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凡干
【摘 要】所谓“自主探究”,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本位”代替传统的“课本本位”,以“主动探究”代替“被动接受”,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教师则以一种“导演”的身份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试述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科整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关键词】自主探究;学生本位;合作学习;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自主探究的突破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新知。
教师在讲授《画小鸡》一课时,首先用音频系统播放学生熟悉的儿歌《我的小鸡》代替谈话导入。音乐的前奏一出,学生立即竖起小耳朵,被熟悉的歌曲旋律所感染,哼起了歌曲。教师带领学生打起节拍,哼起歌曲,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音乐一停,老师就说:“《我的小鸡》这首歌曲你们都会唱,你们也会画《我的小鸡》吗?”学生兴趣盎然,强烈的听觉冲击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立刻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如此的导入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学生学习的行为与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二、实现“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无论采用何种学习方法,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没有目的,必然会造成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无论是理论性较强,还是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型,教师都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看懂课本的内容及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学生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在教学《图形搬家》这一新课中,教师以“任务型教学”向学生进行任务分发:要求学生把图画中的葡萄、苹果都放到果盘上,制作成“水果拼盘”。从而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此时学习自主权在不知不觉中转移给了学生。首先,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独立阅读书中例题“水果拼盘”,并让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带着老师的问题,学生认真阅读,找到答案的同时,操作步骤与剪切、复制、粘贴几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学生也已经明确。这时,教师又提问学生,要求学生归纳出制作“水果拼盘”的方法与步骤。当然,学生的理解如何,必然会在操作上突显出来。此时,教师又大胆地在不作任何点拨的情况下让学生动手操作,试着制作“水果拼盘”。同时要求他们发挥小组交流的作用,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在学生的操作效果上。而操作效果的好坏则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弱。在动手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地发挥学生间的协作精神,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必定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虽然,有部分学生在独立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不能成功,但“失败乃成功之母”,不成功也能磨练学生的意志,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挫折教育。
三、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必由之路
自主性学习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信息技术课可操作性比较强,因此要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就需要主动学习,敢于动手。由于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有些内容,教师可以简单地讲授,然后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有些内容,教师可以以“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在讲授《使用电子邮件》一课中,教师对电子邮件的含义及工作原理做了简单的介绍,并介绍了提供免费电子信箱的网站有哪些,然后告诉学生自己的电子信箱地址。而对如何申请一个免费电子邮箱、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只字不提。教师的要求是,每个同学通过阅读教材、浏览网络、相互讨论等方式,成功申请一个免费电子信箱,并给教师发送一封电子邮件。三节课后,教师打开了自己的邮箱,发现邮箱中不仅有学生发来的邮件,还有贺卡。他们甚至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附件发送、多方同时发送、转发、回复的操作方法。有的学生还在邮件中写:“我非常喜欢这样学习,能够和同学们相互发送邮件、贺卡,我很高兴。”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内容和要求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些操作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一定要加强讲授和操作指导。而对于一些实用性较强,学生能够通行自我实践或学生间相互帮助便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更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实践,这样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升。
四、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它必须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有价值的成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能只考虑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还应考虑其实用价值,即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考虑其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画图的技巧与组合处理》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画图的技巧与组合处理”的知识、按照题目的要求,利用所学的画图工具(剪切、复制、按角度旋转等操作命令)进行操作,通过剪、切、拼,复制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梯形,并通过按角度旋转等命令拼成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实践,学生知道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边形,求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可以先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数学知识中的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公式的推导有了深刻的理解与认识。这样既达到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整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自主与创新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自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第32个教师节的重要讲话》中说道:“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新时代的教师要勇于迎接挑战,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教师应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对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层层推进。如何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邬家炜.信息技术教育实用教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