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江
【摘要】分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分数教学之难,不仅表现为其概念、规则、类型等内容不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更为根本的是难在其概念、规则与运算的相互关联与融合。而分数及其相关概念作为分数学习的基础,其教学效果更是决定着后续教学内容的顺利推进。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的意义”为例谈谈“分数的教学”。
【关键词】“分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48-02
一、学习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通过自学、共同探讨,让学生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的含义。正确读写分数。通过一些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合作意识,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2.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分数、分子、分母所表示的意义。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数的产生。
师:把四个鸡蛋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2个)
把两瓶牛奶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瓶?(1瓶)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呢?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那可以用什么表示呢?(1/2)板书。(1/2)是一个什么数?(分数)
關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做一做、想一想。
1.师:现在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物体,可以是纸条、圆片,你能不能通过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圈一圈、分一分等方法,并用彩笔涂上色(或斜线),表示出一个你学过的分数。
2.教师巡视,展示。
3.学生汇报。(同时展示到黑板)
4.小结:这些分数都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让一位学生把一个整体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让他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把一个西瓜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5.通过实物让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求平均的一份或几份。
6.师:我们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一个苹果是1/4,4位同学每人得1/4,那么8个苹果可以看着是1吗,你还能分得它的1/4吗?(每人得2/8,也是1/4)
7.师:谁来归纳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说出:把单位“1”的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
8.通过实物演示,板书数字,根据数字理解什么叫分子、分母、分数线,并分析它的意义。
9.通过课本和课外习题让学生做一做,巩固已学的知识。
(三)回顾总结,质疑延伸。
1.分数是怎样读的?先读什么?再读什么?分数的正确写法?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你还想知道什么?
4.布置课外练习题目。
三、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联系生活,逐步抽象分数意义
教学中,我借助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苹果、牛奶,引导学生先认识各个分数的具体含义,再逐步抽象。最后让学生结合这些具体分数的含义,在想一想、议一议的活动中,不断提炼对分数的认识,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整个学习过程遵循了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2.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动手操作,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教学中,让学生用圆片摆一摆,表示自己想要表示的分数这个活动,用圆片当学具操作,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小组交流,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本环节不仅满足了学生手脑并用的学习需要,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3.关注学生情感发展,激发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我将分数表示方法的演变过程用猜数的形式引入,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新知的建构做好了积极准备。在课尾练习环节,以拿糖果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再一次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到顶点。
四、结束语
由于分数的学习不仅涉及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与数学思维的渗透有着重要联系,因此,分数的理解就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教学中更可能出现“先掌握算法、再逐步理解”的情况,包括“由记忆通向理解,通过记忆加深理解”等。只有真正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才能很好地认识分数的各种性质,包括清楚地理解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并切实避免对算法的机械记忆与纯粹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