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媚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美丽的建筑。
师:三角形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你会围三角形吗?
2.小组合作,活动探究。
活动1:围三角形比赛
师:这样围三角形对吗?
生:不能重叠,也不能有空隙,将小棒头尾相接。
师:现在我们来比一比,哪组围成的三角形最多!
每组的代表上讲台随机抽取1份小棒。
师:开始比赛。
(有三种小棒,分别是两边之和小于、等于和大于第三边)
师:请大家都举起手中的小棒,噢,这组的三角形最多,老师要宣布他们得冠军(唯一拿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小棒的小组),你们服吗?
生:不服,我们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
师:怎么就不服,不都是用3根小棒吗?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仍比较好动,喜欢动手操作。以围三角形比赛作为课堂导入,全员动手参与,极大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本节所学内容。】
1.小组合作,活动探究。
活动2:小组讨论
师:原来不是随意3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那怎样的3根小棒才能围成呢?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把讨论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
2.分层汇报,突破难点。
生1:我们组觉得这两根短的小棒不够长,加起来至少要和第三根一样长才能围成。
师:也就是说,最短两边加起来小于第三条边的是一定围不成三角形的,但等于就可以,对吗?
生2:我们不同意,因为我们就是短的两边加起来等于第三条边的,也围不成三角形。
师:来,你们用投影仪给大家围一下,怎么围不成呢?
生:两个短边一加起来,就和第三条边平行了,平行是围不成三角形的。
师:这个小组实践证明,短的两条边加起来就算等于第三边,也围不成三角形。谁来总结,到底怎样的3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
生:只有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第三条边长,这样的3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
师:说得很棒,谁能把这句话改得更简洁些?
生:最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最大亮点,当让大家都举起手中的小棒时,全班就会发现,原来每组拿的小棒长度不一样,比赛并不公平!于是就顺利给学生制作出一个生动、具体的矛盾,进而自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极大增加自主探索的动力。汇报时,关注思维的层次性,有意进行分层汇报,把握一定的分享梯度。先让短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小组进行汇报,因为他们的素材有限,所以结论最为简单且不完整。然后再让短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小棒的小组补充改进结论,并利用投影,动手操作,实践证明,最短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因为会趋于平行,所以也不能围成三角形,层层递进,最后呈现最完整结论。全班共同合作探究,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能达到高效学习,更利于学生经历整个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建构,让认识逐步提升完整。】
1.独立计算,认真思考。
师:在练习纸上,认真计算,完成后思考:你觉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算一算、比一比,能摆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单位:厘米)
2.合作探究,发现重点。
师:将你的思考与同桌交流,再小组交流,将每个组得到的结论派代表写在黑板上。
师:看来大家都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利用今天我们一起发现的知识,再进行一场加时赛,看哪组能成为今天的优胜小组!
【设计意图:仍以比赛的形式,承接课的开头,弥补遗憾,公平竞赛】
加时赛Part1
1.比赛继续,以下哪些能组成三角形,为什么?(单位:厘米)
2.下列数据中,哪些可以围成三角形?(单位:厘米)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此题从具体实物小棒、彩带,过渡至线段,最后抽象为数据,难度缓缓上升,希望学生能在运用中巩固新知。】
加时赛Part2
从下面5根小棒中,任意取3根组成一个三角形,用什么方法最快判断出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单位:厘米)
【设计意图:此题更具有开放性,给学生更多灵活运用知识的空间。让他们以找到最短两边之和为突破口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希望学生能在开放中理解新知。】
加时赛Part3
如果老师只给你长是5厘米和8厘米的小棒围三角形,第三根小棒最长能是多少,最短又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题是三边关系的综合练习,鼓励学生运用三边关系结合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能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本身的认识,希望学生能在提升中拓展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