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探索

2017-04-26 07:44
当代经济 2017年8期
关键词:省际边界农村

(江苏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探索

倪文倩,杨 宇,刘 丹

(江苏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地区基层政府经济发展政策的差异,使得省际边界地区农村发展呈现出整体落后和不均衡发展特征。在对苏鲁豫皖交界地区6县(区)10镇25村统计调查基础上,从农村资源、金融、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制度创新等方面分析了省际边界地区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的模式与路径。

省际边界地区;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一、导论

1、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江苏视察时提出要围绕“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强富美高”在用于指导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强就是强在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上,经济结构合理,质量效益强,强化物质基础和创新技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富就是富在生活水平上,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挖掘农业的潜能,培育新型产业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美就是美在自然环境和特色风景上,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加强农村资源保护和环境建设;高就是高在生产效率上,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提高产业化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追求高效发展和更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地区是各省发展的短板,因而是一块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区域,关乎苏鲁豫皖整体的协调与发展。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建设“强富美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罗列分析省际边界农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创新变革实现“整体强”,以统筹协调推动“百姓富”,以绿色环保实现“环境美”,以政策开放、资源共享推动高效生产,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文献综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我国当前把农村规划的重点放在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法治文明上,国内学者也就这四方面关于如何建设新农村进行了相关研究。

在农村现代化方面,刘艳军着重研究不同产业模式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如何实现升级,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1]寇光涛、卢凤君则分析了农业经营主体在不同合作模式下的规模。[2]杨倍贝侧重于研究农业科技创新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引进其他地区先进的科技成果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3]苏茂全指出农产品销售需要标准化,走外向型产业化的道路,保证农产品质量,农村企业合作生产销售,实现农业产业化。[4]王超,孙迪亮强调社会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作用,分析农村地区的现状,结合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优缺点以提高效率。[5]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孙亚男、刘华军、崔蓉从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两方面分析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提出区域划分对缩小经济差距有重要意义。[6]梅海燕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体制机制。[7]刘卫红从社会管理方面对城乡一体化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分析,强调要将农村社区化。[8]在农村保障方面,贾小玫通过实证分析表明科学合理的社保制度能够有效替代农民的土地保障,同时还对刺激农民的消费产生积极作用。[9]何值民、熊小刚通过对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农村低保政策没有能贯彻落实到户,提出中央要对地方政府的扶持进行合理分配和监管的建议。[10]

综上,国内学者一是通过研究城乡关系来发展农村经济,二是强调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鲜有学者提及政府在农村发展中的参与度和政策执行能力与执行力度以及法治与法制在农村中的规范作用。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的实际情况从经济、政府、生态等发面对新农村建设道路加以探索。

二、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的发展现状

1、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的发展现状

省际边界区域位于各省、自治区的边境地区,在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方面具有相似特性或紧密联系的,沿交界线纵向延伸的窄带型区域[11]。一方面,该区域在资源、产业结构、发展阶段、区域条件、人文积淀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自然资源丰富,紧密相连的地域关系使得这一区域地区成为省际间合作的前沿地带;另一方面,省与省之间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容易引发资源争夺、产业结构重合等一系列问题。

2、抑制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发展的因素

(1)人力资源。抑制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包括两方面:一是劳动力;二是干部储备。一方面,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地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谋生,土地荒废,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另一方面,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干部储备资源稀缺,边界农村简朴的生活条件和落后的经济发展使得这些地区难以吸引人才,年轻人不愿意到边界农村来就职,其中以大学生村官最为显著,缺少实干的领导力量。

(2)经济水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阻隔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调查结果来看,苏鲁豫皖四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是边界无交流的根本原因。

图1 2015年苏鲁豫皖四省主要指标对比

在现有体制下,国家实行的发展战略难以涉及到省际边缘地区,边界农村地区缺少资金、资源的支持,发展逐渐落后,更加会被省级发展战略忽视,从而陷入恶性的“马太效应”中。

(3)物质基础。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开发难度大,物质基础薄弱,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等相关设施不完备,村部建设、广播电视建设缺少设备、物质支持。物质基础是各省发展的有力保障。苏鲁豫皖四省在不同的语言、习惯和归属感的驱使下,边界区域逐渐成为“隔离带”。

图2 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特色产业分布

3、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重合,缺乏特色。国家农业部在2005年推出“一村一品”的概念,在历经十余年的打磨和发展后逐渐在各个村普及开来。在我们走访过的地区中,江苏省徐州市八王村种植的胡萝卜,徐州大彭镇侯楼村的苗圃等,这些都进行过品牌注册。江苏省徐州市长埝村的三水梨作为一品,肉质细嫩、爽口,甜而不腻,汁水多,有一定的知名度,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像义安村这样的村子,以石榴作为“一品”,却与邻村特色产业重合,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一村一品”的选择没有立足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过度局限于一村一品的概念之中,产业同构严重。苏鲁豫皖边界农村处于同一个大市场中,特色产品平分有限的产品需求,当产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会对产品的价格带来巨大的打击。下图为走访的苏鲁豫皖四省共计25个村子的特色产业分布状况。

(2)省际缺乏交流,发展滞缓。经济欠发达的村子与邻村基本无经济、政策方面的交流,一是因为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发展水平相当,没有差异就没有交流;二是村与村之间因为争夺土地资源而产生过纠纷,难以合作。在同村民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同时期内安徽省的发展比江苏省落后至少三十年,这一点在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村与村缺乏合作交流的意愿。而一村一品发展得很好的村子则与邻村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往来,将“一村一品”市场化,扩大销路。村与村之间关系良好,在产品销售等方面也有合作,但是缺乏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协调,共同发展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推动。苏鲁豫皖四省发展缓慢,下图为2011-2015年苏鲁豫皖四省国内生产总值。

图3 苏鲁豫皖省际四省GDP走势(单位:亿万)

(3)生态破坏严重,污染环境。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发展、信息接收滞后,仍是以发展传统农业为主,化肥、农药的滥用对水体造成污染。生活垃圾的填埋占用了大量耕地,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人们往往不顾土地的承载能力,导致耕地的质量衰退。农业生产残留物如秸秆的不合理处理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在徐州市房村镇的林场村,村民从卖蚯蚓中获利不少,就开始不断地挖蚯蚓,该村尚未建成水泥地,下过雨后的道路到处是坑坑洼洼。人们挖蚯蚓的这一行为,不仅使道路、交通条件恶化,还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4)干部储备稀缺,人才流失。在省际边界农村中农民外出务工是普遍现象,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村里滞留大量老人和小孩;大学生村官是基层领导队伍中的一股年轻力量,推动农村发展,但是大学生村官往往是以农村任职经历为跳板考研或者考公务员,任职时间短,工作简单,浪费才能。发达地区村干部多是村里的种植或养殖大户,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吸引村民,留住劳动力。

(5)保险意识淡薄,忽视法律。在走访过苏鲁豫皖四省24村后,我们发现在和村民的交谈中提及法制、法律时他们表现得很茫然。村民们的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法律素质低。其次,村干部法制意识淡薄,影响法律的权威。农村法制教育相对落后,村民在合法权益遭到侵犯时处理问题过于极端化,我们曾亲眼见过村民因拿不到工资聚众在镇政府门口闹事。边界农村地区缺少普法活动且法制教育形式单一。此外,村民的投保情况不容乐观,村民未能真正理解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的意义,见表1。

表1 2015年苏鲁豫皖四省社会保险基本情况(单位:万元)

三、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的相关建议

1、以创新凸显特色新,带动整体强

“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村一品应该是当地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习俗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村一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一个村,也不应局限于某一种产品,而是应该找准自身的定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土壤条件,气候以及技术经验选择适宜种植且有特色、有优势的产品。其次,从小产业做起,夯实基础,稳固市场,找准中心区域,向四周辐射,从而带动整体发展。最后,创新产业结构,延伸农村主导产业的链条,在城市开辟市场,推动城乡一体化,与邻近区域形成产业分工,协调合作,通过大户或者龙头企业的引领,整合分散的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合理规划发展规模经济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收益。提升“一村一品”的经济价值,不仅让农产品更有特色,还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了解市场的需求,整合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及时向企业、农民发布。

2、以协调统筹村与村的合作,引领百姓富

每个村子都有自己处于优势地位并赖以生存的产业,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中通过劳动分工与产品交换实现福利的增加。以徐州市的卞庄村和八王村为例,卞庄村养鱼而八王村盛产萝卜,都进行过品牌注册,“一村一品”找准了定位,有生产的优势和可预期的销售收入,鱼和萝卜都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商品,两个村子可以合作,专注于各自的生产,再进行交换,这种合作方式既能促进双方的合作关系,又能提高各村的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同样的,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适用于一村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村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

除此之外,推广“互联网+”也能推动村与村之间的合作,通过构建物流网络,既能带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又能拓宽销路,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建立农户+邻村+第三方平台的合作模式,村与村之间合作建立信息展示平台,展示农产品销售信息,并自主联络买家,不断更新平台上的买方信息,增加交易和获利的概率;同时,与各个自营平台和第三方平台合作(如京东、淘宝等),互联互通也为拓展产品销售途径提供可能,从而促使农户自主选择买家,自愿交易,为自己谋利益。

3、以绿色生态体现环境美,保护生态环境

鼓励高校人才到农村就业,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土地的类型和承载力,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种植,适时休耕,发展生态农业。奖励技术创新,具备钻研精神,把高科技,机械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在旅游资源丰富的边界农村地区,合理开发旅游景点,抓住城市居民的消费力,开发体验项目,向游客提供绿色食品和住宿,宣传环境保护,发展生态旅游业。

4、以资源共享推动高效生产,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打破边界阻隔,建设公共休闲区,将地域、习惯相近的两个区域作为整体来规划,共享基础设施、文化等资源。政府开辟公共休闲区域,由盈利机构负责经营打理,给老人和儿童提供休息娱乐学习的场所,定期举办下乡表演、围棋比赛等活动,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向农民提供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普及电脑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可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来引导农民接受培训;保护民俗文化,保留或重建民俗文化场所,举办关于民俗文化的宣传活动;借助传媒力量普及民俗文化知识;寻找和培育民间文化传承者。

综上,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农村发展落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边缘化的地理位置,解决发展问题应由点到面,从个人到村再到省,逐步完善。因此建议政府强化村镇干部职能,在各村挑选有想法,懂技术的村民提供资金帮助,重点扶持,培养大户,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其次,挑选省际边界贫困村作为试点,选派扶贫小组,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并改革,推动该村先富起来,再以该村为中心,构建物流网络,向外辐射,带动周围其他村的发展。苏鲁豫皖四省政府给省际边界农村自主选择权,尤其是在医保、社保等方面,给各村在本省或临界其他省中自由选择的权利,激发各省份合理积极的竞争意识,从而鞭策各省优化自身的政策。农村的发展少不了政府的支持,尤其是省际边界地区,更要与周边区域统筹协调,打破边界阻隔,共享资源,共同发展,共建“强富美高”新农村。

[1]刘艳军:供给侧结构改革下我国农业产业升级实施模式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2):29-31.

[2]寇光涛、卢凤君:适度规模、合理契约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目标协同机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6(2):35-37

[3]杨倍贝: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J].基层农技推广,2016(6):52-53.

[4]苏茂全:以外向型农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潍坊市农业发展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13(10):11-13.

[5]王超、孙迪亮: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05-107.

[6]孙亚男、刘华军、崔蓉: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来源及其空间相关性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视角[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2):4-15.

[7]梅海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6 (22):118-193.

[8]刘卫红: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8):212-213.

[9]贾小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增长[J].财经科学,2004(5):84-87.

[10]何植民、熊小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实施绩效的综合评价—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0个县的调查数据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5(12):97-102.

[11]郑四渭、刘航、邵玉珍:国内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述评[J].区域经济,2015(1):56-59.

(责任编辑:史二霞)

猜你喜欢
省际边界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渤海湾省际滚装船舶零担货物运输现状及安全管理
湖北省推进沿边地区省际合作研究
中国省际绿色全要素影响因素探究
守住你的边界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突破非织造应用边界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人蚁边界防护网
新农村 新一辈