴奏及律动表演。惊喜的是,学生几乎全都能有创造性地独创自己组的节奏歌唱律动风格,节奏及律动各出花样,有的同学还自己精心准备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乐器,一展自己的学习成果。
当然,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上课,除了对学生以外,同时对我们音乐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观念决定教法,所以首先要重新审视我们的音乐教学,要转变对音乐教育、对音乐课固有的陈旧观念;要以人为本,要把重视学生的心灵感受、情感培养摆在音乐技能训练之先。
节奏创编教学虽然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但以此作为阶梯,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音乐敏感性,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音乐表现力等,是切实可行的。
奥尔夫认为,他的教学法应当永远在不断的发展中,从不希望别人机械地搬用。有关节奏教学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在此我只是做了的初步尝试,希望和各位同行共同探索如何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孩子们更快乐地学习音乐,享受音乐。
参考文献: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李旦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