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一些尝试

2017-04-26 20:12诸春妹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3期
关键词:新教材教学实践初中数学

诸春妹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是对教学顺序与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整合;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是对教材例题进行适当的延伸与变式,从而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学会数学,理解数学。本文总结了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创造性使用新教材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新教材[

一、对教学顺序与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整合

根据教学中内容之间的衔接情况,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一

如《5.1有理数的意义》中引出负数时提到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5.2的教学中才提到相反数的概念,而学生每每碰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就认为是一对相反数,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调整了教学顺序,把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与相反数进行对比教学。(1)从数的结构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数字可以不同,而相反数数字要相同。(2)从图形上来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数在原点的两侧,但相反数除了在原点的两侧之外,必须还具备到原点的距离是相等的这个条件。这样顺序一调整,一对比,学生对这两个概念马上区分开来,效果明显,记忆犹新。

案例二

不等式性质的教学,按照教材设计是第一课时研究不等式性质一,第二课时再研究不等式性质二和三,如果按照这样的教学顺序上完第一课时后,在练习中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并没有真正理解不等式性质一。而当学到了不等式性质三“两边同时乘以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时,由于性质一花了一个课时教学,在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学生对此印象较为深刻,所以对新知识的接受有所干扰,因此教学效果不明显,练习中呈现出诸多的错误。由此笔者就尝试把两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三个不等式性质用一个课时进行对比教学。在解不等式时,首先学会预判不等式中未知数前面的系数,然后再考虑用到哪个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号方向是否需要变化,这样尝试后,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三条不等式性质解决问题,通过反馈得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这三条性质,教学效果良好。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辨能力。

案例三

六年级第二学期《6.1列方程》教材编写中提到了项,它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被“+”、“-”隔开的每一部分(包括这部分前面的“+”、“-”号在内)称为一项。如y,2.3,-3x等,对项的次数和系数给出了定义。其中不含未知数的项,称为常数项,如2.3,-1等。但在后续的解方程过程中直接给出了4x+2x=6x这样的结论,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能得到这个结果,但其实这是合并同类项之后产生的结果,所以在这个课时中笔者把七年级第一学期《9.5合并同类项》的同类项这个概念教学整合进来。结合“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a和3a的两个正方形,他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引出了同类项的定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为一元一次方程后续的解法做好了铺垫。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处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

根据学生认知的需要,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丰富学生的数学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案例一

经常有高中数学老师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这块内容在初中学段是否已经组织学生进行过统一教学?怎么学生到了高一发现这块知识内容是个空缺?”因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补充,以便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学习后,用两个课时及时补充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教学。首先第一课时探索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介绍这是法国科学家韦达最早发现代数方程根与系数之间有这种关系,他在研究和推广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人们把这个关系称为韦达定理。(到高中更能体会韦达定理的非凡作用)并设置课外作业,网上查找韦达定理相关资料。第二课时运用韦达定理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补充不仅拓展了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进一步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课堂内容,还为高中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二

六年级第二学期《5.5有理数的减法》教学是一个课时,学生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掌握后,知道减去一个有理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但在后面出现的,对于如-1、-7这样的式子等于多少?还是有一部分同学解决不了,包括式子中出现多重括号的计算,如:(-7)-(-2)+(-3)。所以笔者在完成这一课时内容教学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个课时,着重解决:(1)先去括号;(2)决定符号;(3)决定做加法还是做减法。这样处理让学生把复杂的式子整理好,变成了只看数字的符号是同号还是异号,判断后就是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减的问题,这样处理达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

三、对教材例题进行适当的延伸与变式

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点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例题的选择必须服务于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要服务于学生数学技能、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教师可以对教材的例题进行延伸与变式。

案例一

在八年級第一学期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补充之后,在第二学期《21.6(1)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教学中,笔者对一题课后练习改编到例题进行了这样的延伸教学:

分析:它可以利用代入法直接计算求得x与y的值,这种通性通法是每位学生应该掌握的。但本题还可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将x,y看作是某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通过解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来求得x,y。与前面教学中渗透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相呼应,也让学生进一步体验韦达定理的精妙之用。在完成本题教学后,总结本题的特点,在今后遇到同类问题时,就可以迎刃而解。于是举一反三,进行了这样的延伸:

案例二

将例题的条件、结论进行改编,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品质。前后贯通,引申拓宽,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知识链,学生通过典型范例的进行思路剖析。在八年级第二学期《22.6(2)梯形的中位线定理》中例2的教学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变式处理:

例2: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E是AD中点,BC=AB+CD。

求证:BE⊥CE。

变式1: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C=AB+CD,E是AD中点。

求证:BE平分∠ABC。

变式2: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CE⊥BE,E是AD中点。

求证:BC=AB+CD。

新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注重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能够给教师提供充足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教学才智。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如何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材,教师有很大的自由度。通过这几年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在数学知识结构的认知上优于其他班级的学生,在对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这对于任课老师来说是莫大的欣慰。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工作,将激励笔者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为教学服务。

猜你喜欢
新教材教学实践初中数学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